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騙局、故事(上)
妙計隻是用兩摞白紙就順利的實現了扭虧為盈。
說起來挺有戲劇性,三個錦囊三步走。
首先,這家上市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公司在銀行有貸款兩個億。經過上市公司的董秘與銀行方麵負責人的磋商,雙方達成了一個協議。
至於這協議的內容說起來就,在尋常人看來必定是奇葩的。
上市公司在銀行有兩億元的貸款,原本賬麵價值五千萬的部分房產,作價兩億歸還欠款。至於房產本身的價值暫不考慮華夏大地上房價的起落。反正這貸款就先用房產給歸還了。
第二個錦囊就是跟銀行方麵再次簽署一份合同。公司與銀行簽訂一份買樓協議。依舊作價兩個億,買回抵押給銀行的全部房產,當然房款暫時需要欠著銀行。
這一進一出之間,似乎很奇葩,但是公司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樣也行嘛?是的!這樣確實可以。
第三個錦囊則是用賬麵價值五千萬的房產,歸還了兩個億的貸款,獲得了一個億的額外收入。這些收入就直接顯示在了上市公司的利潤列表當中。
所有人看到的利潤列表中,就成了盈利減去當年經營造成的一個億虧損,全年實現了一個億的利潤。
從虧了一個小目標,但賺了一個小目標。
上市公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上市公司就這麽用兩億元買回來那些價值五千萬的房產。國脈的資產,按照賣價入賬,公司資產裏還增加了價值賬麵金額的兩億房產!
至於負債方麵,如果忽略掉交易費用,那原本欠著銀行的兩個億,現在不多不少還是兩個億。
李炎聽了雲淩這些話之後,略加思索就明白雲淩想對自己說什麽了。
財報的編製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小花招,能夠合法的改變公司的利潤,自己曾經依賴的F10中,有太多太多的大貓膩讓自己從未察覺……
就在李炎手指尖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記錄著雲淩故事中的心得體會時。雲淩並沒給李炎太多時間,他緊接著又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華夏的資本市場中從來不缺乏大牛股。就算年景最差的時候,也總有一些異類黑馬躥升出來。
某隻大牛股,四年能瘋漲六十多倍。這在華夏的資本市場中過去屢見不鮮!
這隻大牛股的收入念念高增長,利潤更是念念高增長。不用說現金流自然也是相當的優秀,董事長幾乎被奉為了華夏資本市場中的神!
不僅僅是報道,就連市場中很多個人投資者都認為這位董事長在經營企業中的判斷簡直可以用大妖孽來形容。甚至不少網絡寫手已經把他的故事寫成了重生、穿越、自帶大敗家係統。
這家公司念念達到乃至超過經營目標,連帶的上市公司董秘都被奉為了“天下第一大秘”。
對於這家上市公司看到的調研報告更是滿天飛。或者說,如果一份調研報告的薦股中沒有這家公司,這篇調研報告在發行之初就會被領導層直接斬落馬下,在補一句:***你都不推薦,你是傻嗎?
顯而易見的大白馬,股價走勢證明著判斷。每一次回調讓個人投資者都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買買買!
每一次回調,都被當做了買入的機會!
可是現實是什麽樣的呢?
這個大牛股在IPO登陸二級市場,上市交易的第一天開始,他就開始在造假。
李炎聽著雲淩的話愣住了,就連敲擊鍵盤的手都懸在鍵盤上沒在落下。腦海中李炎依稀知道了雲淩講的是哪一家上市公司。
造價的大致過程很簡單。
首先,改製成股份公司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貸款運作至公司之外,以1.5元的價格吃下了將近兩千萬股。
然後,三年的時間這家公司成功登陸華夏主板市場。當天股價報收於十八元每股。這將近兩千萬股不在機構交易賬戶當中,而是被分在了幾十個個人投資者的賬戶裏當然這些賬戶自然由少數高管掌控著。
之後的日子裏,這家上市公司先後投入了七個億的資金進入這些賬戶,買入這些籌碼。
為的是什麽呢?
