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那幾乎一模一樣的氣質,令他幾乎是在一瞬間就確定了她是誰。

  從看不清長相的遙遙一眼,到能夠如此近距離地細細察視這張臉龐,他等了足足五年。

  從對她滋生出情與欲望,到像那般切切實實地幹她,他渴望了一千餘日夜。

  再到今日——

  她說:想幹你,何須原由?

  ……

  戚炳靖不計較地笑了笑。

  這並非是他最想要聽到的答案,但又未嚐不是她的真心之言。這簡單的一句,亦昭示著二人之間的關係早非當初,她不必再像從前一樣,一麵需受製於他、一麵又要依附於他。她能夠如此露骨地展示對他的欲望,便是恰到好處的宣告。

  而此刻她以嘴唇貼著他的耳,輕輕摩挲了一陣,慢慢斂盡纏綿之意後,才鬆手將他放開。隨後她說:“我欲策立昭慶之子。”

  這本該是她今日此來的要事,但拖到此時才切入正題,便也說明這算不得什麽“要事”了。而她更是明白,縱使她不說,他也知曉她做的是這等打算。

  戚炳靖淡淡地應了聲,然後問:“沈毓章能答應?”

  “不答應,也得答應。”

  卓少炎說著,臉色恢複了如常清冷。

  ……

  當時她話音落後,整間屋子裏許久都沒人作聲,靜得針落可聞。

  直到遠處突來的一陣士兵叱馬聲打破了這靜,沈、英二人才從措手不及的震驚中勉強回神。

  “你瘋了。”英嘉央先開口,語氣猶不可信:“你竟然瘋到,認為我會同意廢了我的親生父皇、再立自己的兒子作皇帝?!”

  她此時已無心去追究卓少炎是如何得知她有子一事,因對方口出之狂言遠比知悉此事更令人生駭。

  “我瘋沒瘋,毓章兄很清楚。”卓少炎意態平靜地回道。

  沈毓章冷冷地望著她:“廢帝、另立——要立誰人,此前已有決策,你今日為何突然變卦?”

  卓少炎回望他:“在昨日之前,我不知朝中派遣的來使是公主殿下,我更不知公主殿下竟有子存於世間。毓章兄,你難道不以為策立殿下之子,於此時此刻而言,才是上上之計麽?”

  她說話時語氣極度淡漠,一口一個殿下之子,好像她並不知那殿下之子亦是沈毓章之子似的。

  沈毓章一時冷笑,自然明白她打了什麽算盤。

  他看一眼英嘉央僵白的臉色,又看向卓少炎,將所有的不滿與怒意推入硬邦邦的三個字:“你休想。”

  卓少炎亦笑了笑,但與沈毓章不同,她笑意平和,甚至還帶了點敬意。

  “毓章兄心懷天下,此前舍生報國尚不懼,眼下舍子又何妨。”她說著,走近英嘉央,“立殿下之子為帝,殿下垂簾,再選三位忠良懇幹之臣輔政——這三位人選,此前我與毓章兄雖已有過商量,但若策立殿下之子,後麵定還是要聽聽殿下的意思的。”

  麵對她如此的自作主張,英嘉央幾乎憤怒:“你未免太放肆了。”

  卓少炎不駁她,收起嘴角一點笑意。

  而令英嘉央想不到的更加放肆還在後麵——

  她說:“殿下今已入關,莫非還想要輕易出關回朝麽?殿下若想再與父皇相見,隻能待皇帝禪位、新帝冊立大典之時。”

  然後她又轉向沈毓章:“毓章兄,你如今手無兵權,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勸一勸公主殿下。”

  ……

  這一番“不答應,也得答應”,卓少炎沒做過多解釋,也無需過多解釋。

  戚炳靖亦無意多問。

  此時令他更為在意的,另有它事:“待立大平新帝、昭雪卓氏冤情之後,你有何打算?”

