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因賂撤軍(4)
  華元見狀,猜想荀林父已經有所動搖,隻是還在固守之前的約定而已。於是,他又進一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荀將軍,晉國是無可爭議的中原霸主,中原小國,誰不唯晉國馬首是瞻?我國內亂,雖有弑君之實,卻是為百姓謀福的無奈之舉。荀將軍既知內情,何不公諸於眾,讓諸侯解除對宋國的誤會。得知真相後,相信他們一定會認同宋國的所作所為。”

  “兵者,凶器也。一國出兵,必是舉全國之力,勞民傷財。晉國尚且如此,其餘小國,因兵積弱的更是不在少數。如能避免戰事,豈不是造福貴國和各諸侯國的好事一樁?”

  “華將軍所言極是。戰事是能避則避,以免傷了和氣又傷財。”荀林父越發猶豫。雖說晉國要借此揚霸主的威風,可是宋國確實沒有因立新君內亂,強硬要打,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眼看時機成熟,華元吩咐隨從將攜帶的金帛禮物一一抬出。“當然,貴國雖未征戰,畢竟長途跋涉,人困馬乏。為宋國一事讓貴國辛勞,實在過意不去。小小禮物,犒勞軍士,還望將軍笑納。”

  動之以情,再加曉之以利,荀林父的思想鬥爭更激烈了。如果說此番要達到揚晉國國威,中原各國已經收到風聲,知道四國聯合出兵,這一層目的已經達成。

  宋國新君已立,且還受國人擁護。就算把宋軍打贏,難道要逼新君退位?此人是先君之弟,雖是庶弟,也是宋成公的兒子。要說資格也符合,而且才華過人,上下皆服。將他逼退,要立誰為新君?這個恐怕不是晉國能插手的吧?如果宋國屈服,請晉國決定人選,他們對宋國內政不熟,如何區分賢愚?

  打仗難免傷亡,打贏了又不知如何是好。思來想去,打還不如不打好。相信聯軍應該不會有意見。何必去做無益的犧牲呢?

  荀林父看向華元,笑道:“貴國如此深情厚誼,在下就替將士們收下了。多謝貴國君主的體恤,我們不日便會班師回國。請轉達貴國君主,不必為此憂心。”

  華元得到確信,歡喜歸去。一場從天而降的大難,轉眼間煙消雲散。內亂之後,宋國正需時間休整。避開戰事,可說是爭取到了難得的安定的外部環境。

  荀林父立刻派人通知三國,停止攻宋。既然晉國已經同意宋國的求和,三國隻能各自引兵歸國。

  陳、衛兩國,乖乖聽令,不敢追問原因。

  鄭國則不然。鄭國國君穆公親率大軍,助晉伐宋。此時,他們已到宋國邊境,隻等晉國發出號令,便要發起進攻。聽聞晉國主將荀林父單方麵決定與宋議和,鄭穆公氣憤不過,衝到晉軍營地,與荀林父當麵對質。

  “荀將軍,貴國與鄭、陳、衛三國約好,一起出兵伐宋,為何突然決定撤軍?”鄭穆公已近爆發邊緣,勉強按捺住脾氣。

  “宋國已派人來,說是新君深孚眾望,禮賢下士,仁慈寬厚,的確是合適的國君人選。既然如此,何必要兵戈相向?和平解決豈不更好?”鄭穆公語氣不善,荀林父趕緊解釋。

  “荀將軍難道忘了,當初貴國向三國發出出兵邀請時的措辭了嗎?”荀林父說得輕描淡寫,鄭穆公隻得耐心解釋:“宋國縱容宮室襲殺君主,禍亂朝綱,敗壞禮法。務要清除反賊,維護宗法綱紀,祖宗遺訓。以儆效尤。”

  “當時的確是抱定此目的而來。可是,宋國先君無道,國人不附也是事實。作戰要應時而變,不能墨守成規。”鄭穆公搬出動員令,荀林父不得不耐心與他周旋。“動員時,真相未明。經來使陳情,既有賢君在位,何必一定要戰?”

