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京中事畢
屋裏麵支了碳火,暖融融地,不光準備了板栗,還準備了一些,殷懷璽之前從北境帶回來的特產。
當然了,要論北狄的特產,當數各種牛羊,殷懷璽就帶了不少。
但守孝期間不能食葷腥。
除此之外,北狄還特產許多蘑菇,最難得的要數猴頭菇,有“素中葷”的美譽,蘑菇烤來吃,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虞幼窈吃了一陣子的藥,嘴裏麵發苦,加之飲食素淡溫補,總也提不起食欲,今兒換了口味,胃口一下就好許多。
一個負責烤,一個負責吃。
不知不覺,虞幼窈吃了不少東西。
如此又過了三日,虞幼窈大義捐助賑災的行為,又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捐助風潮。
這一股“賑災捐助”的風潮,也徹底將內閣推到了風頭浪尖上。
內閣緊急議事。
確定了賑災日期,於十月初向北地各衙撥款,命其全力賑災。
虞宗正沒有如願以償,兼了巡按禦史,去北地賑災,原因是都察院有人上疏朝廷:“親母去,孝子三年不遠門!”
朝臣們紛紛附言。
雖然虞宗慎丁憂在家,但是同為“孝子”,守孝期間的一應規矩,理當謹守,方能顯出孝道來。
虞宗正不能反駁,反駁就是不孝。
虞宗慎丁憂在家之後,虞宗正在朝堂上,也不複從前如魚得水,直到這一刻,他才恍惚明白了,這麽多年來,他能在官場上一往無利,有謝氏的錢財支撐了人際人脈,也有虞宗慎在內閣裏,與他互相照應。
京中事畢!
遠在泉州的謝府,得知虞幼窈病了,特地派了商船進京,要接虞幼窈去泉州小住。
老夫人才去不久,家裏擔心虞幼窈睹物思人,身體難養,就同意了。
族裏也沒有反對,隻道:“承外家骨肉天倫之情,以慰思祖母之情思,這是人之常情,理該如此。”
有了虞府和虞氏族裏的支持,原本一些不合禮數之處,也算周全了。
旁人也不會再拿什麽“親人逝,三年不遠行”這樣的話來苛責什麽,法禮不外乎人情。
虞老夫人去世之後,雖然有族裏,有二房幫襯著辦喪事,可誰都明白,虞府兩房是一早就分了家得,老夫人歸了長房,喪事理應長房為主,二房為輔,族裏隻是幫襯,喪上的一應事,理該大房出麵操持。
虞幼窈一個十三歲的姑娘,撐起了祖母的喪事。
喪事隻辦了三七天,可無論是做七,還是法事、宴客、作夜,也都風風光光地,沒鬧任何錯漏,比許多媳婦子都要強。
沒有誰會說她不孝。
百善孝為先,既全了孝義,世人便不會苛責。
如今又捐助北方旱災,也全了一片仁德之心。
九月二十八日,謝府的商船進京了。
和虞幼窈關係不錯的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特地從族裏趕過來,幫助虞幼窈操持著離京的一應事宜。
不光如此,還帶來了族裏饋贈於她的一應東西,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多加了三成,而且東西的價值,也高了許多。
光是此舉,虞幼窈就知道,那“三十萬兩”沒有白捐。
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代表的是虞氏族,對她的重視和慎重,不管她走到哪裏,這種重視和慎重,就會伴著她走到哪裏。
虞氏一族裏,為了她去泉州一事周全妥當,不讓她落人口實,這也是族裏對她的維護。
近一個月的相處,也足夠認清一個人了。
宗長太太握著虞幼窈的手,見她仿佛又瘦了一些,心裏有些不舍:“這才幾天沒見著,怎麽就又瘦了,你父親太不像話了,整日裏忙著朝中的事,連家裏生病的女兒也顧不上了,可叫你受罪了。”
