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謀劃北上(4)
  “最關鍵的三國,鄭國已經依附。其它兩國,何不等到晉國內亂之後,我們再趁勢將它們納入羽翼?到時,北上豈不是水到渠成?”眾人把晉國形容得如此不堪,潘尪據此假設,君臣一旦衝突,晉國內部必定大亂。到時,楚國就能以最小代價,將中原小國收服。不用大動兵戈就能收獲盟國,豈不快哉?

  “晉國絕不會內亂。” 蔿賈語氣堅決,不容置疑。

  “卻是為何?”莊王正沉浸在晉國內亂,楚國北上勢如破竹的憧憬中,蔿賈的話無異於一瓢冷水從頭潑下,令他瞬間清醒。

  “情報所說,晉國大臣對君主的種種作為雖然很反感,還遠沒到正麵衝撞的程度。這是其一。”蔿賈知道莊王的心思。可是,他依情報所做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卻不能如莊王所願。所以,他不得不狠心將莊王的幻想剿滅。

  “其二,趙盾一手主持的變革,頗有成效。如今的晉國,吏治清明,刑獄公正。一批賢人被提拔重用。軍隊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中原各國,晉國的實力仍是最強——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其三,晉國國君荒淫無道,生性殘暴,嗜好血腥。但是,晉國的大權牢牢仍然掌控在趙盾手中。趙盾的身旁還有像臾駢、郤缺、士會幾位忠心耿耿,沉穩機智的大將。他們全力支持趙盾,對晉國霸業也非常執著。國君的行為暫時撼動不了晉軍的戰鬥力。”

  “再有,趙盾行事手段剛硬,殺伐果斷,卻不是為非作歹的奸臣。或者他有許多不滿,但是,還沒到與國君公開決裂的程度。”

  “就算有一天兩人真的爆發衝突,假定國君一方贏了,除了趙盾,還有士會一幹人為晉國衝鋒陷陣,國家不至於亂;如果是國君一方輸了,那就更不會亂了。本來大局就掌控在六卿手上,清除了國君這個內亂因子,晉國局勢依然穩定。”

  “大夫言之有理,分析得滴水不漏。如此說來,不榖豈不是等不到他們內亂,所以一直無法北上?”蔿賈的結論雖不是心中想要的答案,莊王卻不得不麵對。原本的期望落空,不禁有些擔憂。

  “微臣所言,隻是厘清事實。不過是要大王打消等待晉國內亂的念頭,卻不是不再北上。”蔿賈趕緊解釋道。

  “此話怎講?”楚王困惑了。剛才大家討論的是,晉國內亂的可能性很大。這樣一來,北上阻力減少,可以抓緊謀劃。現在,內亂等不到,再北上豈不是要付出相當代價,弄不好還會得不償失。

  “晉國本身不會亂。但是,如果有外界幹擾,勢必會擾亂他們的步調。內部矛盾激化,外事又遇麻煩,首尾兩端定然難以兼顧,攘外必先安內。他們選擇攘內在先,必定無暇顧及外事。我們便有機可趁。” 蔿賈認為,等機會不如製造機會,一味幹等太過被動。

  “我明白了。”蘇從說道:“既然等不到他們內亂,就給他們製造問題。”

  “對,”潘尪也想通了,“萬事俱備是可遇不可求,要等到那一天,恐怕機會也會被錯失。不如我們先發製人,看對方如何反應,再做後續計劃。”

  “是不是等陳、宋兩國都靠攏過來,我們再去擾動晉國?”莊王想,內亂既然不可期,退而求其次。等陳、宋兩國主動依附,楚國力量更強大時再出手,豈不更好?

  “不可。”沉默良久的鬥椒說道:“晉國國君無道,將軍又收取賄賂私自議和,種種事件傷了諸侯的心。但是,鄭國能做到的,陳、宋兩國卻做不到。它們不一樣。”

  “有何不同?”莊王想的是,既然鄭國能夠主動與楚結盟,其它兩國主動投靠,不過是時間問題。何不等兩國也來結盟,再一起去找晉國麻煩,不是又多兩個幫手?