  卓少炎抬眼看著他,神情似笑非笑道:“想要嚐一嚐,做你的王妃,是個什麽滋味。”

  第19章 壹拾玖

  她似笑非笑的神情,使得她的話聽上去半真半假。

  戚炳靖臉色不變地“嗯”了一聲,看不出是信了還是沒信,然後順著她的話說下去:“做了王妃,再和我生幾個孩子。”

  “幾個?”卓少炎仍然將笑不笑的。

  “三個也就夠了。”

  戚炳靖倒還真的立刻給了她一個回答,答前不曾思考一瞬,更像是隨著她眼下的心情而隨意調侃的玩笑話。

  大抵是先前太耗體力,卓少炎此時不再多言,隻是安靜地將他的目光接住,挑了挑嘴角,然後閉上眼,枕在他的肩窩處睡了過去。

  ……

  卓少炎離開後,沈毓章沉下臉色,鎖住眉頭,靜坐了很久都不發一言。

  他的這副模樣掉入英嘉央眼中,如彎刺一般勾動著她久遠卻仍舊熟悉的記憶。她輕易地回想起上一次他如此隱怒不發的樣子。

  那是景和九年,當時大平在北境接連打了幾場大勝仗,對於接下去該以何等策略對付大晉,朝中以裴穆清為首的主戰派與以成王為首的主和派吵個不休,朝堂連續數日不得安寧。沈毓章的父親恰恰在廷議爭論最激烈的時候上表諫奏,力諍當議和、劃地、休戰,而由他父親代表沈氏所呈的這一封劄子,對皇帝自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皇帝最終下詔,令本欲乘勝向北進軍的大平北境禁軍暫止攻勢。詔令下達的當日,沈毓章自講武堂出來後沒有回沈府,而是來宮中請見她一麵。她便陪著他,任他一言不發、臉色黑沉、眉頭緊鎖地坐了整整半日,才聽他說了一句:我欲從軍。

  須知沈氏文臣出身,三百多年來鮮少有人身踐行伍之列。縱是他自少時起便習兵略於講武堂,亦不過是循沈氏一貫培育子弟的舊例罷了,家中又有誰會真的想讓他上戰場。他口中的這四個字,是對父親政議的最直接的反抗,更是他決計疏遠親族的最早開端。

  當時沒人想得到,沈毓章會在兩年後一舉登第武狀元、拜將出邊;更沒人想得到,大晉在用這兩年時間休養生息、厲兵秣馬後,會以洶洶之勢卷土重來,再犯大平北境。

  而他那時的神情,與眼下她所目睹的,幾乎一模一樣。

  不過那時的她,尚可作為他隱忍重怒之下的一道慰藉,而今日的她,對他而言又能是什麽?

  在靜坐許久之後,沈毓章開口說話了。

  他說得不快,因此更顯得語氣極冷:“你何必要來這一遭?”

  這話是衝著英嘉央問的,但他看也不看她一眼。

  在短暫地停頓之後,他的語氣逐句加重:

  “金峽關是個什麽態勢,你在京中難道一丁點不知道?兵部無能人可用了,求你來你就來?

  “你既無意與我再敘舊事,那麽來了又有何用?又與其他任何一個人來有何分別?你以為拿著朝廷的那點誠意,你就能勸伏得了卓少炎?勸伏得了我?

  “皇室如今是什麽樣,何須我再多言?皇帝無心問政已是多年,成王自封王後久不就封地,其野心昭然若揭。倘若你不來這一遭,雲麟軍便會推立英氏宗親中最無勢力的端侯之子,再委忠懇之臣輔政,肅清朝中宵小,以製衡成王一係。端侯封地偏遠且小,又是宗室旁係,新帝五年內翻不出什麽大浪,足夠讓朝廷有時間收拾北境亂局。

  “如今你將自己送到這關內,卓少炎扣住你不放,逼皇帝做什麽,能比立你之子更快讓他答應?不過才五歲大的孩子,何必要被卷入這等亂事中來?”

  說出最後一句話時,他幾乎壓不住火氣。

  他明白卓少炎所提議的確實是眼下的“上上之計”,他無法反駁,也不能反駁;他心中絕不希望事態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繼續,但他卻又必須同意這樣去做。

  這怒意歸根結底,是他深覺自己虧欠了她。他不止虧欠了她,還更虧欠了二人的孩子。但他卻將對自己的火氣衝她發了出來。

  這樣的遷怒,鮮少在他身上發生。然而他竟然控製不住。

  英嘉央一直靜靜地看著他,待他把話都說幹淨了,才向他走近數步。

  身前近距離的人影帶來了些微的壓迫感,沈毓章皺著眉抬眼,眼底墨黑中透著紅斑。

  英嘉央看著他說:“你問我何必要來這一遭,那麽我來告訴你。

  “我想親眼看一看,令你奮不顧身的、當初為了它寧可將我二人十餘年的情分一夕割斷的北境,究竟是個什麽模樣。這個理由夠不夠?