這話是在廳裏頭,沒有避著下人說出來得。
宗長太太是長房嫡支,在族裏頭的地位,自是不必說,就算虞宗正到她跟前,也要恭敬地喚一聲“宗嫂”。
這埋怨的話,由她來說也不算太過。
乍一聽隻是關心之言。
但往深了一琢磨,就琢磨出事了。
就仿佛,虞幼窈是病得嚴重,家裏沒得親人好生照顧,不忍大好的姐兒受了罪,這才讓她去泉州修養。
也算是周全了,去泉州休養一事。
到了外頭,旁人也是能理解的。
但這話,旁人說都不合適,唯有身為宗長一係的宗長太太說來,最令人信服。
二老太太也是直歎氣:“我們都知道你孝順,你祖母去世了,你心裏頭難受,病了這麽久,身體也沒有起色,胡禦醫早前就交代了,這病馬虎不得,要忌憂思,忌勞神,忌勞累,需靜養,既然在京裏沒法好好養著,到了泉州,就一定要仔細養著。”
“你還年輕,千萬不能虧了身子,你祖母就是這麽把身子虧了的,族裏一直覺得對不起你祖母,你可不能和你祖母一樣逞強,到了泉州,多往族裏寫信。”
這一番話,是在宗長太太的前話上,又多作了強調。
族裏是因為覺得虧欠了虞老夫人,萬不能再讓虞幼窈和祖母一樣,為了家裏,虧了身子,所以才讓她去泉州修養。
於情於理,虞幼窈去泉州再合適不過了。
饒是虞幼窈聽了這話,也不禁有些感動:“伯祖母和嬸子請放心,我到了泉州之後,就往族裏寄信報平安,京裏還有勞族裏,多照顧一二。”
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連忙應下。
虞幼窈又繼續道:“祖母臨終前,最放心不下四弟,此次離京,我打算帶著四弟先去泉州走一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如此也能開一開眼界和心胸,於學業有益。”
“在泉州稍作停留之後,表哥會回轉幽州,屆時表哥會帶四弟去幽州,閑雲先生前不久,在幽州開了一間崇山書院,表哥與閑雲先生是舊識,會舉薦四弟進入崇山書院讀書,待四弟學業有成之後,再歸京。”
虞善思天資不是頂好,但也不差。
重要的是肯下苦功。
學業落後了,他幹脆也不追趕,而是夯實基礎,基礎打牢了之後,加上殷懷璽的注書,學業上頗有進益。
當然了,要論北狄的特產,當數各種牛羊,殷懷璽就帶了不少。
但守孝期間不能食葷腥。
除此之外,北狄還特產許多蘑菇,最難得的要數猴頭菇,有“素中葷”的美譽,蘑菇烤來吃,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虞幼窈吃了一陣子的藥,嘴裏麵發苦,加之飲食素淡溫補,總也提不起食欲,今兒換了口味,胃口一下就好許多。
一個負責烤,一個負責吃。
不知不覺,虞幼窈吃了不少東西。
如此又過了三日,虞幼窈大義捐助賑災的行為,又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捐助風潮。
這一股“賑災捐助”的風潮,也徹底將內閣推到了風頭浪尖上。
內閣緊急議事。
確定了賑災日期,於十月初向北地各衙撥款,命其全力賑災。
虞宗正沒有如願以償,兼了巡按禦史,去北地賑災,原因是都察院有人上疏朝廷:“親母去,孝子三年不遠門!”
朝臣們紛紛附言。
雖然虞宗慎丁憂在家,但是同為“孝子”,守孝期間的一應規矩,理當謹守,方能顯出孝道來。
虞宗正不能反駁,反駁就是不孝。
虞宗慎丁憂在家之後,虞宗正在朝堂上,也不複從前如魚得水,直到這一刻,他才恍惚明白了,這麽多年來,他能在官場上一往無利,有謝氏的錢財支撐了人際人脈,也有虞宗慎在內閣裏,與他互相照應。
京中事畢!