  “鄭國在諸侯小國中實力最強,地處我國與晉國的中間要道。兩國爭霸,鄭國首當其衝要選邊站。所以,必須提前想好依靠哪一邊,才能避免隨時而來的戰火。曆次楚晉爭鬥中,鄭國不過是個聞風而動的騎牆派,時不時會臨陣倒戈。但是,大部分時候,都站在晉國一邊。”

  “鄭國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力,看問題高屋建瓴。他會先觀察預測,哪個國家更有實力,他便主動選擇它。從而,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庇護。此次,鄭國毅然選擇與我國結盟,也是因為看到晉國無信無禮,無法帶領諸侯討伐邪惡,匡扶正義。反觀我國,大王有心過問中原之事,著力發展經濟軍事。所以,他們才會主動前來與我國結盟。”

  “宋國靠近晉國。內亂剛剛消除,幸得晉國不討伐,他們的新君才得以順利繼位。他們對晉國本就畏懼,又加上次逃過一劫,更是千恩萬謝晉國的不殺之恩。目前,宋國絕對不敢背叛晉國。”

  “陳國,地小國弱,夾在鄭、宋兩國間,與宋國關係親密。這棵牆頭草,向來看宋國的臉色行事。宋國依賴晉國,陳國跟著宋國,自然不敢主動與我國接近。”

  “令尹大人說的是。”蔿賈很意外,想不到粗線條的司馬升任令尹後,風格變化了不少,情報也做得如此細膩。“將來鄭國會成為我們相對忠實的盟友,陳、宋兩國,短期之內,一定會緊緊依靠晉國。”

  “如果我們現在就聯合鄭國攻打陳、宋兩國,晉國定會出手援助。這樣一來,是不是就可以起到牽製晉國的目的?”莊王大膽假設。

  “聯合鄭國攻打陳、宋兩國,誌不在將兩國拿下——”潘尪已經在腦海裏補充戰略戰術內容了。“而是要讓晉國認識到,楚國已經發難。未來,中原不再是晉國一家獨大。讓它明白,從此再無寧日。”

  “潘將軍所說,正中下懷。”蔿賈看向潘尪,讚賞同意之情表露無遺。“出兵並非兒戲,肯定要嚴陣以對。輸贏卻不可太過在意。晉國實力強大,兩國之間的較量注定是持久戰,不可能一蹴而就。還請大王多點耐心才好。”

  蔿賈主導水利興修,與農田河渠為伴。朝中大事小事,也不敢遺漏。

  葬馬事件過後,楚王變化很大。比從前勤勉上進了許多。上朝理政從不落下,軍中事務也是頗為上心。請博士講課也是恭恭敬敬。遇到什麽問題也會及時召集大臣開會商議。他所做的一切,無非是想要楚國實力盡快提升,以便盡快與晉國分庭抗禮。

  可是,現實是——楚國的實力仍有待提高。所有軍事爭端的背後必須有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經濟的恢複發展又非一朝一夕。所以,蔿賈對楚王的提醒非常及時。算是給焦急的楚王潑點冷水,以免希望太高,失望太過。

  “不榖明白。”楚王衝蔿賈點頭,“晉國雄踞中原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短期之內他國難以取代。此次北上,隻是刺探晉國的反應。通過多方接觸,熟悉對方的戰略戰術打法,也能為將來大規模的決戰積累經驗。”

  “大王能如此想,距離楚國霸業達成之日不遠了。”蔿賈說道。眼見楚王從不更事的少年,成長到想問題做事情能夠兼聽眾言的君王,他竟有種兒女初長成的欣慰。

  其餘幾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六年過去,兩立“勸諫者,死”牌子的楚莊王,終於成長起來。他的覺醒成熟,注定他在位期間必定會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對晉國而言,則是注定霸業維持已是末路,衰落隻是早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