  “六年前因我之故你未能血戰沙場。五年前我沒能救得了你的恩師裴將軍。而今你不惜賭上沈氏一族而投身叛軍,我將自己送到這關內,就是為了將自己與你綁在一起,令朝中無人能論你之死罪、能議發兵北上攻金峽關。我用我自己來賠你我之當初。這個理由夠不夠?

  “兵部從來沒有因無能人可用而來求過我。從始至終都是我主動要求,替朝廷來走這一遭的。”

  沈毓章聽得胸口一窒。

  他盯著她,張了張口,卻說不出一字。心底深處一霎而起的強烈衝動,令他抬起胳膊,一把攥住了她的手。

  他將她的手緊緊地攥在掌心中,就好像攥著他二人所有的當初。

  她一動不動地任他攥了半晌,才緩緩地將手從他掌中抽出。

  “毓章。”英嘉央輕輕歎道,終還是叫了他的名,“此番賠過之後,你我便再無當初了。”

  沈毓章的手在她身前滯了滯,重新落回膝頭。

  他沒說好,也沒有點頭。他用新一輪的沉默來麵對她的這句話。

  英嘉央側身,在他身旁坐下。

  她給出足夠的時間讓二人重新恢複冷靜。直到屋外的日頭移近天空正中,屋內的熱意將人蒸出一層薄汗後,她才出聲:“你來輔政。”

  “你來輔政,”她又重複了一遍,然後說:“我便同意。”

  同意的是什麽,她不需要多解釋。

  沈毓章將她的話聽得很清楚,臉色不變地繼續沉默著。

  他沒有表露出一絲的驚訝或猶疑,證明這個主張亦經他自己熟慮過。

  英嘉央看他一眼,繼續說:“餘下的二位,你與卓少炎可自決策。但是你,必須列位三輔臣之一。否則我絕不答應。”

  她說:“皇室如今是什麽樣,的確無須你多言。我自幼及長,身邊所有人都告訴過我,父皇在當年母妃過世之後就像是完全變了個人。我不知從前他是什麽樣,但我又豈能不知他這些年來是個什麽樣。國政、天下、民生,哪一件都不在他心裏。皇叔虎視在側,積蓄多年而有今日之勢。而今之朝堂,半壁皆是他的僚屬,照此以往,用不了三五年,這大位便該易主了。一旦讓皇叔得了這大位,以他過往對大晉的主張,大平國祚崩塌足可望矣。”

  她笑一笑,笑裏頭帶了點自嘲謔意:“如今雲麟軍起兵謀大事,你放任部署嘩變不管,我因被扣金峽關便同意你們所為,別說什麽被逼無奈,這若是忠,什麽是不忠?這若是孝,什麽又是不孝?”她收起笑意,一字一句:“但倘是這不忠不孝,能夠換得我大平國祚延綿,你我亦算對得起祖宗了。”

  沈毓章目光頗複雜地看著她。

  然後他沉沉應道:“好。”

  這一個好字,便是他對她提出讓他輔政這一要求的回應。

  英嘉央起伏了兩日的心緒亦在此刻被這一個好字輕輕撫平。她垂下眼,又想到一事:“你信卓少炎,信到了如此地步。”

  這話裏有深意,引得沈毓章不得不問:“何意?”

  她答說:“你連續六年不曾回京,自然不知道。自五年前卓少疆經成王舉薦、提兵離京出豫州之後,他與卓少炎兩人便再未一同出現於眾人眼前過。就連景和十五年,卓少疆因軍功封逐北侯的那一次,卓府對外亦稱卓少炎抱病,沒有隨眾人一同出城親迎兄長回朝。這其中多少古怪,朝臣們亦非傻子,五年來不是沒人懷疑過,但因礙於成王之勢,從沒人敢將疑慮宣之於口罷了。”

  沈毓章倏然抬頭。

  她的話令他豁然一醒。

  那些之前他能想得通的以及想不通的,統統在這一刻,全部重新想得通了。

  ……

  卓少炎以亡兄之名重聚雲麟軍舊部,舉兵至今,凡她之命,江豫燃等人無不奉從。卓少疆在世時,麾下第一勇將江豫燃的名聲是連沈毓章也有所耳聞的。那根本不可能是一個隻衝著卓少炎是卓少疆胞妹這一點,便能夠讓渡兵權給她、對她所有的籌略兵策俯首聽從的性子。

  而自卓少炎入關以來,沈毓章親眼目睹其在軍中統管軍務,駐營、布防、城事、造械、屯糧、繪圖……諸事樣樣精通,絕不可能是一個連續五年深居王府、而今一朝從軍掛帥的人能辦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