  “鄭國與晉國,同為姬姓之後。血緣相近,地理相連。晉國身為中原表率,號令諸侯,自當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可是,貴國主將要議和,卻不與盟國商議。行事一意孤行,豈是盟友相處之道?”鄭穆公越說越激動,“荀將軍說,宋國已覓得賢主。將軍可曾親眼目睹其為人處世得體,治國有方?一切不過僅憑對方使臣的一麵之辭而已。”

  “對方既是來求和,定會將新君之好添油加醋,為他錦上添花。如何能信?再者,拋開宋國國君的真實麵目不說,此番聯軍行動意在讓天下覬覦君位者懸崖勒馬。旨在維護祖宗定下的宗法禮製,警示後人,遵循嫡庶親疏。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宋國國君的麵目還未得見,便要撤軍,如何警示後來者?”

  “此番出兵,一共四國參與。出兵之初,便為天下所知。出兵之時還言之鑿鑿,說要討伐逆賊。如今突然撤退,天下亂臣賊子,豈不貽笑大方?隨便派個使者來抵毀前任,粉飾太平,說新君是人心所向,就能免除弑君奪位的罪行了?”

  鄭穆公徹底火了。荀林父說了半天,盡是些人雲亦雲,似是而非的話,實在讓人生氣。一會說出兵,一會說撤軍,晉國是把諸侯國當猴耍?

  “是在下的錯。沒能及時與君主商議,還請君主恕罪。”荀林父見解釋不通,耐心慢慢被磨光,火氣漸漸上來。隻得直接撂話:“隻是,議和之事已成定局,陳、衛兩國皆已退兵,恐怕再難更改。”

  荀林父的言外之意即是,此事已經定了,你就別多費口舌了。其他兩國已經打道回府,就剩你一家,難道你想自己去打?

  鄭穆公氣得胸口起伏,呼吸急促,半天說不出話來。最後,終於擠出幾句,“寡人明白了,事情已成定局,此番爭辯不過是枉作小人而已。但是,寡人要讓荀將軍明白,我們之所以願意追隨貴國,是因為貴國曾經承諾過,要盡心維護王室威嚴,匡扶正義。”

  “身處大國夾縫,小國生存不易。縱然如此,鼓聲一響便集結軍隊出征,鳴金收兵則撤軍返家。一進一退,皆是代表國家意誌。今日眾盟友既然同意一起行動,必是懷著尋求公正,驅除邪惡的使命。絕非隨隨便便,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大王此番親征的確辛苦,受累了。”荀林父聽出了鄭穆公話中的深意。可是,已經答應宋國,不能再有反覆。況且又收了人家的禮物,拿人手短,隻能硬著頭皮,裝模作樣的寬慰鄭穆公。

  “既然荀將軍心意已決,寡人不再多言,告辭。”鄭穆公再看不得荀林父惺惺作態的樣子,拂袖離去。

  其實,在兩人論理之前,鄭穆公已經獲悉,議和時,宋國曾送給荀林父厚禮,還美其名曰是犒勞晉國軍士。其實說白了,大部分應該都進了荀林父的口袋。鄭穆公之所以沒戳穿,是為了顧及晉國身為盟主的麵子。

  回國之後,一想到被晉國這麽呼來喝去,鄭穆公就越覺得生氣。冷靜下來分析當下的形勢——

  楚國新君,滅庸一戰,威震諸侯。想必將來定要征戰中原,圖謀霸業。一旦征戰,必有鄭國效力之處。與強楚交好,定能庇護鄭國。

  反觀晉國,主將貪圖賄賂,為小利而棄大義,實在令人心寒。看來,晉國霸業維持不久,將來必定會被楚國超越。

  兩相權衡,鄭穆公做出決策——投靠楚國,脫離晉國。

  在夾縫中生存的各小諸侯,沒有辦法自立。大國爭霸,他們必須抱強棄弱,才能勉強維持。鄭國雖為中原小霸,卻因身處晉楚兩國之間,不得不扮演反覆無常,投機取巧的角色。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已。

  鄭穆公洞察到楚國崛起的萌芽,卻忘記了,一個大國的成長,絕非一朝一夕。與之對應,一個霸業已存二十年的大國,就算要倒下,也非瞬間坍塌。

  形勢還沒明朗,他就著急與楚國交好結盟,勢必得罪晉國。得罪的後果,來得如此之快,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