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 《焦耳》綜述光速接收(求訂閱)
  許秋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裏,操作著筆記本電腦,登錄學校郵箱。

  沒過多久,他便收到了魏興思轉發過來的兩封郵件,分別是《焦耳》和a的審稿意見。

  許秋首先打開《焦耳》綜述的審稿意見,大致瀏覽了一番。

  審稿人一共有三個,出具的意見全部都是正麵的,編輯給的意見是小改。

  其中,第一個審稿人的意見是“建議文章直接發表”。

  同時,他還高唱讚歌,吹了一波許秋和魏興思對有機光伏領域的貢獻,表示:“itic係列的開發是有重大意義的……”

  其實對方就是把許秋在《焦耳》文章中評判自己組裏工作的一段話改了改,然後放了上來。

  從文字表述上來看,這個審稿人應該是國內的研究者。

  許秋推測估計是受益於itic係列材料,蹭了幾篇文章吧,因此格外的感謝原作者,具體判斷不出來是誰。

  第二個審稿人,明顯也是國內的研究者,模板式審稿,先總評一段,然後分條列出建議。

  不過,這次隻有一條建議,那就是好心的指出了“文章中引用文獻不全”,並附上三篇建議引用文獻的doi號。

  許秋查了一下這三篇文獻,有兩篇是發在新刊r rrl上的。

  這個新刊是iley旗下專門收錄光伏相關文章的期刊,之前組裏投a被拒的時候就被建議轉過這個刊,那時魏興思自然沒有轉。

  同時,這個期刊估計是二區或三區的檔次,不清楚有沒有機會上一區,暫時不在組裏的文獻檢索庫中,

  另外一篇是最新出的一篇文章,許秋之前寫綜述的時候,這篇還沒有發表,因此也就沒有將其放入綜述文章當中。

  三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都是京航大的鮑原友,那麽審稿人大概率也是鮑原友沒跑了。

  許秋把這三篇文獻全部插入綜述文章中對應的位置,不過,正文內容卻沒有新增,也就是沒有補充對應的文字描述。

  因為這篇綜述主要是在講魏興思組裏的工作,其他課題組的工作,除了徐正宏他們的idt

  被單獨拎出來提了幾句,剩餘的工作都沒有提及的必要。

  而且,一般研究者也不在意你有沒有在綜述中展開寫他們的工作,主要在意的是有沒有引用他們的文章。

  沒辦法,誰讓現在科研圈裏普遍看重引用次數呢,國內、國外都不例外。

  許秋具體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原文:“……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做了類似的工作[7-10]。”

  修改後:“……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做了類似的工作[7-13]。”

  多了三篇參考文獻,不過是把引文編號從[7-10]變更為[7-13]。

  當然,帶來的問題就是後續的文獻順序全部都亂了,需要重新再整理一遍。

  如果換做是魏興思,遇到審稿人建議引用文獻時,他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用不在自己文獻閱讀庫中的文獻,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

  也就是說,他隻會引用那篇檔次相對較高的,另外兩篇r rrl就不引用。

  魏興思認為:“審稿人有建議的權利,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納建議的權利,隻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編輯那邊都是有自己判斷的,不會單憑審稿人的意見來決定一篇文章。”

  不過,許秋還是比較心善(從心?)的,索性也不挑挑撿撿,就全部引用了。

  第三個審稿人大概率是個老外。

  審稿意見寫的比較“隨意”,有很多口語化的表達。

  開始也是稱讚了許秋和魏興思itic係列的工作,將這個係列的工作稱為是“big

  eak through(大突破)”。

  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歡的表達,在表示強調的時候,就把整個單詞都變為大寫字母。

  國內如果表示強調,書麵上表達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麵畫兩個點,不過出現的情況比較少,可能隻有在語文課本上會有,通常都是用“”,甚至【】。

  之後,這個審稿人還提了一些很具體的意見,有些碎碎念的樣子,想到哪裏說哪裏,不是那種分條羅列的,諸如此類:

  “作者你們為什麽不聊一聊是怎麽想到要做ic這個結構的呢?”

  “你們認為ic單元相較於同類的饒丹寧結構有什麽異同?是什麽產生了兩者之間的性能差異?”

  “你們認為有機光伏領域近三年的效率極限是多少?”

