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實戰
  軍屯田畝的事情解決之後,在林凡不斷的上書催促下,兵部和道裏調撥的糧草軍械也都很快到位。

  這時距離林凡到任已然將近一月,軍卒的訓練也已初見成效。

  雖說他對訓練的效果很有信心,但也隻有等裝備上這些軍械之後,林凡才敢拍著胸脯說申州各營形成了初步戰力,也有了進行下一步行動的底氣。

  檢驗這支軍隊的戰力標準很多,方式也有很多種。對林凡來說,最直觀的當然是拉出去打幾仗試試。

  而林凡正是這樣做的,給了軍卒們幾天時間,讓他們適應了剛剛穿在身上的這些東西之後。林凡就開始有計劃的將各營拉出去,意在練兵。

  練兵最好的目標就是剿匪,山賊土匪中有不少的亡命之徒,而且往往人數不多,最多的也就幾百人。

  這樣就保證了他們既有一定的戰力,卻又不會太高。因此剿匪既能起到練兵的作用;又不會對官軍造成太大的威脅,避免造成過大的傷亡;同時還能維護地方治安,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於是林凡將軍隊一分為三,各營分別出動,由各自參將負責指揮,圍剿申州境內的大小匪患。

  對各營來說,各自的動手目標都很好找。因為自從張豐兒賊亂之後,申州左近的山賊土匪簡直多如牛毛。

  尤其是這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申州兵各營一直沒有恢複戰力,這就導致了官府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剿匪。

  這樣一來,申州境內的那些匪寇猖獗無比,除了各處縣城因為有城牆防護,還算比較安定之外。

  本就對城牆以外的其他地方鞭長莫及的地方官府,如今更是完全失去了對城外地域的控製。

  匪寇力量不足,所以暫時還不敢打各處縣城的注意。但隻要出了城牆,廣袤的鄉野就成了任由他們縱橫的領地。

  如此城外的百姓可就倒了黴了,他們在隨時隨地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強盜匪寇。

  由於官府勢力的不斷收縮,這些賊寇已經不止於單單是剪徑劫掠過往路人了。

  遍及鄉野的村鎮也是他們劫掠的目標,尤其是那些隻有百十人的小村子,更是他們最喜歡的獵物。

  麵對山賊土匪們無處不在的威脅,大一點的鎮子和村子還可以有足夠的財力圍繞村鎮修建起防護圍牆。而且他們人手也足夠,可以像以前的陳家寨一樣,把村子裏的青壯召集起來,農時耕作,閑時則組織訓練,以結寨自保。

  雖然如此,可賊寇也未必就因此怕了他們。再怎麽說他們也隻是一群隻會種地的農民而已,就算有了寨牆也照樣會對這些打家劫舍的賊寇從心眼裏感到害怕,在兩方的對抗中天然就處於弱勢。

  而且村寨越大,也就代表著收獲越多,賊人怎麽可能不惦記。

  隻是攻打這樣的寨子雖然獲利豐厚,但也要付出很大的傷亡,賊人平時也不願冒這麽大的風險。

  在賊人看來,雖說大家趕上了

  當強盜的好時候,可想要拉一個信得過的人入夥也不容易。要是天天這樣搞,人手補充的可能還沒折損的快呢!就算是山賊,也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於是對這樣的村寨,賊人們隻能是等待和尋找時機,等那些村寨放鬆警惕的時候才能偶爾幹他一票。

  如果說大型村寨還有一些自保之力的話,那眾多的小村子可就沒有這麽好運了,他們也是被賊寇給欺負的最慘的。

  這些賊人們往往幾十上百人湧進他們的村子,拿走糧食、錢財、布匹等一切可以用的上東西,並順手殺掉一切敢於反抗的人。對於村子裏那些有姿色的女人,他們更不會放過,通通搶回寨子裏供匪徒們淫樂。

  村子裏的無力反抗,也很難湊出足夠的錢財去縣衙請官府發兵剿匪。

  縣裏的那些駐軍也都窮的叮當響,沒有好處誰願意去跟山賊拚命。山賊們都是些亡命之徒,能是好剿的?說不定到最後山賊沒剿了,反倒是平白搭上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值啊!

