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接受招安
  周曄接到潘汲傳來的消息時,已經是十多天以後了,看了情報,周曄並不意外,因為曆史上張燕就接受過漢朝廷的招安,當上了平難中郎將,現在隻不過是因為情況有了變化,張燕並不是黑山賊中最大的一股,還有一個潘汲勢力比他更大,所以朝廷要招安黑山賊,必須要將他們兩人都搞定。

  周曄也知道朝廷為什麽要招安黑山賊,因為在北方,現在黑山賊就是最大的一股黃巾軍,除了他們之外,其它地方也是盜賊蜂起,朝廷實在是沒那麽多兵力去剿滅。

  而且黑山賊也不算燃眉之急,京畿地區的叛亂才是最要緊的,因此,朝廷才想將防備黑山賊的官軍調到其它地方去剿匪,這才會招安黑山賊。

  而黑山賊招不招安其實無所謂,特別是潘汲,有南海的支持,他們的日子還是過得下去的。

  正因為這樣,所以朝廷才會更加著急,既然他們著急,那他們開出的條件就還有更大的餘地,有好處不沾,那是王八蛋。

  仔細想了想之後,周曄讓賀詮過來,寫了一封密碼信,讓他盡快送到潘汲那裏去。

  十多天之後,潘汲收到了這封密碼信,他一個人在屋子裏用密碼本將信翻譯了出來,信上麵,周曄同意他們招安,但是需要朝廷開出更加優厚的條件,那就是讓他們占據常山郡,他們自己收稅,每年給朝廷繳稅也隻是象征性的。

  其實,這個條件朝廷並不是不能接受的,如今朝廷為了防備黑山賊,必須要在太行山周邊的常山、中山、趙國等郡國駐紮十萬以上的官軍,不知道要花多少錢糧,還是經常被黑山賊搶掠,而且常山郡一大半的老百姓都逃進了太行山,投奔了黑山賊,本來就收不上多少稅,算起賬來就是個虧本生意。

  既然如此,還不如將常山郡給黑山賊算了,以後至少不用維持那十多萬官軍了,就可以少一筆大開銷,為此,那根本就沒多少的稅又算得了什麽?

  潘汲得到了周曄的指示,立刻便給張燕傳了消息,說是要跟朝廷使節談判。

  這些天,朝廷派來的宦官左豐已經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來,來之前,朝廷讓他一定要談成,條件放寬一些都無妨,誰知道那個潘汲卻一下子將他晾了這麽久,雖然張燕一直好吃好喝的侍候著他,可是他也實在是吃不下。

  現在潘汲終於說可以談判了,左豐立刻便站起來,要去跟潘汲談判了。

  潘汲將自己的條件提出來之後,左豐便鬆了一口氣,隻要潘汲願意當這個平難中郎將便好,常山郡給他也無妨,他來之前,朝廷便給了他底線,其實如果潘汲再要一些東西都不是不能給。

  不過,左豐也知道,談判的時候得抻著,要不然潘汲得順杆爬了,因此,他麵露難色道:“茲事體大,我做不了主,我得回郡中問問。”

  張燕見了左豐的臉色,他覺得是不是潘汲的條件太過分了,他向潘汲打著眼色,可是潘汲老神在在的,張燕也隻能把到嘴邊的話給咽回去了。

  潘汲啪的拍出一張禮單道:“此事若成,這禮單上的東西就是左常侍的。”

  左豐拿過那張禮單一看,上麵的禮物有明珠、寶石等等,甚至還有一套南海出的白瓷酒瓶,配上了一套玻璃酒具。

  左豐的眼睛都瞪大了,這上麵的東西在市場上的價值何止千金?左豐的貪婪是出了名的,有了錢他連爹娘都可以賣掉,一個常山郡又算什麽,何況又是朝廷已經默許的。

  左豐臉上帶上了笑容道:“請潘將軍和張將軍放心,此事我必定全力促成。”

  看了左豐的態度,潘汲心裏有了數,還是周郡守看形勢看得準啊,朝廷果然是急著跟他們談判。

  左豐去了常山郡打了個轉,馬上就火急火燎的趕了回來,他還帶回了朝廷的詔書,任命潘汲為平難中郎將,任命張燕為定難中郎將,管轄常山郡以及太行山區的一切事務,每年派遣計吏到朝廷匯報一次就行了。

  左豐還讓潘汲和張燕趕快帶領軍隊去接手常山郡的防務,這讓張燕還有一點擔心其中會不會有詐,不過潘汲從南海的來信中知道,現在全國的反叛是此起彼伏,朝廷確實是著急將這一帶的十來萬軍隊調走去平叛,所以其中有詐的可能性並不大。

  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們還是商量了一個穩妥的接收方案。

  兩人商量了一下,約定以靈壽縣為界,靈壽縣以北的幾個縣歸張燕,靈壽縣以南的幾個縣歸潘汲,各自治理,雙方算是同盟關係,守望相助。

  在接收各縣城的時候,先派少量部隊看看其中是否有詐,若是沒有問題,再將大部隊派過去,到那個時候,朝廷再想反悔也沒用了,正麵作戰,現在黃巾軍並不怕官軍。

  趙雲主動請纓,帶領一千人馬去接收真定縣城,結果他進了真定之後,真定幾乎是一座空城,一個官軍都沒有,他問了一下當地百姓,說是前幾天官軍就都匆匆忙忙的往南走了。

  隨後,潘汲和張燕各自進駐了幾座縣城,正式開始了對常山郡的治理。

  常山郡的豪強地主大部分都被黃巾軍給抄了家,那些沒抄家的也都逃到南方去了,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平民百姓。

  潘汲和張燕進駐了常山郡之後,也開始逐步將他們的老弱部眾全都轉移到自己治下的幾個縣,這些部眾可以充實常山郡的人口,而在常山郡的平原上種地,收成當然要比山裏的貧瘠土地要好得多。

  而其他那些還沒歸附潘、張二人的小股黃巾勢力,現在也都在跟二人接觸,準備歸附於二人,在山裏的日子當然沒有在平原上好。

  雖然潘汲治政的水平很一般,可是他就知道一件事情,隻要他學著南海向老百姓授田,不收太多的苛捐雜稅,就算是無為而治,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比原來過得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