公司提出當年計劃收入和利潤,發布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高增長盈利報告,這些籌碼自然也就跟著大漲了!
漲上來以後,財務的負責人算出計劃收入、劉潤和實際之差。銷售部按需要製作合同以及發票。證券部配合需要收入金額,拋售個人賬戶中的籌碼。並按照資金口子匯入某空殼公司。
一步步分工明確,一步步計劃嚴謹。每一個步驟都有專門的負責人在參與運作。
空殼的公司這時候則親自與這家公司簽訂需要的合同,或者將款項在分拆打入公司的合作客戶。在由客戶簽訂需求合同,並將對應款項打入上市公司的賬戶。
這個過程,也就完成了左手換右手的一切動作。
銀行這個重要的龍套在幹什麽?
提供進賬單,對賬單。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發布這些財報,兌現良好乃至高潮的經營成果。各大券商發布各種溜須拍馬的調研報告。
媒體造勢,水軍追捧。股價在這樣的循環過程中繼續高歌猛進。
公司在一路長紅中送股、配股、高價融資。莊家老鼠倉也在積極的尋求撈一把的機會!
當然,有起自然也有有回落。轉年,選擇股價低穀的時候,證券部控製的賬戶會司機買入公司的籌碼,然後上麵的股市又會重複!
財富這個毒藥會讓人上癮、哪怕明知道這是一枚毒藥,上癮的人也會瘋狂的吞噬這顆毒藥!
當毒發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公司已經在籌碼運作中獲利幾十億。而這其中約占四分之三的財富做進了公司主營收入當中。編製出來的這匹不斷增長不斷騰空的大白馬,已經完成了四次融資。
一地雞毛過後,是遍體鱗傷的投資人。
這種造假,每筆合同都有對應現金的進入,財務的表麵數據堪稱完美。如果不了解公司在業內的地位和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懂得運用財報中毛利率、淨利率和稅收數據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相比較。那麽不挨刀又怎麽可能?
說起來挺有戲劇性,三個錦囊三步走。
首先,這家上市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公司在銀行有貸款兩個億。經過上市公司的董秘與銀行方麵負責人的磋商,雙方達成了一個協議。
至於這協議的內容說起來就,在尋常人看來必定是奇葩的。
上市公司在銀行有兩億元的貸款,原本賬麵價值五千萬的部分房產,作價兩億歸還欠款。至於房產本身的價值暫不考慮華夏大地上房價的起落。反正這貸款就先用房產給歸還了。
第二個錦囊就是跟銀行方麵再次簽署一份合同。公司與銀行簽訂一份買樓協議。依舊作價兩個億,買回抵押給銀行的全部房產,當然房款暫時需要欠著銀行。
這一進一出之間,似乎很奇葩,但是公司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樣也行嘛?是的!這樣確實可以。
第三個錦囊則是用賬麵價值五千萬的房產,歸還了兩個億的貸款,獲得了一個億的額外收入。這些收入就直接顯示在了上市公司的利潤列表當中。
所有人看到的利潤列表中,就成了盈利減去當年經營造成的一個億虧損,全年實現了一個億的利潤。
從虧了一個小目標,但賺了一個小目標。
上市公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上市公司就這麽用兩億元買回來那些價值五千萬的房產。國脈的資產,按照賣價入賬,公司資產裏還增加了價值賬麵金額的兩億房產!
至於負債方麵,如果忽略掉交易費用,那原本欠著銀行的兩個億,現在不多不少還是兩個億。
李炎聽了雲淩這些話之後,略加思索就明白雲淩想對自己說什麽了。
財報的編製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小花招,能夠合法的改變公司的利潤,自己曾經依賴的F10中,有太多太多的大貓膩讓自己從未察覺……
就在李炎手指尖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記錄著雲淩故事中的心得體會時。雲淩並沒給李炎太多時間,他緊接著又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華夏的資本市場中從來不缺乏大牛股。就算年景最差的時候,也總有一些異類黑馬躥升出來。
某隻大牛股,四年能瘋漲六十多倍。這在華夏的資本市場中過去屢見不鮮!
