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新鮮血液
  掌聲停下之後,蔡琰道:“若說天下最會賺錢之人,非右將軍莫屬,右將軍名下之產業,富可敵國,可是右將軍卻一直能夠承擔應盡的責任,如數納稅,甚至將一些產業主動交給政府經營,讓利於民,才使交州有如今繁華局麵,若天下人人都如右將軍一般,何愁國家不興?”

  聽了蔡琰的話,大家都將崇敬的眼神投向了周曄,是啊,若論財富,這天下沒有一個人比得上周曄,可是他卻願意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用自己的財富造福百姓,這樣的情操實在是太偉大了,反觀漢靈帝,他卻是盤剝天下萬民,以逞一己之私欲,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咋這麽大呢?

  從這一點上來說,周曄代漢,也是順應天心民意之舉啊,大家不由得都慶幸起自己的選擇來。

  董和不由得說道:“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誠哉斯言。”

  這兩句話是周曄的辦公室外間懸掛的聯句之一,是周曄用來提醒自己的話,董和早就看到了,現在聽了蔡琰的話,董和才明白了這兩句話中的深意。

  周曄道:“交州之興,非我一人之力,若不是廣大交州百姓的辛勤勞作,又豈有如今的局麵,因此,百姓才是最大的英雄,最偉大的人,隻要我們為政者牢記這句話,就不可能治理不好國家。”

  大家再一次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他們這個年紀,是最崇拜英雄的時候,而周曄,無疑便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一個明主。

  周曄微笑著抬手止住了大家的掌聲,然後對董和道:“幼宰,聽說你兒子董允現在在南海官學裏成績很不錯。”

  董允今年上的南海官學一年級,成績確實很不錯,排名全年級第一,已經有了天才之姿。

  董和有些靦腆的笑道:“才一年級,這不算什麽。”

  周曄笑道:“希望你們父子一代更比一代強啊!”

  董和道:“謝過右將軍吉言。”

  周曄又跟其他人一一聊了一會兒,他的記性非常好,把每個人的姓名和表字都記得一清二楚,把他們家裏的情況也都記得非常清楚,跟他們說話總能說到點子上,讓所有人都感到如沐春風。

  周曄跟他們聊過之後,也對這十人非常滿意,他們不但考試考得好,策論寫得好,人才也都不錯,都是一表堂堂,氣質風度也沒有任何問題,完全可以代表右將軍府的臉麵。

  這便是交州勢力的未來啊,隻要這樣保持下去,交州勢力又如何會不永遠強盛呢?

  又過了兩天,這十名右將軍府的掾屬便上任了,他們的日常工作便是幫助周曄處理一些公文,安排周曄的行程和見客,略等於後世的秘書科的工作,或者是漢天子的郎官,能夠每天與周曄朝夕相處,自然是前途無量。

  不過,這十人都是人中之龍,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的人,因此他們也知道,在周曄身邊工作,既是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更需要他們的自律,所以他們都很是低調,每天就像是一個普通人一樣,到周曄的辦公室上班。

  除了他們之外,其他一千多名考上交州公職人員的考生也都逐漸上崗了,他們被分配到了交州各郡縣,這批考生的上崗,對這些郡縣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平均每個縣都分配到了差不多二十名公職人員,為他們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雖然這些考生不如考上右將軍府掾屬的十人,可是也都是從一萬多人當中選拔出來的精英,他們的加入,能夠極大的提高交州各郡縣的行政能力。

  儋耳郡郡衙,儋耳郡守張逸正在準備迎接今年分配到郡中的六十餘名公職人員,他的臉上都是喜色,要知道,隨著這幾年交州的郡縣區劃越來越多,每年分配到儋耳郡的公職人員也是越來越少了,今年算是比較多的,儋耳郡平均每個縣能夠分配到十餘名公職人員,這對總人口才十五萬多的儋耳郡,算是很不錯了。

  而且這些公職人員的素質也肯定比往年高得多,因為這是經過考試選拔出來的,雖然儋耳郡的職位報考的人不多,可至少也是三四個人裏麵選一個。

  張逸擔任儋耳郡守已經四年多了,這四年多來,張逸可以說是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儋耳郡在他手裏,已經是大變樣了。

  儋耳郡的人口已經從他剛來時的三萬多人變成了現在的十五萬餘人,漢人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而那些俚僚人也正在被漢人所同化,他們許多人都下了山,和漢人一樣,以農耕為生。

  一個郡隻有十五萬多人口,確實太少了,可是相對於四年前,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了。

  儋耳郡的港口早就已經擴建完成,現在已經頗具規模,這讓儋耳郡的特產能夠從這個港口運往大陸,而且這個港口能夠成為南方重要的轉運港。

  張逸按照儋耳郡的特點,重點發展了造船業、家具業、采礦業、煉焦業等等,這些產業讓儋耳郡的經濟也是越來越繁榮。

  儋耳郡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這些木材大都是珍貴的大型喬木,非常適合造船,而那些珍貴的紅木可以製造高檔家具,這些高檔家具一運往大陸,便是身價百倍,已經成為了儋耳郡重要的財政來源。

  而儋耳郡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褐煤、石英岩、石灰石、花崗石等礦產儲量十分豐富,雖然褐煤直接燒不好燒,可是煉成焦炭之後卻是煉鋼的重要原料,同樣能給儋耳郡帶來大量財政收入。

  儋耳郡的發展勢頭非常好,人口增長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過優秀的官吏太少就成了製約儋耳郡發展的瓶頸,因為儋耳郡畢竟是在海島之上,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到這裏來擔任公職人員。

  現在一次來了六十多名優秀的人才來擔任公職人員,張逸又如何不高興呢?在儋耳郡四年多,張逸已經對這裏有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