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刑部主事
  且說李羨之與黃景昉、張鳳翼等人在周宅前猜了半天的謎,正覺聊賴之時,黃景昉道“我們猜的已夠多了,看看別人猜吧。”說著,將寫好的紙條交予周府仆役帶進裏麵。

  不多時,仆役出來,深深施了一禮道“咱們老爺在裏麵做謎呢,不得空出來,命小的請幾位老爺到屋裏坐。”

  這位周學士雖平素為人清俊,卻專好以謎會友,但凡遇著猜得好的,皆要請裏麵敘上一敘。

  得此相邀,幾人不好拒絕,便相約入內。方走入院中,打堂屋出來一個清瘦的老者,嗬嗬笑道“請教!請教!”

  黃景昉忙上前恭恭敬敬深施一禮道“豈敢!豈敢!晚生等獻醜了!”

  李羨之見狀,暗忖此人便是周學士無疑了。於是與眾人一同上前施禮,報了姓名。見禮畢,相讓著進了屋裏。卻見堂屋裏還掛著一燈,未及細看,周學士便引著他們到旁邊花廳裏坐。

  進了花廳,見裏麵先有七八位客人,忙著做謎、發彩物。彼此略略招呼,也不及請教姓字,各忙著手中的事。

  李羨之一個也不認識,見他們也都衣冠楚楚,不禁好奇,暗問張鳳翼,方知都是周學士門生故舊,並無十分人才在裏麵,於是便自顧坐在一邊。不一刻,家人送茶上來。

  黃景昉與周學士同在翰林院,雖無十分交情,但也彼此熟絡,因此都是他兩個來言去語地說話,其餘人等都做了聽客。

  周學士道“這些燈謎中有的是放了幾天沒人射的中的,今日卻被東崖賢弟及幾位朋友輕易射著,老夫很是佩服。”

  黃景昉道“周大人過譽了。不過是晚生等運氣好,偶然射中。”

  周學士道“賢弟莫要自謙了。”回頭又對那班人道“查了注彩的單子,將彩物取來。”

  不一刻,一個下人手捧著一個紅油漆木盤子,上麵放著各式的小物件。

  黃景昉推辭道“隻是猜著玩玩罷了,怎好讓周大人破費?”

  周學士道“射燈謎本就是帶彩的,這是規矩,再者也不是甚麽貴重之物,不過圖個喜慶吉利而已。”

  一邊趙石翁插言道“這麽多東西,我們實不便拿。我有個主意,今夜東崖兄與張兄射中的最多,不如由二位一人選一樣,就當是代我們大家收了。”

  此言一出,雙方便不再推讓,黃景昉揀了把湘妃竹做骨的素扇,張鳳翼揀了一個精小的翠玉墜兒。

  周學士揮了揮手,令將彩物端到一邊,又說了些猜謎的閑話,漸漸地轉到做文章的學問上來。談了不知許久,夜已深了,幾人相互遞了個眼色,一齊起身,謝擾告辭。周學士虛留幾句,送了出來。

  幾人離了周宅,踱回正陽門,尋著了馬車,登車往內城去,各取便道散歸。

  張鳳翼送李羨之返回寓處,行不多遠,忽然若有所思,片刻,問道“當年巡按浙江時,羨之兄之言今猶在耳。”

  聽了這話,李羨之一時有些不明就裏,便愣住了。

  張鳳翼笑道“羨之兄如何忘了?你說過,剿滅閹黨、挽救社稷當在信王,也就是當今聖上。令我不解的是當時先帝春秋正盛,太子新立,你怎就能斷言是而今陛下當國?”

  李羨之這才想起當初情急失言,未料張鳳翼竟能記到今日,一時不知如何答對,想了片刻才道“當時不過情急之下,口出大言,當不得真的。”

  張鳳翼搖頭笑道“羨之兄所言如今都已應驗,可見所言非虛,如何卻來敷衍我。”

  李羨之隻好道“當初我已向張兄說過了,隻是偶做一夢,夢中有仙人相告。”

  應夢之事,古人甚是風行,李羨之本想如此總搪塞得過,可張鳳翼聽了,頻頻搖頭,隻是不信。李羨之隻好托醉,東拉西扯,說些不相幹的話。

  正說話間,車已停在寓所門前,李羨之告辭下車,拱手與張鳳翼作別。張鳳翼不好再纏問,隻好令車夫驅車離去。

  李羨之回屋,見韓釧、金順已是睡了,便不叫他們起來伺候,自顧回房和衣躺下睡了。

  此後,但有空閑之時,張、黃等人定來請李羨之出去宴飲,劉若宰與史可法將進科場,因要讀書備考,時常缺席。李羨之也少不得回請幾回。來來往往,倏忽又是二月餘。

  這時,春榜已放了出來,如他們玩笑的那樣,劉若宰果然高高中了狀元,點了翰林。史可法亦中在三甲,授西安府推官。

  原來一眾好友自然集在一起,為二人賀喜。幾日後,史可法啟程赴任,李羨之親往相送,想起史可法日後下場,不免歎惋傷懷一番。

  卻說李羨之久寓京師,無事可做,朝廷委派又遲遲不見下來,正欲告假回鄉,忽地有吏部公文送了出來,奉旨授李羨之刑部主事之職。

  原來崇禎皇帝自除了魏忠賢後,一心要重辦閹黨分子。但承辦的官吏多有相互牽連勾結,因此大有陽奉陰違,消極懈怠的意思。於是皇帝震怒,罷免了一批辦事不力的大小官員。如此一來,空出了許多位子。周郎中借機向上保薦,李羨之這才得了這個實缺主事的差事。

