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異世父子
  秋風蕭瑟,孤鴻哀鳴,茫茫大漠在落日殘霞下閃著點點金光。

  這便是大明萬曆二十八年帝國西北邊陲延綏鎮的秋日景象。延綏鎮又名榆林鎮,是大明抵禦蒙古韃靼部落的重鎮。

  雖然戰亂頻仍,但卻並非是不毛之地,相反,這榆林城中卻有著許多富商巨賈。這便要從帝國的邊貿說起。

  自大明立國以來,雖與蒙古水火不容,連年攻伐,但彼此之間的商貿往來卻並未斷絕。這是因為大明軍隊需要蒙古人的馬匹做戰馬,而蒙古人則依靠大明提供陶瓷、食鹽、茶葉等日用之物。

  如此一來,眾人見有利可圖,便爭相做起了邊貿的營生。因此,在榆林城中,除了軍營,大大小小的商號不下數十家,其中的佼佼者,要數住在城西的李家了。

  李家自成化年間投身商賈至今已百餘年,並且傳承數代,此時的掌櫃便是諱貞字明善的了。

  卻說這李明善乃是李老太公獨子,太公一心欲培養他好接掌家業,但他早年卻無意商賈,潛心舉業,每日隻抱著那聖賢書讀。可是官星似乎並不在李家,一連考了十多年,卻連個秀才也沒能中上,無奈之下便花銀子捐了個監,又考了兩次舉人也沒能中了。

  不知不覺,已輾轉到三十六七歲。太公年高,得了惡疾,嗚呼歿了。李明善便隻好棄了科舉,承繼家業。

  他雖然讀書不濟,但經商卻極有天賦,未過多久,便如魚得水起來,幾年之後,手中已積下了上百萬兩銀子的家業。這在西北苦寒之地來說,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巨富了。

  不過,雖然此時家業蒸蒸日上,但膝下無子卻成了李明善揮之不去的心病。卻說自祖上起,李家便人丁稀薄,數代單傳,而到李明善時,竟然有了絕嗣之危。

  雖然他早年曾生一子一女,但卻雙雙夭折,此後,便再也沒能生下一兒半女。眼見後繼無人,李明善心中自然是焦急萬分,送子觀音拜了不少,可是卻毫無作用。

  這時的李明善已過不惑之年,忽有一日,心中突然大徹大悟,釋然起來,以為此生無子乃是天意使然,難以抗拒,於是便廣施錢財,修廟宇、建學庠,施善鄉梓、結交英傑。一時間,方圓百裏之內,上至廟堂高官,下至鄉野小民,無人不受李家恩情,於是李明善行善疏才的盛名遍傳榆林。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李明善心中涼慢之時,忽有下人來報,三夫人身體抱恙,李明善連忙遣人去請郎中來看。

  郎中過府,一番望、聞、問、切之後,竟起身向李明善道賀“恭喜李老爺,三夫人是有喜了!”

  李明善聽聞此言,不由得大喜過望,不能自已,拍著雙手不停地道“蒼天有眼!蒼天有眼!”多餘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了,片刻之後,他又當著眾人的麵,雙手捂著臉失聲痛哭起來,見此情形,眾人皆麵麵相覷,不敢來勸。

  李明善又哭又笑許久之後,方才定下心神,命下人取來一封二十兩細絲雪花紋銀賞了郎中,那郎中又開了幾副安胎藥,謝賞告辭去了。李明善又安排婆子、丫鬟用心侍候不提。這或許便是李明善這些年來積德行善所得的福報。

  卻說時光荏苒,胎期彈指便過,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初春時節,張氏一朝分娩,李明善既急且喜,隻在房門外來回踱著步子。

  直至房中傳出嬰兒哭聲,李明善心中石頭才稍稍落地,又不多時,穩婆開門出來,滿麵堆笑道“恭喜老爺,賀喜老爺!是個公子!”

