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募兵
  計議已畢,很多事情都按照商議好的計劃來辦,於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日,營地裏就很是熱鬧了。

  今年中原道和淮南道大部都遭了災,老百姓們日子過的很苦,隻靠種地很難活的下去,要不然也不會讓一個區區的張豐兒就鬧成這個樣子。

  如今申州官府募兵,被選上的話就可以多拿一份錢糧養活家人,這對於當地的那些窮苦百姓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相比種田,本朝當兵糧餉不能說豐厚,但隻要不被上司拖欠,最起碼可以做到旱澇保收。

  而且朝廷的招募兵比以前的屯田兵待遇要好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募兵要打仗的原因。這種賣命的活計,那些戰力早就荒廢的屯田兵們往往指望不上。

  募兵中普通步軍軍士每月可領銀九錢、糧一石、鹽一到兩斤。而騎兵待遇更好,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再翻一倍。

  這些錢糧,就算是被上司克扣一些,剩下的省著點用也足以養活一戶四口之家了。

  所以募兵的告示一貼出來,報名的人就源源不斷的圍了過來。

  哪怕明知道這個世道當兵就要打仗、是會死人的,掙得就是賣命的錢。但在餓死和當兵打仗之間,老百姓很顯然選擇了後者。

  林凡定下來的募兵要求很簡單,身體強健、老實勤奮、淳樸憨厚。主要是能吃苦、不怕死,在戰場上能服從命令。

  另外就是凡油嘴滑舌者、頭腦精明者、心思不定者,通通不要。

  因為後麵的這些人大多出身市井無賴,心眼太多、腦子又太活。他們從軍隻是為了混口飯吃,很難讓他們拚命,要是真上了戰場就有可能會成為逃兵。

  戰場上害怕和恐懼是會傳染的,一個人逃跑就能帶走十個,十個就能帶動一百個。

  很多仗官軍先勝後敗,就是這個原因。開始明明打的好好的,遠不到失敗的地步,偏偏因為幾個失了膽氣的逃兵,就能演變成一場波及全軍的大潰敗。

  像這樣的害群之馬,林凡堅決不要。他之所以定下這樣的募兵條件,就是要在根子上解決這個問題。

  募兵這邊進行的很順利,第一天就有八百多人報名。其中通過篩選,符合條件的有五百餘人。

  這還是因為眼下才是第一天,有很多人離得遠,還沒得到消息的緣故。往後幾天,報名參軍人肯定還會更多。

  當然,申州人丁總量也就那麽多,過幾日報名人數難免會有所回落。但依照這樣的速度估算,各營將所需兵員補充完畢,最多也就需要半個月的時間而已。

  而除了募兵,其他方麵也沒閑著。林凡在開始募兵當天就跑了一趟知州衙署,找王子良去索要錢糧軍械。

  糧食這邊王子良答應的很痛快,直接允諾林凡可以先從官倉給他調撥三千石軍糧應急,剩下的等他上報兵部和戶部,再由朝廷正式調撥。

  鎧甲軍械這方麵則是讓林凡碰了個釘子。麵對林凡索取三千五百副鎧甲,以及相對應的製式軍械,甚至還有五百匹戰馬的要求,王子良很幹脆的回了兩個字沒有。

  這倒不是王子良小氣,而是真沒有。朝廷的製

  式鎧甲軍械造價並不便宜,恰恰相反,這些東西都很貴。

  單單就以鎧甲來說,鍛造一副合格的重甲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要打造一副上好的甲胄,不僅對工匠的要求極高,有時還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與重甲昂貴造價相符的就是他的防護力,一支重甲步軍組成的軍陣,是戰場上抗衡騎兵的不二利器。

  如果人人都披重甲,朝廷那裏養的起。相比之下,打造更加輕巧的輕甲要容易許多。但官軍所需輕甲數量也遠超重甲,同樣耗資甚巨。

  林凡要的當然不是造價昂貴的重甲,而是與當初在巡檢司時一樣的輕甲。

  但這也並不容易,看似以前林凡在巡檢司時能夠做到人人披甲,軍弩數量也不少。可這主要還是因為巡檢司人少,再加上林凡上下打點,才能湊出那麽多副甲胄來。

  要知道,連永陽當地駐軍的武備都遠遠不如林凡的巡檢司。

  而今經過一場這麽大的動亂,申州武庫早就空了。王子良就算是砸鍋賣鐵也拿不出那麽多鎧甲軍械,隻能答應林凡會派人去道裏和兵部索要。

  至於林凡最後所說的五百匹戰馬,王子良更是直接告訴林凡想都別想。

  在朝廷失去最大的隴西馬場之後,戰馬緊缺。天下優良戰馬都會優先提供給遼東邊軍,以維持鎮北鐵騎的戰力。

  其餘各軍尤其是南方各道騎軍,就隻能用產自雲南、黔中等道的滇馬。

  滇馬矮小,優在耐力持久,爆發力卻不如北地馬。與北地馬相比,兩者各有優劣,滇馬勝在馱物而非作戰,以往在軍中大多充當馱馬或者挽馬,隻有一小部分優良品種才會被訓作戰馬。

