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勝蠻夷之爭
  晚間,陸芸看著外間燃著的有些巍顫顫的,昏黃的燭火。

  “明日你便開始暗中京中的那些青年才俊吧?還是提前有個準備的好,不然我這心裏頭總是不放心,萬一……”

  今日蔣玉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陸芸她開始意識到,女兒是真的長大了,即使如今才堪堪豆蔻。

  可是依照她蔣國公嫡女的身份,還有今日在宴會上的驚豔。就算沒有去親眼見識到,隻聽著京中躥橫的流言,陸芸也能想象的出,身為蔣國公的唯一嫡女,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露麵,與傳聞之中巨大的反差,帶給其他人的震撼究竟有多大。

  今日那所謂少莊主的事情倒是好說,聽著蔣琛傳回來的消息,可能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朝廷都要和第一莊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那麽,不管那少莊主為什麽會在宴會上幫助蔣玉,聽說那少莊主平日的最是不羈的一個人,想來真的是一時興起,見蔣玉彈奏的好,才想要合奏的。朝廷為了安撫好這個合作者,肯定不會讓那少莊主第一次露麵,便處於京都的風水浪尖之上。

  既然如此,朝廷便會親自出手鎮壓京中所傳的這些流言,本就不足以為慮。

  可沒了這第一莊的少莊主,那其他的一些人又該怎麽辦?

  如今的大明朝,聖上壯年已過,各位皇子年輕力盛,已經成長到了一個完全可以相互抗衡的存在。太子是一國之儲,想要那皇位無可厚非,可是那二皇子和三皇子呢?

  便是蔣琛平日不說,她也能猜測到,他們生是皇子,天生貴胄,離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從來就僅僅隻有一步之遙,如今手中也有財有人,身後支持的勢力不輸太子,完全有一爭之力,怎麽可能會眼睜睜地看著同為皇子的兄弟最終成為自己的君,他為臣。

  若是不爭,甘願為臣,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蔣國公向來在朝廷之上保持中立,誰也不疏離,誰也不討好,但不可否認,蔣國公府的勢力,又豈是一般臣子可以比擬的。

  朝中人人都在暗中盯著蔣國公府這塊肥肉,連同著陸正侯府。

  若是說想要同時獲得蔣國公府和陸正侯府兩大家族的支持,不得不說,身為國公嫡女的蔣玉,是唯一的突破口。可是身為父母,他們又怎麽可能允許自己的女兒,最終的結局便是成為這場爭中的籌碼,爭鬥後的犧牲品?

  這樣想著,陸芸眼中滿是無畏,她已經打算好了,過幾日便找個公共日子,向京都幾位貴夫人傳達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女兒蔣玉,因是獨女,有太多不舍,她是堅決會留其到二八歲數才考慮婚嫁問題的。

  相信這個消息一傳出,京中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家,也都會有所收斂了。

  若還是不行。

  陸芸想著,不論如何,也不能讓蔣玉落到那副境地。哪怕是……

  蔣琛還未睡沉,聽著陸芸說話時,便醒了過來。

  心裏明白陸芸的擔憂,蔣玉是他們唯一的女兒,還是長女,他們對蔣玉的關心,絕對不會比蔣寄的少半分,甚至是更多。

  可是現在一切還皆未有定數,他也不知作何安慰,隻得拍拍陸芸的肩膀,“睡吧,五丫頭還小的很,此事不急,我們慢慢來,福兮禍兮,將來,也不定會是五丫頭的福分呢。”

  聽了這話的陸芸點點頭,也確實如此,一來蔣玉年紀還是太小,二來,蔣玉向來聰慧,或許往往在他們看來的禍,恰恰便是丫頭的福呢。

  方才,也是忽然有了白日的一出,她一時鑽牛角尖了。

  果然,事情的發生就如蔣琛與陸芸預測的那樣。

  朝廷在得知了京都流言的第一時間,出於將和第一莊的長時間的合作。聖上當晚便命心腹之人以雷霆手段,將京都的流言全部壓下。而一個流言終結則就意味著另一個更大更引人注目的流言的開始。

  果然,第二日,不管是書院還是市井,安安靜靜,恍若昨日從未聽到有什麽關於蔣國公府的小姐的趣聞。取而代之的,則是大明的邊關,駐守在大明與遠邊蠻夷的沙場老將,曾經的戰王府手下第一猛將王忠,今早快馬加鞭傳回的消息。

  半月前,王忠率領手下五萬兵馬,與蠻夷七萬相對,一路勢如破竹,勇奪敵方一邊城守將頭顱,大獲全勝。

  整個京都之人都在津津樂道王將軍此次的功勳,國運當頭之際,閨閣之中的小女子趣聞簡直不堪一提。

  京都百姓皆在口口相讚,不愧是戰王府帶出來的將士,戰王府便是他們大明的邊關的戰神。而自當多年前戰王府隻除了那位自小孱弱,大師批語天煞之命的小世子之外,其餘人皆戰死沙場。