  李明善聞言,喜得幾乎暈厥,晃了幾晃才定住身子,雙手撩起袍袖,衝進房內,撲到床榻前,見夫人無恙,便伸手將嬰孩抱在懷中。穩婆早已將小公子洗的白白淨淨,李明善看了自是滿心歡喜。

  卻說這小公子方降生時尚哭了幾聲,此時卻早已止了哭,瞪著雙眼睛四處亂看,眼神中似乎帶著些疑惑之色,忽然,他又咿咿呀呀地喊叫起來,一雙小手四處亂抓,竟然把李明善的胡子扯掉了幾根。

  這讓李明善和周圍的人都吃驚不已,他們從未見過新生嬰孩能有如此力氣。但李明善愛子心切,也未多做理會,兀自在那裏歡喜不已。許久,又道“承蒙上蒼眷顧,在我即將垂老之時得此一子,以繼李氏香火,實乃一大幸事也!”

  眾人不住賀喜,催著李明善給嬰孩取名。李明善道:“我常歆羨古之大賢,興邦安世,體國救民,怎奈資質平平,大誌難竟。今便為我兒取一個‘歆’字為名,願其能慕古賢之高潔,而為國家之棟梁。”眾人無不連連拍手稱善。

  李明善又道:“既取了名,便再取一小字‘保兒’,願保我兒一生平安。”眾人益稱善。

  再說這李保兒原來本是四百年後二十一世紀某大學曆史專業的高材生,在一次遠遊中,失足跌下山崖而亡,了卻了如花年華。且說他英年早逝,心中自然不甘,因此三魂七魄就在三界之外遊蕩,不願受這輪回之苦。閻羅帝君亦見他死的可惜,心生惻隱,便免了那碗孟婆湯,留他個清明的思想,好讓他再活一世。這也合該二人有緣,要做這一世父子,那冤魂偏不往後投胎,卻要向前轉世,因此變成了今日之李保兒。適才,他見了眼前這番景象,心生疑惑,本能之下想要張嘴問這是怎麽回事,可是卻發現自己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心裏一急,便伸手亂抓,這才將李明善的胡子扯下來。

  片刻之後,任憑眾人哄哄鬧鬧,李保兒定下了心神,漸漸回憶起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他隻好接受了這個現實,自此之後,李保兒隻裝作平常嬰孩一般慢慢成長。

  光陰彈指而過,不覺之間,李保兒已滿周歲。視之若掌上明珠的李明善自然要大慶一番。廣發喜帖,賓朋俱至,既有朝廷的命官,又有如李家一般做生意的商賈,還有左鄰右舍的尋常人家。

  按風俗,至日中開宴之前,要進行“抓周”來預卜小兒前途。府中下人等早已在廂房中大炕上鋪下一張猩紅栽絨毯,又將文房四寶、木刀、弓矢、美玉、銀錠、算盤、賬冊等物環列其上。

  在眾人簇擁之下,李明善將保兒抱了來,放在中間。這時的李保兒雖隻一歲,但他心性卻是弱冠之年的成年人,見此情狀,自然知道自己該拈甚麽東西。

  他掃視一周,本能地伸出雙手,一隻手去拈毛筆、另一隻手朝著弓箭伸去。哪知他這副嬰童的皮囊根本不聽指揮,隻得慢悠悠地爬到弓箭旁邊,將其攥在手中。

  這時,賓客中有人道:“看來小公子日後必能立功疆場,耀祖光宗了。”又一人道:“便是做個總兵官、封個定邊侯亦未可知!”

  眾人一言一語,揀著好聽的話不停的說。不過李明善卻並不十分歡喜,他一心想著兒子日後能讀書進學,考個進士,做個部院裏的郎中、禦史,也強過那總兵官了。他見兒子拈了弓箭,心中安慰著自己:“這也不定就是準的。”

  這時,眾人吉祥的話還在說著,一片鬧鬧哄哄中,李保兒小手拖著弓弦往放毛筆的地方爬,可終究是身輕力小,如何能拖得動。於是他隻好放手,仍舊爬向那支毛筆,將其攥在手中亂舞起來。

  眾人見了,立時驚呼起來。李明善見了,也喜笑顏開,口中喃喃念叨著:“我兒終究還是一心向學的。”

