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魚冒泡要睡覺了,明天還要上班,今晚的大戰新書榜大戰看不到了,發一章給大家助興,支持啊!

  ~~~~~~~~~~

  1969年的tel根本就是一個小公司,雖然匯集著整個美國幾乎所有的集成電路天才,可是沒有主打產品,唯一的預定賺錢產品4k動態存儲器居然還沒研製成功,質量存在問題。於是天才們隻好在天才中的天才諾伊思老大的領導下接一些私活,其中最大的一筆就是日本某計算器(不是計算機)生產商委托的定製一套12枚用於台式計算器的芯片組,預付10萬美元,正是這筆款子讓tel度過了難關。

  但我們的達人霍夫同誌認為12個一組芯片太多,不符合其達人的精簡美學觀念,於是就鬧情緒打報告要搞集成。

  沒研究過天才的心理,也許達人的想法總是不謀而合,總之諾老大仔細看了報告後大呼深得我心,立馬批準實施。

  霍達人有了領導的支持就更加肆無忌憚,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領導性子慢,小兵爽歪歪。我們霍達人喜歡單槍匹馬的幹,這樣沒人和自己分享專利。他一個就設計了一套簡單的硬件指令集,這些指令集可以使用相對較少的晶體管來實現(厲害),隻是進度實在有些慢(第一個孩子,難產,嗬嗬),六個月後,其產品仍隻停留在圖紙上。

  美國大爺不著急,可日本人不依啊,日本公司覺得事情蹊蹺,錢都給了,都半年了咋我們的貨還沒消息捏?於是派出工程師某某某某(英文名字叫shia,不想翻譯日本人,大家照漢語拚音念就對了)到tel要東西。

  某某某某到了一看才知道10萬美刀都讓老美做了試驗,原定的貨是一點沒設計,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欲與霍達人真人pk,又怕幹不過他。於是某某某某就聲稱“木有貨,就還錢!”

  霍達人麵上無光,就耍起了無賴,玩了失蹤。最後還是諾老大出麵,派了剛從費爾柴爾德公司挖過來的費格金出馬擺平此事。

  費老大也不是善類,他是矽門電路的發明人,他一接手這件事直接耍了二杆子,對日本人說要麽和我們一起繼續開發可編程集成電路,要麽請回,錢是一分沒有。

  某某某某估計也在想象自己兩手空空回日本會是什麽後果,我們可以猜測一下,是剖腹還是生人片就要看社長當時的心情了。

  於是日本工程師隻好和公司聯係,盡量說好話,本部終於同意繼續開展這個項目,某某某某也隻好淪為費老大的免費勞力。

  這兩個年輕人一起重新設計了芯片,經過連續8個月、每天12-16個小時的努力(這就是創業初期的樣子),他們用新的矽門電路工藝造出了芯片原形,但是——不工作,二人心情跌到了穀底,但是問題很快就查出來了,隻是幾個簡單的加工錯誤,二人心情又急劇攀升,真是一時歡喜一時愁,很富有戲劇性。71年,第一塊cpu4004誕生了。

  4004芯片其實是為日本計算器公司專門設計製造的,4004擁有46條指令,采用16針直插封裝。集成了2300隻晶體管,四位字長,數據內存和程序內存分開,1k數據內存,4k程序內存。運行時時鍾頻率預計為1,最終實現達到了740khz,能進行二進製編碼的十進製數字運算。

  唯一的遺憾隻能是日本人,他們的產品被拖了一年多時間,損失是慘重的,雖然4004交了貨,但日本人要諾伊思賠錢。

  諾老大沒辦法,隻好賠了6萬美元。

  但是諾老大知道自己找到了無價之寶,這就是cpu技術,如果說這項技術還有什麽遺憾的話,那就是和日本公司合作的,也就是說專利是和別人共享的,這是決不能容忍的事情。諾老大何許人也,日本公司讓賠錢,他大方的賠了,但作為條件,他要求對該設計擁有所有權。日本計算器公司雖然有權使用其台式計算器中的新型芯片,但這種價值3000美元的台式計算器並沒有什麽前途,因為手持式計算器馬上就要問世了。幾年以後,日本計算器公司退出了曆史舞台。

  自此,英特爾公司就把持了通用cpu市場直到現在。

  1973年,費格金領導的小組人員膨脹。他和shia(就是那個日本工程師,4004研發出來之後就被諾老大挖到了英特爾)帶領小組裏的近80個人結合用戶的反饋意見對微處理器進行了重大的改進。

  接著,他和shia對各種新的電路設計方案進行了比較和審查。霍夫甚至重新審查了工藝方法,並幫著改進和合理化了指令集。

  到1974年4月,他們已經研製出一款可以發布的產品。這款產品叫作8080芯片,是另一種8位微處理器,但其指令集更好,而且比前一款微處理器8008快10倍(實際上,這種芯片的設計和功能非常好,以至於直到今天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係列都保留了其基本結構。)。

  曹長久現在正在看這款處理器,上海冶金所的同誌們為了複製它,不知從什麽渠道搞來了幾顆樣品,一部分拿去刨了片子,剩下一顆不敢動。

  隨芯片附帶的還有一本使用手冊,詳細描述了8080的功能,長久一邊啃著全英文手冊,一邊想著夢中的曆史。

  華夏的計算機事業當年也不差,早在1979年,上海元件五廠和上海無線電十四廠就複製成功單片8080八位微處理器,西德仿製出該類產品是在1980年10月(sieenssab8080a-c),蘇聯是在1986年(easternbloc8080kp580b80a)。這標誌著我們此時與美國cpu發展差距隻有5年。

  可是微處理器的製造技術在80年代後為美國所壟斷,幾乎成了信息產業的核心,幾乎所有的超級計算機技術都是基於多通用處理器共同協作模式,性能大大的強與傳統巨型機。再加上華夏的計算機業發展方向錯誤,加上科技發展路線的影響,使得華夏在芯片領域幾乎全軍覆沒,傳統的計算機研發、製造產業已然不複存在,根本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了。

  整個80年代是微機興起的時代,其間機會無數,崛起的大公司數不勝數,帶動了整個產業的搞活,可是這股東風完全沒有惠及到國人,貌似沒有一個國際化的大型企業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