第73章 自己教自己
  站在城頭上,看著周圍山林綠色中開始染上黃色,五顏六色分外斑斕。王宵獵伸了伸胳膊,胸中升起一股豪氣。自到汝州,最讓王宵獵覺得難辦的,就是如何處置牛皋。現在他投到軍中,再沒有了這一點羈絆,一切都變得開朗起來。

  寶豐四周多山,層巒疊嶂,連綿不絕。山都不高,而且多土山,森林遍布。隻有西邊官窯附近由於伐木燒窯,林木稀疏一些。

  這一帶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有中原煤海之名。隻是此時煤炭還沒有完全開發,燃料多用木炭,森林砍伐嚴重。多了一千年見識,王宵獵打算把這裏的煤炭開發起來。

  楊審上了城頭,到王宵獵麵前行禮。道:“小舍人,附近的村正都到了城裏。前些日子,你說要在寶豐建個學校,不知教些什麽。”

  王宵獵道:“不管要教什麽,誰去教他們?我們現在缺教師,各行各業都缺,教的方法隻能改一改了。有人組織,鼓勵學生自學,充分討論。所謂一人計短,兩人計長,利用眾人的智慧,討論出怎麽建新村子的方法。不隻是這一處學校,以後其他學校,也多是這樣。”

  楊審聽了不由為難:“這——這,這該怎麽做?屬下可想不出來。”

  王宵獵回過頭,看著楊審,笑了笑:“不是想不出來,是沒有向那個方向想罷了。我們做事,最重要的是做實事,而不是虛言。隻要一心想著解決實事,便就沒那麽難了。”

  見楊審還是不明所以的樣子,王宵獵道:“好了,時間不早,我們下去看看。”

  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話雖然簡單,要做到可就難了。而且在現實社會中,這樣做的人往往會受到排擠,沒有什麽好處。王宵獵是上位者,可以如此要求,也能堅持做下去。換一個身份,想堅持這樣就會非常之難。

  世間的事就是這樣無奈。人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哪怕簡單的道理,往往也很難堅持到底。踏實做事,話簡單,要想長期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

  便如此時趙構,王宵獵前世,名聲自然是臭不可聞。但在這時,包括後麵一百多年的南宋,卻有中興之功,是宋朝難得明君。甚至在明清兩朝,名聲也並不太差。隻要官府堅持如此宣傳,把一切不利於自己的消息置之不顧,別人有什麽辦法?

  在前世的時候,麵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許多政府充分演示了這一點。如美國,其總統把一切不好的消息置之不顧,說自己應對疫情有莫大的功勞,還不是許多人信?再有台灣地區,不顧一切事實,堅持自己是抗疫全球南波玩,其治下百姓一樣跟著狂喜亂舞。

  趙構的名聲,堅持了數百年才被翻轉。似美國台灣這些,會堅持多少年?天知道呢。

  下了城樓,到了縣衙,王宵獵回去換了公服。帶著牛皋自己手下的幾個重要將領,到了旁邊的一處大廳裏。周圍村裏的村正,已經聚在這裏。見到王宵獵進來,一起行禮。

  王宵獵到前麵坐下,看著眾人。道:“前幾天我說過,要在寶豐建一處學校,講一講如何建立新的鄉村。隻是呢,建學校容易,找教你們的人可就難了。隻能這樣,依靠大家,自己想出辦法來。”

  眾人聽了,不由麵麵相覷,不知道王宵獵是什麽意思。

  王宵獵又道:“我隻提幾個要求。怎麽做到,就要你們想出辦法來。學校十天一期,村正和副村正輪流來這裏。十個人為一組,每日裏針對幾個要求,分組議論。有人把這些議論的內容記錄下來,以後慢是整理。這麽多人,總能想出辦法來。”

  前麵的崔植聽了,不由皺起眉頭道:“知州,我們都是不讀詩書,不曉事理的人,能議論出什麽東西來?還是知州明白曉諭,我們照著做就是了。”

  王宵獵輕輕搖了搖頭:“我又知道該怎麽做?我隻知道,我需要什麽樣的村子,百姓們需要什麽樣的村子。這村子需要讓百姓安居樂業,需要繳納官府不可缺少的錢糧,需要能抗住賊人進攻。怎麽能夠做到?隻能你們想辦法。這些事情,詩書不能說沒用,卻沒有大用。”

  下麵的一眾村正,不由大眼瞪小眼,不知該說什麽。本來王宵獵說建學校,他們就以為是進學校學幾天,把規矩都學得明白了,回去做事就好。原來要自己討論,討論什麽?

