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這次會麵實在是皆大歡喜,d老安排當年剛成立的計算機總局負責和虞博士溝通,並極力邀請虞博士和加入到集成電路產業規劃當中來。

  計算機工業總局的成立源於四機部的報告,79年元月四機部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成立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的請求報告”,三月份得到成立的批複。

  總局的成立第一項工作就是調查全國的計算機產業到底存什麽問題,調查的結果很明確,就是三重三輕——“重主機、輕外設,重硬件、輕軟件,重生產、輕應用”。

  說實話,74年之後,國產微機也不少,050、060係列挨個出,無奈完全不是那麽回事,似乎隻要生產出來之後就行鳥,其他完全不管。

  而且限於工藝、技術原因,關鍵部件隻能仿製,比如77年出品的050微機的cpu是仿8080的,是由31塊集成電路組合起來實現8080的功能,直到79年才實現4塊電路,至於單片芯片還得刨片子。

  各種各樣的係統互不兼容,型號龐雜造成了計算機應用不廣的局麵。

  因此,1977年9月電子部計算機工業管理局召開了第一次微型計算機專業會議,確立了根據我國國情,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和一切可能條件,直接采用世界上新的又適合我國需要的先進技術,加速我國微機工業發展的思路,這就是當時選擇的“創新戰略”。

  通俗的說,就是引進,就是買技術。

  虞博士他們和總局的領導們交流的時候對此表示了一點憂慮,出發點是好的,引進了先進技術就可以生產。

  但是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而引進周期很長,說得少點,從選型到談判到運回來組裝調試投產至少也得兩三年吧,等第一個產品出來都驢年了,談什麽工業化生產推向市場?

  一番話說得總局的領導默然,引進的周期長的確是人人皆知,老外甚至是故意拖延。更有甚者,同意賣給你係統,但要先付錢,然後拿了你的錢自己研發個兩三年,在拿研發出的產品交貨,貌似日本人經常這麽幹。

  不過引進是死緩,不引進則是就地槍決,換了你,你選哪個?

  長久對這方麵不是太懂,他隻知道決不能一代又一代整個的買生產線,因為曆史證明了這是閹割了自己的研發能力。

  虞博士沉思一番,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他和長久討論出的國內環境的弊端——研發、市場和生產不配套。

  這是個大問題,一般都是任務一下達,研究所開始動手研製,什麽市場調查也沒有,隻是緊跟國際的趨勢,完全沒有考慮到國內能不能接受。

  實驗室裏的東西完全不能直接進入工廠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隻能湊合用,研究所完全沒有市場的回饋,這就是一個怪圈,說到底還是體製原因。

  就拿集成電路產業來講,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工廠死氣沉沉,良品率低的嚇人(最高隻有30%),誠然有一部分設備原因,但是為什麽台灣的良品率就能火箭般的竄升到90%以上?

  這就是品管問題了,一顆集成電路要生產出來從頭到尾至少要三四十道工序,哪怕每道工序達到99%的精度,到最後能剩下多少?

  虞博士介紹了國外芯片工廠的經驗,一個生產主管至多幹兩年,再長就不行了,因為剛上來的時候銳意進取,為了超過上任的成績努力提高良品率,兩年之後就會慢下來,所以隻有換。

  而且如果員工有什麽不合格的,生產主管可以馬上讓他走人,大陸可以嗎?沒有壓力,什麽都幹不好。

  領導如開茅塞,頓時和虞博士交流起國外先進的生產經驗起來。

  兩人談的興致勃勃,長久則是如聽天書,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告一段落,總局領導談起了正事。

  原來79年的時候,0521沒出來之前,總局曾經會同國防工辦、科工委聯合為軍用計算機進行了一次選型工作。

  當時選定的結果是以“兩小兩微”為發展重點,即仿nova和dec的小型機,發展兼容英特爾與摩托羅拉兼容的微型機,明確了微型機和小型機發展要與國際主流計算機接軌,走國際兼容和開放道路。

  當時這個結果無可厚非,因為大陸的計算機產業隻是一個萌芽,全國一年造的大大小小的計算機加起來也不過五百餘台。

  但是長久的cpu橫空出世,使得國產關鍵部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就需要重新考慮了。國產的仿製機性能不穩定,故障率高,而且幾乎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極大的阻礙了計算機的應用普及。

  現在看來有了021處理器,至少微機可以脫離外部進口獨立生存了,隻要有軟件大力支持完全可以拋棄已有的英特爾、摩托羅拉係統。

  而這正是軍方所要求的,單芯片係統穩定可靠,體積小,除了性能不足以外幾乎完美。

  因此總局就想將以021cpu為基礎,做成通用單板機。

  誰知道長久插了一句嘴,說道“如果有資金,或許我可以用021處理器做小型機,成本應該比現在小型機低,性能更高。”

