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縣學開學
  李亭不是個有背景,會鑽營的人,要不然他四十多歲的年紀,也不會被派到揭陽這樣一個邊郡的下縣來當縣長了,他算是個比較老實的人。

  他治理揭陽縣還算不錯,但是如何發展經濟,他和周曄比,那就是一個小學生,聽了周曄的話,他是茅塞頓開,有了不少治理揭陽的想法,十分興奮,隻知道點頭稱是。

  周曄看了他的樣子,也打算派國淵等人到其它幾縣去傳授一下這些經驗,這能夠讓整個南海郡的農業經濟更有活力。

  周曄專門看了一下從北方遷移過來兩千多流民,這些流民同樣也被安排在了揭陽縣城周圍,不過並沒有聚居在一起,而是和揭陽縣原來的老百姓混居,這是為了避免在北方移民和本地百姓之間造成隔閡,讓他們更好的溝通交流。

  這些流民也都授了田,準備春耕了,他們的臉上都是希望,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

  在北方的時候,他們連飯都沒得吃,連樹皮草根都吃過,可是到了南海郡,卻馬上能夠吃到白米飯,還授田給他們種,這讓他們以為自己到了天堂。

  看著這些流民臉上的笑容,周曄也是發自內心的高興,這些人都是他救下來的。

  察看了揭陽縣之後,周曄和揭陽縣學的校長見了一麵。

  揭陽縣學的校長便是之前官學丙班的老師於信,他是參加過周曄第一批教師短訓班的學員,在官學一年,他教書非常認真,學習也非常認真,丙班的整體成績在官學裏也是最好的,因此,他才被提拔成了揭陽縣學的校長。

  擔任了校長,收入比原來要高上一倍,還能夠獨當一麵,於信當然高興了,雖然從番禺到了偏遠的揭陽,可是對他來說算不了什麽,反正都是在學校裏麵教書嘛。

  於信雖然三十多歲了,可是他對周曄卻是異常尊敬,將周曄當成了他的老師,事實上,周曄也確實是他的老師,他參加過第一批教師短訓班,聽了周曄一個多月的課,後來又向周曄學了不少數學、物理、自然、地理方麵的知識。

  在周曄麵前,於信都不敢坐下,他一來就站在那裏,躬身恭敬的叫了一聲“周先生”。

  周曄微笑著讓他坐下,一連幾次,於信才敢坐下來,卻也不敢坐實了。

  周曄道:“子誠,不必如此拘謹。”

  於信道:“先生麵前,不敢放肆。”

  看於信這樣子,周曄也隻能無奈的笑了笑,他知道於信的性格,他確實是一個很嚴謹的人。

  “子誠,如今揭陽縣學有多少學生報名了?”

  “已有兩百三十七人報名。”

  “兩百三十七人?”周曄沉吟道:“這人數不多啊。”

  如今揭陽縣有兩萬七千多人,六歲到十五歲的適齡人口至少有數千人,隻有兩百三十七人來上學,確實是太少了。

  “是信無能。”於信低頭道。

  “與你無幹。”周曄擺手道。

  這事確實跟於信沒關係,哪怕是南海官學,現在不也隻有一千左右的學生嗎?何況揭陽縣學呢?能有兩百三十七人來上學,已經算是不錯了。

  這是老百姓的觀念問題,哪怕是兩頓免費飯菜,他們也不願意讓孩子上學,要知道一個十來歲的小子,也算是半個勞動力呢,女孩子就更加不會送到學校了,女孩子以後是要嫁人的,讀那麽多書幹什麽?

  周曄現在隻能寄希望於等自己當上了南海郡守,真正在南海推行義務教育,規定適齡兒童必須要上學,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入學率。

  到那個時候,南海的老百姓家裏的條件應該都比現在要強得多,也不會過於看重那半個勞動力了,再等他們看到讀了書的孩子有出息了,那個時候他們的觀念應該也會有改變吧。

  周曄又問於信揭陽縣學有多少老師,於信說縣學裏現在連他自己總共有八位老師,有四位是教了一個學期以上的,還有四位是最近隨著麋家的船到南海來的,還需要進一步的培訓,好在縣學目前隻有四個班,這八位老師也可以忙得過來了。

  前次麋家船隊又送來了三十多個讀書人,其中有一大半都是鄭玄的弟子,這對南海來說是雪中送炭,要不然,這一次縣學根本就開不了學,老師根本就不夠。

  周曄又問了問於信家裏的情況,問他有沒有什麽困難,於信說他家裏人也都跟著他一起來了揭陽,現在他一個月的薪水有四五千錢,足夠一家人生活了,所以沒有什麽困難。

  於信對周曄也是充滿了感激,他原來是番禺城裏一家小商鋪的賬房,收入一般,跟現在根本不能比,社會地位也比現在低了不少,如果不是周曄,他又如何有今天啊?

  他雖然識字,也懂算學,可是沒讀過多少四書五經,如果不是周曄,他根本就不可能當上教書先生啊。

  對於這些教師,周曄當然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他要讓更多的人投身教育事業,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在揭陽縣學的開學典禮上,周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看著主席台下那兩百多名天真無邪的孩子,他心裏就充滿了期待,這些孩子,就是南海郡的未來,也是華夏民族的未來啊!

  這一天,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五縣的縣學同時開學,陰修、周曄、於紀、蘇懷、唐崇等郡中大員分別參加了這五縣縣學的開學典禮。

  五縣的縣學總共收錄學生一千六百餘人,而南海官學第二屆又收錄了七百餘名學生,這讓南海郡上學的適齡兒童達到了三千多人。

  這個數字對於後世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麽,後世隨便一個縣都至少有上萬學生,可是對於此時的南海郡來說,這個數字就是了不得的了。

  周曄相信,哪怕就是此時文風最為鼎盛的潁川郡,他們一年培養出的實務型人才也不可能超過南海郡,這就是南海郡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