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行路難
  隋末的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到了唐初,已經完全換了一副模樣。

  唐僧牽著白馬,走在林中的山路上,他甚至可以感覺到,就連這土生土長的大自然,都自帶著一股安逸的味道,萬物漸漸複蘇,生機重歸大地。

  憑目遠眺,已經能夠遠遠地看到五行山。

  隻看到山峰一節一節的,竟仿佛真如同五根手指一般,唐僧有“慧根”,他看到對麵遠處的山尖尖上,似乎有一塊金光閃耀的東西,高懸在山峰。

  “就是那裏了”,唐三藏向身前的兩個護衛點了點頭:“辛苦諸位了,前方便是貧僧徒兒所在之處”。

  兩個護衛麵色堅毅,一看就是久經沙場之人。其中一人道:“唐長老不必客氣,我等奉陛下之命跟隨左右,這些都是應該的”。

  在嵩山少林寺裏待了幾年,唐僧對本地人的方言也是頗為熟悉了,此刻聽這人說話,話裏竟然有一絲嵩山本土味,不由得好奇。

  “一直未來得及問,幾位可是嵩山人士?”

  左邊那個士兵聞言回過頭來,他便是方才說話的。

  生的皮膚黝黑,偏偏又有一對濃眉,麵相看起來十分憨厚,這黑臉士兵從馬身往上看去,便看到了風姿不凡的唐三藏。

  他還有點不好意思,說話的聲音有點吭哧吭哧的:“唐長老如何聽出來的,莫非也是俺們嵩山的老鄉?”

  “貧僧曾在嵩山寺廟中修行數年,嵩山於貧僧,有如家鄉一般啊…”,唐三藏微笑晗首,在他為數不多的記憶中,嵩山的時光便占了大部分。

  三人一路走下來,也有幾天了,這一個話頭出來,卻像是打開了話匣子,於是時不時便聊上幾句。

  “俺們家是采茶滴,後來遇上打仗,俺就聽他們說,當兵能拿一筆銀子…”。

  聽話說的,這黑臉士兵還真是嵩山人士,想來是久聞嵩山少林寺大名,在這異地他鄉能見到唐僧,心情也是十分開心,一股腦兒把底子全抖出來了。

  另外一位高個子護衛,相對就比較寡言少語,基本都是在默默地聽他們說。

  黑臉軍士原先家裏有四口人,都是當地村子裏的農戶,幾經戰亂,最後就剩下老家裏一個孤老母親。

  他當兵得的東西,也都給了家裏,隋朝末年這個時期裏,人人都是身不由己,戰爭帶來的苦難實在太沉重。

  “俺還有兩年,就能回老家了,到時候…”,原來他們二人隻要完成這次護送自己的任務,就能提前解甲歸田,拿一筆銀子回老家了。

  唐僧靜靜地聽著,尤其是黑臉士兵說到自己家裏,他都能看到對方眼睛裏的光亮,隻覺得如鯁在喉,有點說不出話來。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呐”,唐三藏這樣想著,這年頭雖然已經改朝換代,當今聖上又是賢明君主,朝政清明,大唐江山已初有盛世之兆。

  但具體到下麵,百姓的生活中,像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唯一的盼頭不過是家裏的老娘。

  就為了能吃飯,能活下來,他這個家裏唯一的壯丁就要出來賣命。

  能看出來黑臉士兵的表情是很樂觀,但說出的話,卻字字透露著淒涼,唐僧甚至感覺周圍的山風拂過,耳朵有點熱,帶上了冰涼冰涼的觸感。

  往年跟著方丈修習佛法,得知自己的家世後,他也曾痛哭流涕,沮喪鬱悶過。

  因為他自幼學佛、念經、做功課,經常要念回向文,其中講的便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所謂父母恩,位列四重恩之首,在佛經的定義中,父母恩也有幾個等級劃分。

  其一、父母在時,供給飲食、衣物、被褥,使其安享晚年,死後如禮安葬,盡到為人子的生養死葬之責任,這被佛家稱為小孝。

  其二、便是在“小孝”的基礎之上,倘若能夠成就一番豐功偉業,使父母感到榮光,如此可稱為“中孝”。

  其三、接引父母,令入佛智,也就是把父母“接引”進佛門,讓他們也皈依我佛,如此方能免於苦海掙紮,是為“大孝”。

  然而唐僧自幼出生時,便被母親放在江河上,到了寺廟裏,連父母的樣子都不記得,偏偏又患上了失憶,對於父母親人,第一印象想到的便是方丈。

  他本是無處可孝的情況,照說,比黑臉士兵還要慘。

  但因為這失憶的緣故,唐三藏沒有對父母的記憶,生於亂世,卻也不知這“失憶之難”,究竟是一種悲哀,還是幸運了。

  有人說自己六根清淨,無俗世之困擾,是天生的佛道天才,但夜深人靜之時,唐僧也會默默的想著,人若無孝,又如何稱得上佛呢?

  佛家學問教的是做人,所謂道,便是道理,佛家也有道理,做人的道理。

  偶爾,唐僧心底也會有那麽一絲困惑,縈繞心頭,剪不斷,理還亂。

  每當這時,他便會照著方丈所教的方法,默默吟誦經書,把這些全當作塵埃紛擾,絲竹亂耳。

  隨著經文徐徐而來,心頭的煩擾也隨之而去。

  ……

  當下新朝覆滅已久,但在如今的神州大地上,上層社會中照樣還有著儒家,有法家…

  諸子百家的文化淵源未曾斷絕,諸法也皆有流通,但占據主流的依然是道佛兩家的思想。

  特別是在中下層的群體,那些偶爾下山的道士,以及供奉在道觀、寺廟中的那些神像和佛像,是絕大部分百姓的精神依靠。

  道法自然,佛度眾生。

  至於為什麽上層的那些“文化人”,見識過那麽多的思想、道義,卻依然有這麽多人信奉佛道呢?

  這一點早在火雲洞建立之初,就被穀小滿下了定義:井底觀天。

  原因被他總結為老生常談的“信息差”,當今文化,經曆過諸子百家的時代,尚且算是多元,但傳遞起來實在太困難了。

  信息的傳遞速度,傳遞形式,環境等等各種方麵的限製,就注定了偌大的人間,也隻有那麽一小撮的人,堪堪能夠窺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