  如果兩軍開戰,一方是身形高大、爆發力強的北地馬,一方則是體型矮小、氣力不足的滇馬,可以想象一旦兩軍陣前交鋒,會是一個什麽後果。如今官軍將滇馬充作戰馬也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之下的選擇。

  戰馬之間的差距已不可忽視,然而實際情況遠比這個還要惡劣,因為朝廷連稍遜的滇馬都難以如數供應。

  按說一名騎卒在戰時要配雙馬,鎮北鐵騎更是要與凶悍的滿真騎兵正麵交鋒,他們中的一些精銳遊騎在刺探敵情、急速行軍時甚至要配三馬或者四馬。

  但朝廷所產戰馬數量嚴重不足,供應鎮北鐵騎一部尚且捉襟見肘,有時還不得不以稍次一等的戰馬替代,那就更不要說其餘各地騎軍了。

  眼下除鎮北鐵騎之外的天下其餘騎軍,連一人一馬都難以保證。

  而淮南道的情況與中原道和遼東道等地也多有不同,北方多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可以由騎兵任意馳騁,暢通無阻。然而淮南道轄境內多丘陵水網、地形破碎,不利於大規模的騎兵作戰。

  因此淮南道騎兵數量本就不多,戰馬數量就更是捉襟見肘。如果真的把林凡想要的五百匹戰馬給了他,恐怕騎兵那邊馬上就得造反了。

  這也不是說淮南道拿不出這麽多戰馬,淮南道這麽大的地方,戰馬數量再少,幾百匹也還是有的,主要因為還是沒必要。

  用王子良的話

  說就是你一個步軍,要那麽多戰馬幹什麽?要是把珍貴的戰馬給了你,你讓騎兵們怎麽想?

  五百匹是不用想了,不過一匹不給也不像話,總不能讓各級武官也都光著兩條腿在地上跑吧?

  林凡好說歹說,才讓王子良同意給他們配備兩百匹戰馬,這已是他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

  如此一來,林凡想要組建一直精銳騎軍的想法破產了。

  王子良的想法很簡單,申州境內騎兵派不上太大用場。申州各營最多也就是幹幹剿匪一類的事宜,用騎兵反而是殺雞用牛刀,太不劃算。反倒不如用步兵更省錢省力,申州也就沒必要養活那麽多騎兵。

  一支騎兵,就算是不打仗,單單每天人吃馬嚼就不是一個小數目。既然用不上,又何必多花這份錢糧呢?

  而林凡卻不這樣認為,他的目光已經超脫於申州甚至淮南道之外了。

  雖然林凡局限在淮南一隅,但他的先生可是一直在遼東前線與滿真部族作戰。

  方平身為遼東總督,站的位置足夠高,又處於天下戰事最嚴酷的地方,很難再有人比他更了解戰爭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他經常會通過書信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用兵之道傳授給林凡,其中就包括了滿真騎兵的作戰方式。因此林凡雖未親眼得見,但對於滿真騎兵的厲害,他還是知道的。

  滿真騎兵在戰場上來去如風,騎射能力遠超普通官軍。

  應對滿真騎兵最好辦法,當然是在在野戰中勝而殲之。可惜的是除了人馬俱甲的鎮北鐵騎,天下幾乎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野戰中與其正麵抗衡,更不要說戰而勝之了。

  可鎮北鐵騎人數不過數千,過重的甲胄也限製了他們的速度,麵對滿真騎兵的人數優勢和速度都有些無能為力。

  野戰不行,遼東邊軍能選的就隻能是據城堅守了。相比野戰中的強悍戰力,滿真騎兵相對缺乏攻堅的能力,攻城時也會失去他們最為倚仗的速度。城高牆固的城池是抵禦他們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滿真軍發覺攻不下城池,就會自行退去。

  隻是這樣最好的結果也是能做到不敗而已。滿真軍可以做到在戰場上來去自如,是打是走都沒人能攔得住他們。

  而朝廷官軍卻做不到這一點,城池一旦被圍,城內軍民就隻能困守孤城。不僅如此,城內守軍還很難等到援軍,因為附近城池的官軍如果出城救援的話,就會被以逸待勞的滿真軍給吃掉。

  近些年來,這樣的事情屢次上演,現在遼東的大多數官軍已不敢出城救援,隻能眼睜睜看著同袍被圍。所以關外很多城池都是等到糧盡援絕,才被滿真軍攻破城池或者不得不開城投降的。

  先生說的這些讓林凡有了比其他人更遠的視野,雖說林凡目前並不需要直麵滿真騎兵,但林凡有一種預感,他們早晚會在戰場上碰到的。麵對滿真騎兵這種可怕的戰力,他不得不早做準備。

  他不能以一支全是步兵的軍隊去抗衡滿真騎兵,哪怕他再自滿,也知道這是讓手下人去送死。

  不過組建一支騎兵的想法行不通,林凡暫時也沒有其他辦法,不過好在他還有時間,隻能以後再做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