  王安石變法,其中一條,就是把科舉製度改成了學校製度。由學校的上舍生下舍生,來代替科舉取士。所以這個年代的人,對學校並不陌生。不過此時學校,可是有大儒做老師,不是這個樣子的。

  見眾人一臉茫然的樣子,王宵獵也不管。道:“我要求的村子,是這個樣子的。村子裏的土地及一切森林、湖泊諸般種種,都歸官有,村民隻是耕種而已,不許買賣!村子裏的產出,一是繳納賦稅,官府要有錢糧。二是讓村民衣食豐足,吃飽穿暖。三是要有鄉兵,防備盜賊。現在的村子,所有土地都是荒地或者官府買來的,你們切記這一點。”

  眾人拱手稱是。這一點大家都明白。在一切初起,官府手中錢糧緊張的時候,王宵獵這樣做當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隱隱猜到,王宵獵這樣做的目的。

  宋初的時候,宋軍占據四川,由於軍隊濫殺濫搶,激起百姓反抗。王小波李順召集民眾,明確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雖然起義很快被鎮壓,這個口號卻從此深入人心。在不久之後鍾相起事,依然用這個號爭取民心。隻是心裏明白,卻不能說出來。

  王宵獵又道:“村子裏依壯丁數是,每丁二十畝公田。所有的公田,要求壯丁一起耕耘,一起收獲的。收之後,一部分繳賦稅,一部分留在村裏,一部分則分給村民。這樣種公田,作物就要求簡單,不能什麽都種。這些作物要求利於一起勞作,現在看來,無非是稻、麥、粟、黍、菽豆之類。除此之外每戶還有十畝私田,種植什麽,由你們自己說了算。說起來,這私田應該是要繳納布帛的。不過現在未定,怎麽繳納,還要商量。私田種什麽,怎麽處理,由村民自己說了算。除此之外,村裏未開墾的田地,可以做牧場,養牛羊。也可以做池塘,養魚蝦。但絕不可以開墾!”

  眾人一起稱是。隻是為什麽這樣,都不明白。

  王宵獵道:“日子太平,人口是會增長的。初建村的時候,這麽多土地必然是夠的。日了久了,生兒育女,人口增加,土地必然不夠。這些閑地,是為村民的子孫們準備的。時間太久,村裏閑地也不夠怎麽辦?這就要官府想辦法,你們可以不必討論。”

  土地有限,人口不斷增加,必然會麵臨人多地少的矛盾。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定會發展到某一個階段,要求人口不再增長。現在王宵獵不需要考慮,隻是指出來就好了。

  王宵獵道:“對於官府來說,村子要做到這幾點。到底要怎麽做到,就要你們這些村正想辦法。靠一個人行隻怕是不行的,所以讓你們聚起來,一起想。這樣吧,從現在到春耕,還有半年。你們十天一期輪換,用半年的時間把規矩建起來。”

  說完,王宵獵看著眾人。見他們都神情愕然,一副沒想到自己會這樣做的樣子,心中微歎口氣。自己確實不知道該怎麽辦。有誰知道呢?所謂的現成經驗,實際都有諸多缺點。要想符合時代,符合這裏的地理,本就是要改變才對。

  要怎樣管理國家?大學者們,思想家們,政治家們,曆朝先賢們,他們隻能提供一個原則。具體的規矩,還是要依靠百姓。人民,隻有人民,才是社會的主人。隻有人民一起,才能解決社會麵臨的一切困難。誰發動了人民,誰依靠了人民,誰解放了人民,誰贏得了人民的支持,誰就有了勝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