  承蒙周郎中如此盛情,李羨之自然感念大恩,先具了禮到周郎中府上重重謝過了,然後循著官場的規矩,四處拜客宴賓,到部上任,足足又忙了十多天,方才消停。之後,才得空在刑部胡同裏找了間小院租住,同院裏還住著兩位刑部的同僚,免不得上門拜會相識。

  有事話長,無事話短。雖然崇禎皇帝一心要鏟除閹黨,但朝中百官牽連,傷了一個,牽出一串,因此自上至下仍是一片敷衍的心思。加上此時遼東後金進攻日急,戰事吃緊,此事便又被擱置下來。直至次年正月間,戰事稍緩,崇禎皇帝重提閹案。並為刑部簡調了一名手段雷厲的新侍郎,主辦閹黨案。

  這位新侍郎名叫惠世揚,乃是李羨之好友惠顯揚的胞兄,本是東林黨的幹將。閹黨當權時,曾編纂一部《東林點將錄》,將他列為五虎將之一。曾幾次入獄,幾乎喪命。崇禎當國,被起用為大理少卿,旋即升為刑部左侍郎。

  新侍郎到任,眾官自然要前往參拜,行禮罷了,先說了些場麵官話,才將話頭轉到公事上來,才議了兩件,還未得出個眉目,惠侍郎臉上便露出乏態。眾官察言觀色自是老練,都識趣地起身告辭,一哄而散。惠世揚也不送,自起身回了後麵。

  李羨之裹在人群中,方走到大門,一個下人悄悄湊過來,拉一拉他的衣袖道“我家老爺請李大人留步。”

  李羨之心中訝異,又不好不留,隻得隨了那個下人回到了花廳裏坐下,上來茶點,也無心吃。坐了許久,見惠世揚換了便服又回了來。忙起身再行禮。

  惠世揚還禮道“賢弟莫要多禮,快請坐吧。”

  李羨之聽惠侍郎如此兄弟相稱,不由得惶恐道“請大人指教。”

  惠世揚嗬嗬一笑道“何談指教,不過是敘一敘同鄉之誼罷了。我們家鄉苦寒偏遠,常常要做戰場,武人冠於天下,卻少有讀書之人。能從科舉之途而入天子廟堂的,更是鮮有。舍弟嚐來家書,盛讚賢弟文武雙全,可稱鄉人楷模。”

  李羨之忙謙遜道“承大人謬讚,下官如何敢當?”

  惠世揚笑道“你莫要自謙,浙江胡按察使與我頗有往來,曾說起你在平湖縣任上所為。吏部周郎中亦在我麵前力薦於你,可見你是當得起此譽的。”

  一番話說得似乎輕描淡寫,李羨之卻不由得暗自吃驚,他未料到胡按察使竟也與東林淵源頗深,更未料到周郎中居然是從惠侍郎那裏為他謀得的差事。

  李羨之雖不知惠侍郎是有心還是無意將此關係說出來,但他卻不能不承此盛情,隻好再起身拜道“大人厚恩,下官沒身不忘。”

  惠世揚道“莫要多禮,你我有同鄉之誼,本當相互提攜,何況官場浮沉,進退之事總是難預料的。”說罷又道“你離家也有數年了吧?”

  李羨之道“有勞大人掛心,下官自入京會試便未曾回家,至今已四載有餘。”

  惠世揚又問道“可曾有家書回去?”

  李羨之答道“最近因無便人,一時未曾捎書信回去。”

  惠世揚道“正巧這幾日我有家書要差人送回去,你可寫了送來,一並捎回去。”

  此時戰亂頻仍,一書家信,堪比萬金,李羨之正為此事發愁,便不推辭,當即道“下官謝大人體恤之情。”

  惠世揚道“舉手之勞,無需道謝,就這樣辦吧。”

  李羨之再拜謝過,然後起身告辭。回到寓所,寫了兩封書信,送到惠府等著捎回家中。

  未過幾日,皇帝欽點了不少閹黨的大案,要刑部嚴辦。卻說這位惠侍郎性情清俊,素來憎惡閹黨,因而義憤填膺,力主重辦閹黨。未料主朝事的韓閣老仍舊以不願樹敵太廣為由,力求溫和,遂一一壓了下來。皇帝聞之大怒,欽定六等罪,並將幾名主犯當堂判死,其餘主要從犯也都分別定了罪。