  官軍剿匪指望不上,擺在這些村民麵前的就隻剩下了這麽幾條路可選,要麽被賊人搶走糧食餓死,要麽試圖反抗被賊人殺死。

  如果有人既不願意餓死也不想被殺死,那他們就隻剩下了一條路,那就是也進山當強盜,沒準還可以活下去。

  事實上,山林裏有不少的山賊就是這麽來的。這世道就是這樣,要想不被人欺負死,就得往死裏欺負別人。

  申州匪寇雖多,可太分散,實力也都算不上強。

  當初最強的禮山關,也在原來的大首領吳青死後的內鬥中損耗了不少實力,遠不如以往。剩下的就更差了,其中人多的有兩三百人,人少的就隻有幾十人甚至十幾人。

  這種水平的山賊,自然不是林凡麾下官軍的對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三路兵馬加在一起先後共剿滅了十七處較大的匪患。至於一些太小的,出於難以統計的原因林凡也就沒有將其計算在內。

  這其中就包括了禮山關等幾處盤踞山頭已有數年的山賊。

  尤其是禮山關,這裏是林凡最為看重的,因為這股山賊涉及到了高文升之死。

  雖說山賊裏麵的人包括首領應該也不知道林凡就是派人給他們送信的那個人,被查出來的可能不大。

  可林凡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猜出來了多少,如果讓他們胡亂攀咬,林凡未必能脫的了幹係。所以禮山關是萬萬不能留的,必須要剿滅。

  而且地方官府之前雖然一直無力剿匪,但對於這股敢於劫殺朝廷命官的山賊,大家可都在心裏記著呢。

  申州匪患不少,但敢在明麵上跟官府作對,特別敢殺各級官吏的還真就不多。

  這樣的賊人也是地方官們最害怕的,這樣的匪患一日不除,他們就連睡覺都不踏實,誰知道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

  如果說林凡要出兵剿匪,申州地方官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誰,那妥妥的就是禮山關,準沒跑。

  果不其然,有好幾個縣令聯名給林凡寫了一封信。信上請求林凡一定要徹底剿滅這股悍匪,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而這正也和林凡心意,有了這封信做幌子,他出兵禮山關就成了順理成當的事。既順應了地方請求,也把自己的事給辦了。

  由於高文升死的太過蹊蹺,明裏暗裏不是沒有人懷疑過林凡在這件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隻是沒有證據,懷疑也就僅僅是懷疑而已。

  而林凡如果在剿滅禮山關的過程中表現的太過積極,難免會讓某些人疑心加重。

  眼下有了地方官府的上書,就等於他們是在為打掩護,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打消一些人的疑慮。

  為了練兵,同時也為了避嫌,在這次剿匪作戰中,林凡沒有直接指揮任何一場戰事。而是選擇放手讓各營武官獨自領兵作戰,他則在後麵統領全局。

  不過他也不放心讓自己班底之外的那些人領兵來進剿禮山關。要是有些該死的人沒死,又好死不死的說出了一些不該說的話,那林凡做的這些可就白費了。

  萬一真讓人知道了是有官麵上的人出麵與禮山關進行勾結,才導致了高文升之死,那可就麻煩了。

  在官場上,大家可以容忍政見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或是兩夥人互相攻訐。暗地裏向對手使陰招下絆子,乃至栽贓陷害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你的手段足夠高明的話,甚至都能讓被陷害的那邊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你栽贓的那些罪行。

  你能做到這些那是你的本事,沒人會對這種情況說三道四。最多會上書彈劾你,罵你幾句奸佞小人而已。

  就算是獲勝的一方通過這些手段搞的對手滿門抄斬也沒有問題。

  因為大家這時大家都在同一個框架內行事,今天你能用這樣的手段對付他們,明天別人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對付你。

  但勾結賊人謀刺同僚顯然不再此列,沒有人願意這樣不明不白的被人幹掉,到最後連死在誰手裏都不知道?

  這也是為什麽當初林汝賢被刺,會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

  這是官場上所有人大忌,朝廷是一定會徹查的。以青衣衛的手段,鬼知道他們會不會查出什麽來?那時候林凡可就危險了。

  所以林凡派了與這件事沒有直接關係的陳方舒來擔任剿滅禮山關的主將。

  麵對官軍絕對優勢兵力的圍剿,禮山關的賊人沒什麽反抗之力。

  一戰過後,剛坐上上禮山關大首領這個位置不到一年的四首領當場伏誅。其餘與這件事有牽扯的人也都消失不見,剩下的一些都是對此事毫不知情的人。

  就算是有人通過這些人查出什麽些也不可能做到。

  而且因為有這些留下來的活口在,沒有見到林凡有故意殺人滅口的跡象,那些人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對林凡的懷疑。

  一件有可能會對造成林凡不利影響的隱患,就此消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