  這讓總局領導喜出望外,連連追問細節。

  長久於是敘述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用多個微處理器串聯,齊頭並進提供更多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吞吐量。

  計算機提高性能無非就是提升處理單元的速度,又或者增加處理單元搞集成多道處理。前者以cray-1為代表,速度達到了極限,不得已使用了氟利昂冷卻。

  而後者的最初代表則是71年美國人做的illiac-4機,這是一台采用64個處理單元在統一控製下進行處理的陣列機,名聲不顯。

  不過因為處理單元越多,則體積越大,成本成倍翻,在沒有微處理器的時代這就是個噩夢,所以多處理單元的計算機不是太流行。

  直到微處理器的發明,使得集成多處理單元成為了一項便宜又簡單的技術,在操作係統的支持下,幾乎是個人就能組裝出一部陣列來(有點誇張,不過現在的確是這樣)。

  不過在現代,二者幾乎無法分別,多處理技術已經成為了一種標準,如果不支持多處理,那就是個渣。

  曹長久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他思想更激進,要抄襲就要抄的徹底點,他直接把刀片式的架構給提出來了,雖然他自己並不十分了解其中的奧妙。

  說到刀片式係統,又得引出一個大英雄,那就是美籍華裔科學家陳世卿。

  陳博士拿手好戲就是超級計算機,當年在美國開創it盛世的華人當中有兩個高峰,那就是王安和陳世卿。

  隻不過後來王安破產,鬱鬱而終,而陳博士則寶刀不老,縱橫捭闔數十年未嚐一敗,一個個創新接連而出。

  現在是79年,陳博士應該剛剛進入cray公司拜入克雷祖師的門下,長久清楚的記得這個段子,因為陳博士是他的偶像(貌似他的偶像很多_)。

  當時陳世卿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物,師從美國太空總署第一部超級計算機的首席設計師戴維?庫克教授。

  而克雷給陳世卿兩種選擇一是跟他一起研發cray-1的第二代產品,保證資金和技術,不過一切都要聽從他的;二是由陳世卿另組一個團隊,開發自己的產品,但是沒有什麽保證。

  陳世卿選擇了後者。

  驚才絕豔的陳博士用他無比的創意贏得了性能,那就是平行運算。要知道那時候人們還隻習慣於一個運算引擎工作,而陳博士則率先使用了兩個向量引擎一起開動,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

  於是速度最快的計算機記錄被由他研製的crayx-p/2刷新了,震驚了業界。

  技術上的成就還不足以讓長久崇拜,德行才是關鍵。

  超級計算機是高科技發展的要素,也是一個國家在國防和經濟方麵的必爭利器。諸如軍事密碼破譯,風洞仿真實驗,氫彈、核彈、飛彈、戰艦、戰機和戰車等各種新式武器研製,以及能源、航空、汽車等方麵都會大量使用超級計算機技術,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而國際上則對華夏實行高科技禁運,如克雷超級計算機則是美國對華絕對禁止輸出的東西。

  克雷死後,陳博士繼續帶領公司的團隊研製世界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他已是公司的副總裁,首席設計師,研製成功128個引擎的超級計算機。

  此時他卻萌生了回國的念頭,不是去台灣,而是大陸。

  99年的時候,陳博士遇到了一個香港商人。這位香港企業家遵循其父“發展民族高科技”的教誨,與籌集資金的陳博士一拍即合。

  受超音速飛機發動機的渦輪葉片所啟發的設計理念,陳世卿又研發了“超級刀片計算機”並成為該項設計理念全球最早的開發者和專利權擁有者。

  2001年,第一代超級刀片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後,陳世卿決定回國。因為一項技術在初始階段轉移比較容易。而一旦成熟並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再想轉移就很難了,所以陳博士決定讓技術在中國生根、發芽和成長。

  2002年,陳世卿成立深圳蜆殼星盈科技有限公司,帶領新的華夏團隊繼續研發更新一代的超級刀片計算機。

  2004年,深圳蜆殼星盈科技有限公司研製成功並可大量產業化的,理論上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刀片計算機。

  而在此之前,華夏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是2004年6月研製成功的曙光4000a,而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11萬億次,排列世界第十七。

  當時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是美國能源部的92萬億次,美國太空總署的61萬億次,日本的nec公司的41萬億次“地球模擬器”。

  陳博士的回歸讓美國人哀歎“再也沒有任何技術轉移的方式所造成的影響比一位世界級專家帶著他所有的知識離開更強烈、更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