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最後的殊榮
  “長孫皇後賢良淑德,母儀天下,…………然而天妒紅顏,英年早逝,今決定葬於昭陵,享受曆來皇家供奉。”

  當李世民已經動了令立新後的念頭,心中的對長孫皇後更加愧疚,他唯一能夠做得就是盡力補償,讓長孫皇後在死後依舊能夠享受無上的殊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長孫皇後追加諡號。

  諡號乃是曆代帝王死後的尊稱,然而以前的皇後是沒有諡號的,大多都是跟隨皇帝的諡號。強悍如呂雉也不過追隨劉邦的諡號,史稱高皇後,而到了後來,皇後也漸漸有了諡號,例如隋文帝的妻子獨孤皇後就是諡號為‘獻’,史稱獻皇後,

  “臣以為,長孫皇後追加諡號為‘文’最為合適,長孫皇後一生賢良淑德,知書達理,更著有詩篇不少,諡號為‘文’當之無愧。”孔穎達率先進奏道。

  “文皇後!”百官不由滿意的點了點頭,在曆朝曆代,文乃是最好的諡號之一,例如漢文帝,隋文帝,那都是曆代帝王的佼佼者,方可諡號為文,而長孫皇後以皇後之位,諡號為文,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

  “臣以為,長孫皇後賢良淑德,諡號為德最為合適,長孫皇後著有《女則》乃是天下女子德行之首,臣以為諡號為德最為合適。”禮部尚書令狐德棻提議道。

  要論諡號中,能夠和文媲美的恐怕隻有德字了,而且諡號‘文’大多數針對文治過人的帝王,而德則更加體現長孫皇後的德性,更為合適一些。

  眾臣又提出一個個諡號,但是都被一一否定,最後諡號在文和德之間爭執不下,雙方都各有一部分大臣支持。

  墨頓不由眉頭一皺,眼看好好的為長孫皇後追加諡號的隆重日子,竟然變成了儒家嘩眾取寵的表演,當下出列道:“啟稟陛下,臣以為無論是文還是德字都無法囊括長孫皇後的功績,不如將文德兩字同時諡號,文德皇後,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文德皇後!”滿朝大臣不由一皺,孔穎達出言反駁道:“墨祭酒精研墨技,並不通史書,或許並不知道,根據春秋禮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自古以來,曆代王後皆是單諡,日後再追加帝王諡號。”

  就比如隋文帝的妻子獨孤氏,獻皇後,就是追加隋文帝的諡號,史稱文獻皇後。

  而李世民母親竇氏同樣如此,追封諡號為‘穆’,當時李淵並未去世,李世民剛剛繼位就給母親追加諡號‘太’,史稱太穆皇後。

  墨頓反駁道:“曆代皇後的確是單諡,然而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複諡。先帝之時,先帝有感壯士劉感的忠君死節,被先帝破例賜予複諡‘忠壯’微臣以為皇後引用此例。”

  “忠壯侯!”

  滿朝官員不由一滯,他們頓時想起忠壯侯的慘烈事跡,武德二年,大唐剛剛成立,天下未定,劉感堅守城池據守西秦,結果一不小心被西秦薛仁果所擒獲,薛仁果想要用劉感的性命打開城門,劉感卻將計就計,在城門大聲高呼:““賊軍糧盡、亡在朝暮,秦王數十萬大軍馬上就到,堅守就會取勝”

  薛仁果盛怒之下,將劉感下半身埋在土裏當成活靶子,萬箭穿心而死,李淵有感於劉感的忠誠,重金為劉感舉行葬禮,同時破例賜了複諡“忠壯”,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人有過複諡。

  “兒臣讚同墨侯之策。”太子李承乾趁機附和道,作為一個兒子,那能不希望自己的母親更加尊貴。

  “兒臣也讚同!”李治和李泰也紛紛附和道。

  令狐德棻還想反對,卻被孔穎達隱晦的拉了拉衣袖,連忙醒悟,朝著李世民欣喜道:“臣等附議。”

  左右不過是一個諡號而已,而且有過了先例,李世民正處於喪妻之痛,又何必再次觸李世民的黴頭。

  “準奏!”

