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因賂撤軍(2)
  “我聽說,狐將軍被大將軍派人追殺。不得已流亡他國,再也沒有回來。”這件事情,屠岸賈是後來專門打聽才知道的。

  “為什麽要追殺狐將軍?難道是因為他曾經對我母親獻計,破壞了他的計劃?”靈公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是這樣,那他豈不是對我和我母親都懷恨在心?”

  “狐將軍為什麽被追殺,原因不清楚。君主千萬不要妄加揣測。大將軍既然已經改變主意,縱然千萬個不甘,他終歸是臣,您才是君,何必在意他對你們母子如何想呢?”想不到靈公腦子轉得那麽快,竟然還聯想到趙盾懷恨他們母子。屠岸賈心中暗喜,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當然,嘴上卻是另一番說辭,為的是掩飾真實意圖。

  他們口中所說的狐將軍就是狐射姑。他之所以被趙盾追殺,是因為他授意狐鞠居殺了陽處父。趙盾下令對他實施抓捕,他收到風聲,逃亡翟國。趙盾並沒有趕盡殺絕,還派臾駢將妻小給他送了過去,也算仁至義盡。

  穆嬴鬧出那麽大的動靜,趙盾也知道幕後主使是誰,可他並沒有因為此事找過狐射姑。在重大問題上,趙盾沒有感情用事。直到陽處父被殺,連帶芳菲被害,他才下定決心追究到底。

  屠岸賈並不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可是,他在這個時候,將兩件並不相關的事件拿出來說,給出的又是似是而非的答案,分明就是引導靈公誤解趙盾。

  於是事情演變成——趙盾屈服於當時的情勢,不得不改回先君遺命,立靈公為國君。轉頭卻去追殺背後出謀劃策的人。可見他對靈公母子的成見有多深,扶立靈公為國君他有多麽不情願。

  一旦靈公得出這樣的結論,趙盾執掌國政多年,發號施令,便被順理成章的解讀成隱忍多年蓄勢待發。如果再進一步推測,假以時日,如果趙盾認定,靈公仍不符合他心中的明君標準,靈公的國君之位勢必受到威脅。

  “怎麽想都覺得,大將軍對我們母子倆應該十分不滿。將我立為國君,他肯定非常不樂意。”果然,靈公不偏不倚的落入屠岸賈的圈套。盡管屠岸賈解釋說他不清楚,可是他巧妙的引導靈公過分解讀了狐射姑的出走,卻又沒有落下口實,這正是他的狡詐之處。

  “可是他對我還是畢恭畢敬的。凡有大事決策都會征求我的想法,日常還督促我,要認真學業。”靈公畢竟年輕,想到趙盾對他的恭敬客氣,又覺得不像是恨他的樣子。

  “您是一國之君,大將軍怎敢對您不恭敬?而且事情已經過去那麽久了。或者是時過境遷,他已經放下成見。又或者是其它的什麽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屠岸賈將計就計,順著靈公的話繼續引申。

  “其它原因?什麽原因?”靈公神色大變,瞪著屠岸賈,“大寶,能不能把話說清楚?”

  “君主,夫人有事要見您。”忽然傳來侍從一聲高呼,打斷了兩人的談話。

  “既是夫人有請,那就不要耽擱。天色晚了,君主還是趕緊去吧。”屠岸賈馬上起身送靈公。

  靈公無奈,隻得匆忙離去。

  雖然謎底沒揭開,屠岸賈有意無意說起的“其它原因”、狐將軍因何被追殺,以及趙盾對他們母子是否依然心懷不滿,幾個懸而未決的疑問,卻深深烙印在了靈公的腦海中。

  屠岸賈沒有開門見山的詢問靈公。因為他深知,太過刻意,對方可能會有心理防備,反而不容易問出實話。再者,以他的身份,直接談論政事重臣,似乎有逾越的嫌疑。一旦傳出去,會對自己不利。

