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以試進階(中)
  0258、以試進階(中)

  《春秋》又稱《麟經》或《麟史》,是魯國的史書。

  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曆史。

  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

  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曆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

  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這道題有兩個答案,分為“經”、“傳”,經的答案比較簡略,傳的答案卻在百五十字左右。

  然而,蘇護特意為了考一考眾人,故而所言之問來自“傳”經。

  隨著道出關於“左傳”的問題,其餘四人剛好答完上一題,正在此時的問題愁眉不展。

  他們知道“左傳”中的莊公十八年春,可據他們所知,與蘇護所言完全是兩樣,一時間竟懵逼了。

  至於另一位三十歲上下,生的白白淨淨的中年人,已然下筆如有神助。

  不知不覺間,蘇護的目光落在那人的身上,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雖然對方的年紀在三十歲左右,甚至已有家室,可在蘇護看來,隻要腹有才華,皆可娶、或納女兒蘇妲己。

  不消片刻,其餘四人仍在一籌莫展,三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已然將答案寫出。

  蘇護沒有等候其餘人,繼續道出第三題……

  競選的十人為了與圍觀的百姓們區分開,特意用一米高的圍欄隔開,外麵的人隻能看見裏麵站著的競選選手,看不到坐著的人。

  就在劉辯深感頭痛,暗暗叫苦之際,衣角突然被人拉扯了一下,致使劉辯瞬間回過神。

  劉辯還以為輪到他開始答題,下意識的向周圍望了望,發覺五人仍舊在書寫。

  就在這時,衣角再度被人拉扯了一下。

  頃刻間,劉辯意識到這一點,本能的扭頭看向身後,發覺場外的百姓們仍舊在圍觀,他的身後並沒有多餘人。

  “怎麽回事兒?”劉辯心底表示納悶。

  就在這時,衣角再一次被人拉扯。

  頃刻間,劉辯猛然扭頭看向被拉扯的衣角,突然看見一位身高一米的侏儒,正一臉不耐煩的看向別處。

  “你是……”

  不等劉辯說完,身高矮小之人高舉左手,同時一張寫有字跡的紙張被揚起,剛好落入劉辯的眼中。

  “快看快看,你還有半盞茶的時間。”矮小之人催促道。

  對於矮小之人的舉動顯然極為突兀,了劉辯卻明白對方的用意。

  當即,劉辯輕笑著道謝,並接過寫有字跡的紙張,開始查看內容。

  由於劉辯著急看答案作弊,倘然顧不上“答案”在何處來。

  旋即,身高矮小之人雙手抱在懷裏,露出一臉的不屑。

  不消片刻,當蘇護讀完第五道題,劉辯已然將答案牢記在心。

  “多謝了兄弟。”看完答案之後的劉辯,看向矮小之人拱手作揖。

  然而,矮小之人懶得理會,反而足尖點地一躍而起,將劉辯手中的紙張奪回。

  頃刻間,劉辯明白過來,滿是尷尬地說:“不好意思啊兄弟,不好意思!”

  “我不是你兄弟,我和你也沒有關係。”矮小之人話音未落,便轉身離去。

  劉辯對矮小之人很是疑惑,當扭頭看去時,卻發現已然不見了蹤影。

  “真是個怪人!”劉辯心底喃喃。

  那邊廂,隨著三十歲年紀上下之人書寫完畢,出於公正的蘇護,由於有時間限製,並沒有急著喊停。

  不消片刻,隨著香火燃盡,仍舊有三個人愁眉不展,可其中的五個下人在蘇護的指令下收回答案,另一人則下發新的紙張,等候下一批競選者回答問題。

  不多時,蘇護看了看收上來的五份答案,特意看了一眼三十歲上下中年人的答案,目光則下意識的落在落款的名字上,赫然寫著“袁紹”。

  袁紹?

  那人的言行舉止,分明有別於蘇護所認為的袁紹形象。

  然而,就在頃刻間,蘇護忽然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代考。

  那人一定是袁紹麾下的文士,代替袁紹進行考試,一定是!

  一念及此,蘇護本能的緊.咬牙根,憤恨袁紹的無恥行為。

  不過,這都是沒辦法的事,隻怪最初沒有言明詳細規則,遺漏了Bug!

  隨之,蘇護將五張問答交給下人,並且接過另一張寫滿字跡的紙張。

  幾在同時,隨著蘇府下人伸手示意,劉辯等五人走上幾案前,等候蘇護接下來的問題。

  事實上,隨著身高矮小之人消失不見,劉辯這才開始對紙張上的答案感到懷疑,並對蘇護接下來的問題感到忐忑。

  就在這時,蘇護麵向劉辯等五人拱手作揖,“剛剛五位俊才的答案,雖然良莠不齊,但是也有較為優秀的解答,蘇某深感欣慰。”

  話畢,蘇護看向寫滿字跡的紙張,沉聲道:“此次問答時間,仍以一盞茶為限,下麵開始作答。

  《詩經·小雅·穀風》,‘習習穀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前兩句,請諸位書寫。”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

  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隻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麵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