  “……”

  問題雖多雖雜,但好在都是一些小問題,而且也算是幫忙補足文章的質量,讓文章變得更加完美。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其實,這也是科研圈建立同行評審的初衷,即讓發表出來的論文質量有所提高。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就有些變了味道,現在的同行評審,很多時候都是互相給對方的工作挑刺,從雞蛋裏挑骨頭……

  不過,仔細想想,這其實也是一個領域發展壯大必須要麵臨的問題。

  在最開始的時候,通常是一小撮愛好者聚集在一起,成立一個組織,組織內部都是誌同道合的人,基本上都是為愛發電,不那麽在意利益得失,目標也是高度一致。

  而隨著組織慢慢發展壯大,門檻逐漸降低,不斷的吸收新人進來,而進來的新人質量良莠不齊,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訴求,這就導致在發展過程中偏離了本來的模樣。

  拿科研圈來說,早期就是一小撮富人,他們過習慣了燈紅酒綠的生活後,想試圖找一些精神方麵的追求,就開始進行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純粹是為了興趣愛好,大多不為名利。

  而現在想搞科研的門檻已經非常低了,科研本身也慢慢演變為一種職業,一份工作。

  類似的,逼乎、小破站,或者說早期的互聯網社區,能夠接觸到的都是對新興事物感興趣的精英,門檻很高。

  那個時候,逼乎還不是“逼乎”,都在正經的科普、分享。

  而現在要麽是“人在比鄰星,剛下飛船,秒入一億宇宙幣”,要麽是各種營銷號,戾氣很重,動不動就引戰。

  也就隻剩下熱榜可以看一看,了解近期的新聞了。

  許秋一邊聽課,一邊碼字。

  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對《焦耳》正文的修改,並寫好了意見答複文件,檢查了一遍後直接用郵件發送給魏興思,然後起身前往食堂。

  下午,許秋開始忙活另外一篇“半透明器件”a文章。

  這邊一共有兩個審稿人,最終的意見是小改。

  雖然兩個審稿人的意見都偏向正麵,但是提出了很多問題,處理起來稍微有些麻煩。

  需要補充兩個實驗,一個是“半透明器件的顯色指數評估”,需要用到組裏沒有的儀器,色度測量儀。

  色度儀是用來測量物體(紙張等)反射的顏色和色差、測量i亮度(藍光白度r457)以及熒光增白材料的熒光增白度、測量cie白度等……的儀器。

  功能還是比較豐富的,也被廣泛應用於造紙、印刷、陶瓷、化工、紡織印染、建材、糧食、製鹽等行業。

  許秋之前有看到其他課題組半透明器件的文章用到過這項測試,不過因為自己組裏沒有儀器,當時就打算不測量,看能不能混過去,但奈何自己投的是a,隻要稍微有一些漏洞,就會被同行們抓住。

  這種儀器設備上的問題,隻能讓魏興思想辦法了,如果能找到渠道,且測試起來不麻煩的話,可以直接測一測,可如果麻煩的話,就隻能找個理由搪塞過去了。

  另外一個要補充的實驗相對比較簡單,審稿人比較關心單獨的電極、單獨的有效層、整體的半透明器件的可見光透過率(avt)值。

  其實,這項實驗許秋在模擬實驗室中有做過,主要是做給自己看的,可以讓他對器件各部分造成的光損失有個大致的印象,現實中他是沒有做過的。

  不過問題也不大,現在補一個就是了。

  許秋直接遠程遙控莫文琳,給她發了條指令,讓她開始把實驗做起來,這篇文章她還是共一呢。

  另外,審稿人還有一些其他問題。

  比如一個審稿人對半透明器件的加工工藝比較好奇,詢問具體的加工工藝,因為他們之前曾經嚐試過類似的製備條件,但是最終實驗失敗了。

  在下午兩節課上,許秋把a文章審稿意見中能改的地方都改掉,剩下的就隻差需要補充的兩項實驗。

  晚上,許秋回到材一,前往218,打算找魏興思探討一下關於色度計的事情。

  他剛走到218門前,正打算敲門,魏興思卻突然從裏麵拉開了門,兩人皆是被對方嚇了一跳。

  過了兩秒鍾後,魏興思緩過來主動開口說道:“咱們《焦耳》的文章接收了!剛剛收到編輯的郵件。”

  “這麽快。”許秋挑了挑眉毛,這個速度堪稱光速,中午把文章意見才發了回去,晚上文章就接收了。

  當然,也算意料之中,就這三個審稿人的意見,編輯其實也是可以選擇直接接收文章,不修改的,小改秒過可以理解。

  許秋不由的想到了另外的那篇《自然·能源》,最先投出去的,結果現在連意見還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