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葬馬風波(2)
  聽完,鬥椒還是一知半解的樣子,鬥般解釋道:“這位道人的意思是,治理國家,必須修養身心。如果大王修身養性,節製欲望,任用賢人,國家必能長治久安。如果恣意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享樂揮霍,國家必亂。”

  “嗯,這話說得,有幾分道理。”鬥椒點點頭,“蘇從是飽學之士,由他來做這些事,再合適不過。”

  “除了請德高望眾的賢人給大王講道之外,還會將各地的有識之士招集起來,推行教化,移風易俗。畢竟,我們的文化確實落後太多了。”鬥般自幼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他對楚國文化的落後,向來頗為憂心。如今,看到楚王如此重視,心中大喜。

  “文化融合之事,日積月累才能收效。隻要實力強大,兵強馬壯,必能將中原小國全部納入羽翼。到時,他們還敢不從?文化可有刀劍來得快?”鬥椒以武論武,實在無法理解,講究這些做甚?

  “馬上隻能製壓人,文化才能收服人心。這是一體兩麵,不可或缺,相輔相成。”此話來自蘇從,鬥般也深以為然,故而引用。

  “大概吧。畢竟,蘇從是真有兩下子。當初要不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把大王硬是拉了回來,真不知道現在楚國怎樣?”鬥椒對蘇從不是那麽排斥。畢竟,蘇從所任職事,還威脅不到鬥氏家族的利益。

  “蘇從心思縝密,考慮問題周全。發展楚國文化經濟,他一定是主力幹將,甚至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鬥般比鬥椒想得深。表麵上看,蘇從隻是引進一些讀書人,與國政方針關聯不大。將來楚王介入中原事務後,他可是大有可為。除了文化,外交軍事都有可能涉獵。

  “咱們靜觀其變。這些人本事到底如何,且待時間考驗。”鬥椒想想,反正急不來,目前唯有不變應萬變,邊走邊看。

  兩兄弟的這次談話,流露出對若敖氏未來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鬥般,父親子文曾經交待過他的事情,雖然已經久遠,他卻從不敢忘。

  當初,時任楚國司馬的子良(令尹子文的弟弟)有了兒子越椒(就是眼前的鬥椒)。子文看過繈褓中的嬰孩後,麵有憂色。他說,孩子狀若熊虎,聲如豺狼,不吉。此為背主反骨之相,一定要殺了他。否則,將來若敖氏家族的榮耀一定會斷送在他手上。

  古諺說得好:“狼子野心”。長相跟豺狼虎豹搭上關係,終究不是常人。既然不是常人,又怎能蓄養在家中?

  鬥椒的父親子良不以為然。他埋怨哥哥,自己的親生兒子,怎麽能下得了手?而且,麵相之說可信,也不可全信。如果依此作為殺人依據,天下多少人會因此沒了性命?他堅決不同意子文的看法,更沒有為此付諸行動。

  父親子文臨終前叮囑鬥般,將來,如果鬥椒擔任要職,要他一定要逃離楚國。不僅如此,還要號召其餘族人一起逃亡,否則就是滅族之災。

  父親說在此處,麵容悲戚,語氣沉痛。最後悲歎道:“鬼不過是求食而已,若敖氏之鬼卻是貪得無厭,可憐可悲。”說完,他便與世長辭。表情神態看起來,似乎還難以釋懷。

  父輩叔叔們也談論過此事。他們都認為,父親言過其實,不足為信。可是,說起這些,父親一度哽咽落淚,仿佛若敖氏的毀滅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不容質疑。他也半信半疑。

  父親是他一生的榜樣。父親任令尹時,正值楚國王室內部相爭,爆發子元內亂。內亂過後,府庫空竭,羸弱不堪。家中巨富,積財不少。父親自毀家室,變賣家產,援助經濟。可以說,楚國能夠維係政局穩定,解決民生困難,父親居功甚偉。

  父親執政期間發生過一件事,令鬥般對他的敬仰升至前所未有之高度。

  當時,一位族人犯法,被執掌刑法的廷理抓獲。後來,他聽說犯法之人是令尹大人的族人,很快命人將其釋放。

  父親聽說後,批評廷理道:“當初大王設立廷理,就是為了嚴格執行國法禁令。但凡執法,要嚴明公正,寬厚柔和而不徇私,秉公執法,又不能太過嚴苛。如今,你卻置法令於不顧,將有罪之人釋放,是為理不端,懷心不公。如此一來,豈非置我於徇私枉法之地?”

  “此等做法,與設立廷理的初衷相違備,與法令相悖。我身居高位,為士民表率。我的族人犯法卻被豁免,士民必有抱怨。如果廷理因為我居高位,而將他釋放,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令尹執法不公,包庇縱容族人犯法。我執掌一國權柄,因此事名聞天下,以何麵目做令尹?不若以死謝罪。”

  廷理懾服於父親的義正辭嚴,最終對這名犯罪的族人執行刑法。

  這件事對鬥般的影響非常深遠。從此,他意識到,身居高位者如果不起表率作用,必定是禍亂法紀,臭名遠揚。

  散盡家財後,家中幾無積蓄。全家人生活簡樸,飲食清淡。楚王曾數度要增加父親的俸祿,卻被拒絕。提得多了,他便要辭去令尹之職。不得已,楚王隻得斷了念頭,他才重新做回令尹。

  鬥般十分不解,曾問父親:“人之求富,父親卻避之惟恐不及,這是為何?”

  父親說:“從政者,宗旨是為庇護萬民。如今天下之民,大多仍受凍挨餓。如果我將財富聚斂在手,就是要使士民疲敝,自己獨享安樂。這樣下去,必定死無葬生之地。我不是逃避財富,我隻是害怕死無其所罷了。”

  父親在令尹位置上三進三退,為楚國薦賢舉能,可說是殫精竭慮,不辭勞苦。

  那個時期的楚國,遭遇內鬥之後元氣大傷。在令尹的輔佐下,楚王大力整頓內政,楚國經濟軍事實力蒸蒸日上。先後消滅弦國、黃國、英國,壓製蔡國、隨國、徐國、江國等諸侯國。從此,楚國從小小一隅,發展擴張為長江流域無以抗衡的霸主,令傳統強國晉、齊、宋、秦等刮目相看。

  楚國國力的突飛猛進,父親功不可沒。也正因為如此,鬥般才能作為繼承人,得到後任楚王的重用,官至令尹。

  鬥般很清楚,自己能坐到這個位置,全賴先祖先輩對楚王室的功績。為此,他時時戒慎,提醒自己,要惜福知命,千萬不可逾矩。

  父親公正廉明,心懷抱負,堅毅凜然。遇事有排除萬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和決心,並伴有強大的執行力。他生前遇到任何困難,無論是被楚王質疑,還是遭到百官反對,他都一一化解,從不畏懼退縮。

  父親這樣一個人,獨獨對子侄的麵相聲音如此介意,到死仍耿耿於懷,可見他的預見並非空穴來風,毫無憑據。如果人力可以幹預結果,他一定全力以赴,不會蠻橫的要求弟弟把孩子殺死。所以,結果恐怕也像他所說,鬥椒決定若敖氏的生死存亡。

  到鬥般這一輩,若敖氏已經連續第五世在楚王朝中占據高位。令尹、司馬等要職長期由他的族人擔任,其它人根本無法觸及。若敖氏的興盛,到了此時,可說是如日中天。

  這一代楚王繼位之初,叔叔鬥克挾主亂政。早在先王在位時,已經星星點點有了火苗的若敖氏與王室之爭,由此發展到了白熱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