  如此一來,眾大臣再不敢敷衍了事認真辦了起來。雖然如此,皇帝終究精力有限,又因邊患和流民之事時時分心。因此有些不那麽正派的辦案大員們便有了上下其手的機會。

  那些罪大惡極的、皇帝知曉的、沒有後台的、沒有銀子的,一概是公事公辦,以正視聽。除此而外,不那麽顯眼的、有銀子送的便另當別論了。這些辦案的大人們也要心存仁厚,為別人方便,也為自己方便。由是大開方便之門。

  甚麽人判甚麽罪,大人們已經定了,李羨之等刑部諸郎中、員外郎及主事們要做的隻是完成案卷而已。

  李羨之因惠世揚的關係,分到的案子倒不甚棘手,不過其中一人卻令他大吃一驚。此人便是他原來在平湖市的頂頭上司郝知府。這位郝知府屬鐵杆閹黨,被法辦自是再尋常不過了。不過轉來轉去,竟轉到李羨之手裏,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了。

  李羨之出於好奇,先找來了郝知府的案卷來看,讓他更是吃了一驚。原來這郝知府果真神通廣大。也不知他如何運籌,竟將罪名減了幾等。案卷上赫然是刑部尚書大人朱筆寫的批語——“坐祠頌,著免官入京候審,待案卷完結,發大理寺審結”。此處的“祠頌”所說的便是為魏忠賢建“生祠”之事,在所有罪責中,排第七等,最輕。李羨之看了,已然知道其中隱由,不由得苦笑著搖一搖頭。

  要做案卷,按例要再次提審當事犯人。李羨之不願再與這位郝知府相見,更擔心是郝知府如此脫罪,久後極有可能被人翻出來算舊賬。他也是經辦人之一,免不了要受牽連。因此便在心裏盤算著找個因由將他的案子與別人調換辦理,於是將案卷丟在一邊,又抄起了另外一份。

  此案的當事犯官乃是直隸地方的一個知州,本是個舉子出身,因屢考進士不中,便動了歪心思,依附了閹黨,花了不少銀子尋得這個官做。到任不到一年,本還未撈回來,閹黨便倒了,被革了職,議了第六等罪押在獄中,聽候發落。

  此人論起來,要比郝知府的罪輕一些,但議罪更重,想必是囊中不實,打點不到罷了。李羨之就從此案開始,去監獄提審了幾次,犯官倒還配合,依據口供,便將案卷寫完,交部等待複議。

  自始至終,李羨之不過隻是做些文字功夫而已,該判何罪,上官早寫了紙條在裏頭,再加上他原來在平湖任上夜審過一些案子,因此倒也不算艱難。

  李羨之做完手頭的事,天色尚早。恰好此時金順帶了便裝來等著接他回去。於是便換了衣服,想著早早回到寓處沐浴歇息。因相距不遠,便不用車馬,曆來是步行的。當他方一到巷口,便見一乘從未見過的馬車守在門前。以為是院中住客的訪客,便不在意,欲從正門入院。快走到門前時,卻見韓釧忽然從半掩的角門溜了出來,擋在前麵。

  李羨之本又疲又累,正心中不快,不妨他忽地竄出來,受了驚嚇,愈發不悅,便問道“你這廝如此鬼鬼祟祟,成甚麽樣子?”

  韓釧委屈道“小的在這裏候了半天,一心全是為老爺想著的。”說罷,嘴中喃喃,像是在牢騷。

  李羨之問道“你倒是說說,怎的為老爺我著想了?”

  韓釧揮手指了指那輛馬車道“老爺近日手裏有了案子,自然便要有人上門求情了。小的知道老爺不願應付這些人,因此早早守在這裏,想著提前通報,請老爺定奪。”

  李羨之笑道“如此看來,你這小廝倒還算機靈。來的是何人?”

  韓釧神秘一笑道“此人老爺是認識的,不妨猜一猜看。”

  李羨之道“我沒有許多功夫與你打啞謎,快說到底是何人?”

  韓釧這才道“就是原來不斷與老爺為難的嘉興郝知府。”

  李羨之忙問道“他現在何處?”

  韓釧道“我看他倒不像獲了罪的人,自在從容得很呢。在屋裏等老爺不見,便踅道鄰院趙大人家去了,此時正在裏麵談的火熱呢。”

  李羨之道“我是不願見他的,你且回去,就當我不曾回來。郝某人問起來,也不要說。”

  韓釧道“老爺要去哪裏?”

  李羨之道“我與張大人久不見了,正好借此去拜訪拜訪。”又對金順道“你也不用伺候了,一同回去,若郝某人問起來,就說我今日公務多,不回來了。晚些時再到把馬牽到張府來接我。”

  韓釧、金順各自答應了,便自回去了。

  李羨之不動聲色,轉到街外,等了片刻,租了一匹過路的馬,輾轉往張鳳翼府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