  賓客中一人高呼道:“小公子日後定是文武全才,出將入相。”說罷,眾人歡聲雷動,李明善心中亦是喜不自勝,命奶媽抱著李保兒回了後堂。

  當日,大排筵宴,縱情暢飲,又請了個極有名氣的秦腔班子唱了一整天,直到掌燈後方才罷宴散了。李明善送走賓朋,拿了銀子賞了辦事的下人、戲子,亦各自散了。

  時日倏忽而逝,不覺又過三年,李保兒已是四歲。這一日,李明善正在書房中理事,便將李保兒留在一旁玩耍,此時他行動稍能靈便,便爬到椅子上,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四書章句集注》,坐在椅子上看了起來。這《四書章句集注》乃是南宋朱熹所著,至大明時,由太祖洪武皇帝欽定為科舉標準教材,此書便是多年前李明善科舉時讀的那本。

  許久,李明善忙完手頭事務,這才想起李保兒來,當他抬頭看時,發現李保兒正坐在椅子上看書看得津津有味。

  見此情景,李明善大吃一驚,自保兒出生後,他尚未來得及教他讀書,可是如今他為何能無師自通,讀起這聖賢書來?驚訝之餘,李明善湊近觀瞧,想要一探究竟。

  這時,李保兒猛地醒悟過來,便將手中書本胡亂翻動撕扯,隻裝作貪玩,以此掩飾。

  李明善見狀,哈哈一笑,笑自己想兒子出人頭地想得癡了,怎麽會想到四歲幼子會讀書。不過,他倒由此看出兒子似乎對聖賢書頗有興趣,正應了三年前的預兆。於是,他便開始想著為保兒請個名師開蒙。

  尋來尋去,尋了一月有餘,得一老秀才——姓楊名暉字文曦,西安府人士,早年潛心舉業,做的一手好八股,可是時運不濟,連考了七八場,連個舉人也不曾中得。眼見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便不再考了,自此遊曆三邊,坐館為生。說來也怪,楊秀才自己雖舉業不興,但教出的學生一個個不是進士,便是舉人,還有一個中在二甲前列,點了翰林。自此,他成了廣有名氣的名師,束脩銀子漲到了一年二百兩,這讓許多小富之家也有些擔負不起。不過對李家來說,區區幾百兩銀子根本不是問題。

  李明善將楊秀才請至家中,奉酒食款待。席間,命下人將保兒領來。不一刻,保兒便至,他搭眼上下看看,見這位老秀才五短的身材肥肥壯壯的,肚子向前腆著,似要掉到腳麵上一般,粗短的脖項上頂著個腦袋也是肥肥的,掉眼塌鼻,須發花白,滑稽中頗有幾分憨態。

  楊秀才見學生是個蒙童,便生輕視之意,道:“貴公子開蒙,員外請個尋常塾師便可教了,我是教文章的,是要進學應考的。”

  李明善忙起身離席,拱手道:“我李家數代單傳,僅此一子,老夫一心欲為我兒謀個大好的前程。久聞楊老先生大名,特相請做府中西席,若蒙老先生不嫌棄,願再加白銀三百兩,權做老先生潤筆。”

  楊秀才見李明善如此說,便不再言語,看在多出來一倍多的銀子的份上,老大不情願地答應了。

  李明善歡喜不迭地讓李保兒行禮,下人扶著保兒踉踉蹌蹌磕了四個頭,算是行了拜師禮。行禮畢,李明善命賬房先支二百兩銀子來。

  賬房領命去了,不一刻,帶著兩個家丁抬著一個不大不小的木箱子進來,箱蓋打開著,裏麵碼著十個二十兩一個的銀錠子。

  李明善指著銀子道:“這是二百兩銀子,先行奉上,餘下的三百兩到了年下的時候一並結算。”

  楊秀才俯身拿了一個銀錠在手裏掂了掂分量,又仔細看了看成色,乃是十足的細絲雪花紋銀。心中已是鍾鼓激蕩,麵上卻似平湖一般,把銀錠放在原處,向著李明善拱了拱手,慢聲緩語道:“蒙東君老員外青眼,晚生自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

  李明善遂又讓著楊秀才入座,吃了個醉飽方才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