  至此,長孫皇後的封號已經確定,複諡文德,史稱文德皇後。

  很快文德皇後的諡號傳開之後,天下一片嘩然,是在大唐這個文道昌盛的朝代,文字更有特殊意義,被稱之為最好的諡號,更別說德字,更是非一般人能夠稱得上德字,曆朝曆代能夠有人得其中之一已經是青史留名了,而長孫皇後更是獨占兩元。

  李世民直接將文德兩字同時封諡長孫皇後,可見他對長孫皇後的感情何等的深厚。

  “帝王情深!”

  消息傳到了道觀和寺廟,道家和佛家頓時不由一震,紛紛出動。

  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深情,讓佛道兩家看到了機會,如今大唐百家爭鳴,其他百家紛紛設立自己的獎項,讓百家學說廣為傳播,然而佛道兩家雖然同樣財大氣粗,卻同樣不適合成立獎項,隻能暗自著急。

  而如今長孫皇後去世頓時讓佛道兩家看有了更進一步的契機,道家直接遍選道林,擇優秀道徒出家,入昭陵為長孫皇後祈福。

  除此之外,道家更是直接花費重金在昭陵大興道像,除了供奉長孫皇後的神像以及李家先祖老子李耳之外,李家曆代先祖,甚至連李淵也赫然在列,一共七位巨型道像,名為同享天子七廟樂。

  李世民聽聞之後,欣然應允,同時大力封賞道家。

  佛家見狀,更是變本加厲,佛家先是在長安城以李治的名義修建大慈恩寺,在洛陽更是以魏王李泰的名義,在洛陽大興土木,於龍門山開鑿佛窟,為長孫皇後追福。

  隨著李治和李泰的舉動,李承乾同樣不甘示弱,下令在太平觀為長孫皇後建造元始天尊像,同道德天尊老子一同矗立在長孫皇後的陵寢。

  “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李世民更是對李承乾的孝心交口稱讚。

  李世民對三個兒子的表現甚為滿意,甚至他知道這一切有些過了,但是為了思念長孫皇後,為長孫皇後追福,他根本不在乎,他想要讓盡力彌補長孫皇後,在人間長孫皇後盡享人間富貴,死後也要讓長孫皇後享受無盡的餘蔭。

  滿朝文武並未對此勸誡,哪怕是剛正不阿如魏征也保持沉默。一時之間佛道兩家在大唐的勢頭大漲,其聲勢大有蓋過其他百家之勢頭。

  “佛家、道家?”墨頓眉頭一皺,他沒有想到佛道兩家竟然如此打蛇隨棍上,竟然利用長孫皇後去世的時機,趁機宣揚宗教學說。

  道家還好,僅僅將道家的影響力控製在皇陵之中,並沒有在民間大肆宣揚,然而佛家卻居心叵測,無論是大慈恩寺還是龍門石窟都是在最為繁華的長安和洛陽,對於民間的影響力極為巨大,

  如果說墨學獎的萬貫家財是給人物質上的獎勵,然而矗立在龍門的巨大石窟就是佛家給世人精神上的誘惑。

  “佛家找到了本王,要為母後修建石窟,本王根本無法拒絕!”李泰看出墨頓的擔憂,不由出言解釋道。

  作為新晉的百家諸子,李泰又何嚐看不出佛家的意圖,然而在孝的大義下,李泰根本無法拒絕佛家的合作。

  墨頓搖了搖頭道:“世人又有誰不是俗人,天下人無不貪生惡死,佛道兩家並非全是糟粕,可以安撫世人人心,隻要不是太過過分,墨家是不會幹涉的。

  然而無論是現實中的誘惑,還是死後的誘惑,這對世人來說,都是難以拒絕的。

  李泰點了點頭,哪怕是是他一想到地理一脈有可能發現的真相,都忍不住心中顫栗,感受到無盡的空虛,如果不是身為百家諸子的責任,他甚至有可能自我逃避,放棄對地理學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