  大明經曆了幾年的安逸,其他戰鬥敗敗勝勝,皆可算是小打小鬧,這一次,也是第一次有了值得歡慶的大勝利了。

  而大多權貴之人,則是在略略歡喜之餘,也不由生出了一絲可惜之色。

  自戰王府英俊瀟灑的戰王和溫柔蕙質的戰王夫人那對壁人一同魂消沙場後。為了不讓天下人寒心,聖上便做出了親和之態。雖然幾萬地兵馬不能夠緊握在自己的手上,還是有些不安心。但他自信那生來天煞的病弱公子,從頭到尾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並想到,自上次那場戰役之下,戰王,戰王妃身死,戰王府手下的那支另外族聞風喪膽的墨翎軍,早已死傷慘重,如今大多便是病殘之軍,再也做不了從前的那個永遠衝鋒向前的墨翎軍,於戰場之上,除了為其他將士做個肉盾,已無太多用處。

  於是種種考慮之下,戰王府手下的剩餘兵馬便落到了戰王府的小世子手中,但是相應的,朝廷卻是再未撥付過軍餉。

  於此,朝廷也給出了理由,若是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聖上一開始就擔憂的事情,隻怕是會成為現實。

  天下大事,無外乎兩樣,武者的槍,文人的筆。

  聖上對於這點,是從來都不敢放鬆的。

  對於世人與隻剩下一個病弱小公子的戰王府世子,聖上說的冠冕堂皇,墨翎軍的成功,是老戰王和戰王一手打就的,如今戰王雖已身死,卻還有留京的世子。墨翎軍的榮耀,至高無上,不是他們隨意幾句不再有便可抹消的,想來,相對於匯編朝廷,墨翎軍的將士們更願意與戰王府同在。

  縱然說的再深明大義,也還是遮掩不了朝廷已經放棄了病殘的墨翎軍,放棄了戰王府的心思。

  而那些話,不過是名義上的好看,做給愚昧的百姓看的罷,而像那些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卻是早就窺視到了其中的真相。

  但畢竟是聖上的做法,他們也不可能有任何的看法意見,所謂的恩與義,他們心知肚明便好。

  戰王府代代為將,又多次戰功斐然,若是論得到的賞賜,毫不客氣的說,足夠戰王府的小公子逍遙富貴一輩子,就連下一輩子也是夠的。

  隻是,凡事都有兩麵性。

  如今便是,朝廷不再俸養墨翎軍,那最終也隻有戰王府接手準備糧草,還有當初戰後,墨翎軍已亡將士家庭的撫恤金。

  雖聽著不多,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戰王府再是累積多少銀錢,每年墨翎軍所需軍餉就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到最後,戰王府的那些銀錢到底能夠支撐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罷了。

  而那曾經除了墨翎軍歪,也受戰王提攜,本應是副將的幾人,也是被小世子舉薦出來。

  跟著戰王府,可能一輩子都尋不到出路,還不如匯編朝廷,再難,也總有出頭之日,其中有的,便是如今的邊城守將王忠。

  因著並非是墨翎軍的將士,朝廷很是豪爽的應了,隻不過,那份豪爽之下始終都有一份憂慮。就算那些副將並非墨翎軍,卻也是受得戰王的知遇之恩,在朝廷與戰王府之間,是無論如何也不好做出選擇的。

  聖上一方麵既不甘心如此良將日後便要在戰王府中,消磨滿身的鬥氣,畢竟,朝廷之中,這樣的強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另一方麵又不放心,擔心匯編而來的將士心中始終都將戰王府當做至高無上的存在,眼裏沒有朝廷,那朝廷要來何用?

  最終,聖上還是念於偌大朝廷,一時無可用人才,而將幾位有才能的副將提為將軍,分赴各大邊塞之地。

  而其中最是忠義,也曾被戰王評價過最具將才的王忠,也是如此,被派赴到了與蠻夷交界之地,成為一城守將。唯一的不同,便是聖上在聖旨之上隱晦提到,終身守衛邊城,不得朝廷召令,終生都不能回盛京半步。

  這時,戰王府小公子已經被請離京都四年之久,而那邊城守將王忠也在過十餘年之後,再現曾經戰王在世之時的風光,大破蠻夷,以少勝多。

  這本就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消息。

  可是,那龍椅之上的一國之君又是如何想,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偌大戰功,皇上不可能說不允許王忠進京述職,可若是讓他就此回來了,那多年前所下的聖旨,還有應該對待戰王府的態度,這一係列的變化,聖上究竟是怎麽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