  通過遊戲玩樂的方式則不同。遊戲時心情放鬆,尤其在自己的朋友麵前,更是毫無保留的敞開心扉。

  屠岸賈利用靈公對遊戲的好奇,將懷疑的種子一點點植入他的心田。他不負責解答疑問,隻是步步誘導。未來,種子自會越來越膨脹,直到破土而出。待到時機成熟,某個突發事件出現,他隻要給這棵小苗施點肥料,惡果自然催生。他坐觀其成,摘取想要的果實就好。

  就在庸國被滅的同年,宋國發生內亂。宋昭公被庶弟公子鮑殺害,公子鮑取而代之成為宋國國君。

  為此,趙盾特命召開六卿會議,尋找應對辦法。

  “公子鮑弑君奪位之事,想必各位已經聽說。”趙盾看向眾人。

  “已經聽說。隻是不知是何原因,竟會導致如此大亂?”近段,臾駢忙於操練新兵,所以對此事不太了解。太過勞累,又加天氣變化多端,竟有點病懨懨的打不起精神。

  “臾將軍太過操勞,無暇顧及,故此知之甚少。”趙盾的目光轉向士會,外部情報他向來最清楚。“在座各位,士將軍掌握的情報應該是最詳盡的,勞煩士將軍代為轉述。”

  “是。”士會恭敬的回應。回到絳城後,士會的工作側重與各盟國聘問往來,順道收集秦、楚、齊幾個大國的資料。

  “九年前,宋成公去世。其弟殺害太子與大司馬公孫固,自立為君。太子被殺,國人憤怒,反對勢力暗中集結。第二年,他們闖入宮闈,殺死新君,立成公少子杵臼為君。”

  “公子杵臼繼位後,倒行逆施,暴虐無道。宋國先君襄公的夫人王姬在朝中有一定威望,又因她是周天子襄王的姐姐,在宮中人人都恭敬禮遇有加。公子杵臼卻不然,對這位嫡祖母態度傲慢,甚至公開揚言要肅清外部勢力,維護國君權威。”

  “這位王姬並非普通女流,其人有心計有手段。杵臼繼位,她本就心存不滿。收到公開挑釁後,更是氣憤難當。於是,她發動戴氏的族人,聯合朝中依附於她的勢力,將杵臼的兄弟孔叔、公孫鍾離和大司馬公子卬全部殺害。這幾個人都是杵臼的左膀右臂,失去了他們,杵臼一派元氣大傷。”

  “今年夏天,農業歉收。各地上報糧食欠缺,希望開糧賑災。可是杵臼卻聲稱,軍隊戍邊,宮室安保,用度很大,不許開倉。結果各地饑荒,民怨沸騰。”

  “杵臼的庶弟公子鮑,為人謙和有禮,又懷憐憫之心。據說,他將自己公田所收,盡數拿出賑濟災民,國人對此頗為感激。王姬也支持他,還幫助他在國人中廣施恩惠,並向大夫華元推薦公子鮑擔任右師。由於王姬的大力扶持,朝野內外對公子鮑的支持非常踴躍。”

  “相反,對公子杵臼的抱怨日益增多。今年十一月,王姬聽說杵臼準備去孟諸打獵,便派帥甸前去攻殺。他死後,擁立公子鮑繼位。”

  “如此說來,擁立新君,對宋國百姓來說,並非壞事。”聽完士會所說,郤缺感慨萬分。“先君無道,新君繼位,百姓總算有個盼頭。”

  “確實如此。”荀林父也讚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子杵臼落得如此地步,也是咎由自取。隻是不知大將軍有何打算?”臾駢也認同郤缺和荀林父所說。既然此事並非壞事,大將軍召集大家來,莫非是有不同看法?

  “不錯。我們看待此事,不能單純隻看宋國百姓的利益。”趙盾朝臾駢點頭,不愧是他的知音,第一時間就能洞悉他的心事。“作為盟國,發生如此大事,竟無人上報,實在不合規矩。就算公子鮑如何賢德,畢竟也是弑君篡位,於理也不合。通過極端手段搶奪國君之位,一旦在盟國中蔓延,人人效仿,勢必大亂。無規矩不成方圓,必須召集盟國組成聯軍討伐宋國,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