遠在泉州的謝府,得知虞幼窈病了,特地派了商船進京,要接虞幼窈去泉州小住。
老夫人才去不久,家裏擔心虞幼窈睹物思人,身體難養,就同意了。
族裏也沒有反對,隻道:“承外家骨肉天倫之情,以慰思祖母之情思,這是人之常情,理該如此。”
有了虞府和虞氏族裏的支持,原本一些不合禮數之處,也算周全了。
旁人也不會再拿什麽“親人逝,三年不遠行”這樣的話來苛責什麽,法禮不外乎人情。
虞老夫人去世之後,雖然有族裏,有二房幫襯著辦喪事,可誰都明白,虞府兩房是一早就分了家得,老夫人歸了長房,喪事理應長房為主,二房為輔,族裏隻是幫襯,喪上的一應事,理該大房出麵操持。
虞幼窈一個十三歲的姑娘,撐起了祖母的喪事。
喪事隻辦了三七天,可無論是做七,還是法事、宴客、作夜,也都風風光光地,沒鬧任何錯漏,比許多媳婦子都要強。
沒有誰會說她不孝。
百善孝為先,既全了孝義,世人便不會苛責。
如今又捐助北方旱災,也全了一片仁德之心。
九月二十八日,謝府的商船進京了。
和虞幼窈關係不錯的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特地從族裏趕過來,幫助虞幼窈操持著離京的一應事宜。
不光如此,還帶來了族裏饋贈於她的一應東西,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多加了三成,而且東西的價值,也高了許多。
光是此舉,虞幼窈就知道,那“三十萬兩”沒有白捐。
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代表的是虞氏族,對她的重視和慎重,不管她走到哪裏,這種重視和慎重,就會伴著她走到哪裏。
虞氏一族裏,為了她去泉州一事周全妥當,不讓她落人口實,這也是族裏對她的維護。
近一個月的相處,也足夠認清一個人了。
宗長太太握著虞幼窈的手,見她仿佛又瘦了一些,心裏有些不舍:“這才幾天沒見著,怎麽就又瘦了,你父親太不像話了,整日裏忙著朝中的事,連家裏生病的女兒也顧不上了,可叫你受罪了。”
這話是在廳裏頭,沒有避著下人說出來得。
宗長太太是長房嫡支,在族裏頭的地位,自是不必說,就算虞宗正到她跟前,也要恭敬地喚一聲“宗嫂”。
這埋怨的話,由她來說也不算太過。
乍一聽隻是關心之言。
但往深了一琢磨,就琢磨出事了。
就仿佛,虞幼窈是病得嚴重,家裏沒得親人好生照顧,不忍大好的姐兒受了罪,這才讓她去泉州修養。
也算是周全了,去泉州休養一事。
到了外頭,旁人也是能理解的。
但這話,旁人說都不合適,唯有身為宗長一係的宗長太太說來,最令人信服。
二老太太也是直歎氣:“我們都知道你孝順,你祖母去世了,你心裏頭難受,病了這麽久,身體也沒有起色,胡禦醫早前就交代了,這病馬虎不得,要忌憂思,忌勞神,忌勞累,需靜養,既然在京裏沒法好好養著,到了泉州,就一定要仔細養著。”
“你還年輕,千萬不能虧了身子,你祖母就是這麽把身子虧了的,族裏一直覺得對不起你祖母,你可不能和你祖母一樣逞強,到了泉州,多往族裏寫信。”
這一番話,是在宗長太太的前話上,又多作了強調。
族裏是因為覺得虧欠了虞老夫人,萬不能再讓虞幼窈和祖母一樣,為了家裏,虧了身子,所以才讓她去泉州修養。
於情於理,虞幼窈去泉州再合適不過了。
饒是虞幼窈聽了這話,也不禁有些感動:“伯祖母和嬸子請放心,我到了泉州之後,就往族裏寄信報平安,京裏還有勞族裏,多照顧一二。”
二老太太和宗長太太連忙應下。
虞幼窈又繼續道:“祖母臨終前,最放心不下四弟,此次離京,我打算帶著四弟先去泉州走一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如此也能開一開眼界和心胸,於學業有益。”
“在泉州稍作停留之後,表哥會回轉幽州,屆時表哥會帶四弟去幽州,閑雲先生前不久,在幽州開了一間崇山書院,表哥與閑雲先生是舊識,會舉薦四弟進入崇山書院讀書,待四弟學業有成之後,再歸京。”
虞善思天資不是頂好,但也不差。
重要的是肯下苦功。
學業落後了,他幹脆也不追趕,而是夯實基礎,基礎打牢了之後,加上殷懷璽的注書,學業上頗有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