這隻大牛股的收入念念高增長,利潤更是念念高增長。不用說現金流自然也是相當的優秀,董事長幾乎被奉為了華夏資本市場中的神!
不僅僅是報道,就連市場中很多個人投資者都認為這位董事長在經營企業中的判斷簡直可以用大妖孽來形容。甚至不少網絡寫手已經把他的故事寫成了重生、穿越、自帶大敗家係統。
這家公司念念達到乃至超過經營目標,連帶的上市公司董秘都被奉為了“天下第一大秘”。
對於這家上市公司看到的調研報告更是滿天飛。或者說,如果一份調研報告的薦股中沒有這家公司,這篇調研報告在發行之初就會被領導層直接斬落馬下,在補一句:***你都不推薦,你是傻嗎?
顯而易見的大白馬,股價走勢證明著判斷。每一次回調讓個人投資者都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買買買!
每一次回調,都被當做了買入的機會!
可是現實是什麽樣的呢?
這個大牛股在IPO登陸二級市場,上市交易的第一天開始,他就開始在造假。
李炎聽著雲淩的話愣住了,就連敲擊鍵盤的手都懸在鍵盤上沒在落下。腦海中李炎依稀知道了雲淩講的是哪一家上市公司。
造價的大致過程很簡單。
首先,改製成股份公司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貸款運作至公司之外,以1.5元的價格吃下了將近兩千萬股。
然後,三年的時間這家公司成功登陸華夏主板市場。當天股價報收於十八元每股。這將近兩千萬股不在機構交易賬戶當中,而是被分在了幾十個個人投資者的賬戶裏當然這些賬戶自然由少數高管掌控著。
之後的日子裏,這家上市公司先後投入了七個億的資金進入這些賬戶,買入這些籌碼。
為的是什麽呢?
公司提出當年計劃收入和利潤,發布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高增長盈利報告,這些籌碼自然也就跟著大漲了!
漲上來以後,財務的負責人算出計劃收入、劉潤和實際之差。銷售部按需要製作合同以及發票。證券部配合需要收入金額,拋售個人賬戶中的籌碼。並按照資金口子匯入某空殼公司。
一步步分工明確,一步步計劃嚴謹。每一個步驟都有專門的負責人在參與運作。
空殼的公司這時候則親自與這家公司簽訂需要的合同,或者將款項在分拆打入公司的合作客戶。在由客戶簽訂需求合同,並將對應款項打入上市公司的賬戶。
這個過程,也就完成了左手換右手的一切動作。
銀行這個重要的龍套在幹什麽?
提供進賬單,對賬單。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發布這些財報,兌現良好乃至高潮的經營成果。各大券商發布各種溜須拍馬的調研報告。
媒體造勢,水軍追捧。股價在這樣的循環過程中繼續高歌猛進。
公司在一路長紅中送股、配股、高價融資。莊家老鼠倉也在積極的尋求撈一把的機會!
當然,有起自然也有有回落。轉年,選擇股價低穀的時候,證券部控製的賬戶會司機買入公司的籌碼,然後上麵的股市又會重複!
財富這個毒藥會讓人上癮、哪怕明知道這是一枚毒藥,上癮的人也會瘋狂的吞噬這顆毒藥!
當毒發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公司已經在籌碼運作中獲利幾十億。而這其中約占四分之三的財富做進了公司主營收入當中。編製出來的這匹不斷增長不斷騰空的大白馬,已經完成了四次融資。
一地雞毛過後,是遍體鱗傷的投資人。
這種造假,每筆合同都有對應現金的進入,財務的表麵數據堪稱完美。如果不了解公司在業內的地位和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懂得運用財報中毛利率、淨利率和稅收數據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相比較。那麽不挨刀又怎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