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不務正業?
  天唐錦繡最新章節

  李二陛下氣呼呼的走了,飯都沒吃,房俊自是不會浪費,將給李二陛下準備的火鍋端到屋裏,拉著房全、盧成和房四海,圍了一桌,放懷吃喝。

  起先三人自是不肯,仆人跟主家同桌而食,哪有這個道理?不過架不住房俊連拉帶拽,隻好又是感動又是忐忑的坐下。

  席間,房全問道:“二郎,那日你讓我準備一些東西,說是要給耕牛穿什麽鼻環,什麽時候弄?”

  房俊這才想起這碼事兒,都怪這兩天先是聞聽玻璃燒出來了心裏歡喜,又是準備這個品鑒會忙得團團轉,居然給忘了。

  “那玩意容易得很,不過還缺一樣東西,還得等兩天。”

  給牛穿鼻環沒啥難度,但是後世使用酒精給創口消毒,現在沒酒精,那起碼也得整出高度白酒將就著用,否則一旦創口感染,牛命危矣……

  這年頭,耕牛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幾乎沒有之一。

  而且唐朝這酸酒他是在是受夠了,喝酒像吃水果一樣能,誰能受得了?

  必須把蒸餾酒整出來,雖然不敢賣,自己喝也行啊。

  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最大的倚仗是什麽?

  熟知曆史進程算一個,這樣可以抱大腿,幾乎不存在站隊錯誤的風險。

  另一個,便是海量的知識。

  古代的知識傳播,隻能靠書本,傳播範圍相當狹窄。尤其是宋朝之前,因為紙張、印刷等等原因,書籍是貨真價實的奢侈品,原版印刷的書籍數量極少,想要看書,基本靠抄……

  再加上民間傳統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保守思想作祟,寧可把技術帶進棺材,也不會輕易傳授出去,自然知識、科學技術長時間停滯不前,甚至到了“我大清”的時候,出現大幅度的倒退。

  儒家學說宣揚的“重道而不重器”是阻礙科學技術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家有恒產者、頭腦聰慧者全都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研究點科學技術反倒成了“奇技淫巧”,被人鄙視,結局自然是被歐洲人拿咱們老祖宗發明的火藥回頭把咱們砸了個稀巴爛……

  而在現代,則完全不同。

  全世界範圍的學術交流、互聯網的興起,谘詢的飛速傳播,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

  簡單來說,獲得知識的成本大大下降、途徑越來越廣。

  上下五千年、數理化文學,閉門家中坐,可知天下事。

  這對於一個人的知識程度、頭腦見識的培養,無可估量。

  便如同房俊,燒玻璃這種事他根本不會,但是恰好以前聽說過、甚至在網絡上見到過相關的帖子,照葫蘆畫瓢,燒製出來便不是什麽難事。

  試問,如果是一個古代人,你到哪裏去知道這些個步驟、所需的原料?

  別說沒人知道,知道也不會告訴你……

  翌日清早,房俊將莊子裏的仆役叫上七八個,準備製作肥皂。

  製作玻璃製品,材料已經沒有問題,難在製作工藝以及技術的熟練程度。

  房俊從來沒幹過這個活兒,什麽也不會,隻能讓工匠自己去摸索。但他也提了一些意見,比如拿根長管子吹一吹,就能吹出來一個玻璃瓶子……

  相比玻璃製品,肥皂這玩意難在材料上,反倒是製作工藝就容易得多,因為古往今來、曆朝曆代的肥皂,它都是長方形,做個模子就行了……

  好在經過十幾個仆人堅持不懈的實驗,火堿終於由純堿加石灰給配製出來,而且沒有爆。

  房俊隻是知道甘油跟某些強氧化劑反應會變成硝酸甘油,可他並不知道,想要把甘油變成硝酸甘油,那可比把動物油脂製成肥皂難多了……

  然而料想中的硝酸甘油並未出現,卻讓房俊有些患得患失,雖然沒炸死人,但是畢竟少了一件可以攻城拔寨瞬間將城牆炸上天的利器……

  燒玻璃的瓷窯前空地上,支起了一口大鍋,火燒的正旺,鍋裏的豬油已經溫熱。

  房俊指使一個仆役將備好的火堿倒進去,然後不停的攪拌,鍋裏頓時飄出一股古怪的氣味。

  這時候將鍋從火上取下來,攪拌依然不停。

  直到豬油與火堿完全融合,趁熱加入少量鹽水,這叫鹽析,房俊略懂……

  然後,負責攪拌的那個仆役,被鍋裏的異象震驚了,手指著鍋裏,眼睛瞪得老大,嘴巴張得更大,可以塞進一隻雞蛋了。

  ?旁人見他如此神情,自是心裏好奇,朝鍋裏一瞧,才發現那鍋裏已經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立時步了那仆役的後塵,張嘴結舌,目瞪口呆,靜靜的站在當地,要不是胸口急刷起伏證明都是活人的話,肯定會把他們當座一排雕像。

  一些藥膏似的淡黃色物事出現在鍋裏。對於沒有化學知識的唐朝人來說,那就是憑空出現的,簡直是神仙般的本事,太難想象了。

  繼續攪拌,油溫漸漸降下來,淡黃色的硬脂酸鈉冷卻析出,漂浮在溶液上層,用一塊木板刮下來,倒入備好的模子,幹燥成型後,就做成了一塊肥皂。

  鍋裏殘餘的溶解了甘油、食鹽和未作用完的氫氧化鈉,房俊不知道應該怎麽處理,貌似這些東西不僅能製作硝酸甘油,還能做化肥?

  當然啦,他肯定不會,所以隻能倒掉。

  工業廢水是“三廢”之一,但是這廢水例外,原因在於甘油可以保護植物。若是得到甘油保護的植物可以很好的生長在鹽堿地上,所以不用擔心會造成環境汙染。

  肥皂已經壓在模子裏,隻待冷卻成型後就算完工,房俊才又想起一事,若是再裏邊加些香料什麽的,是不是就是香皂了?

  撓了撓頭,卻也懶得弄了,下回再說吧……

  其實,他這麽製作出來的肥皂質量很差,肥皂裏依然殘留甘油等雜質,還有少許色素。

  可誰叫整個大唐也沒有同類產品相比呢?

  貨比貨得扔,沒得比,自然就是好東西,不用扔掉……

  房俊掐腰站著,很有成就感,可自己是學農業技術的啊,居然搞起化工,算不算不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