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暗流湧動
  當天退朝之後,阮畯召集了禮部尚書李冕,工部尚書薛祥,兵部尚書趙本去前來議事。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朝廷重臣。

  吏部掌管官員的任免和考核,這也是為什麽吏部的人在朝堂上掌握有很大話語權的原因。

  隻不過這次吏部沒法和戶部強強聯手了,範敏的立場注定不會與他們站在一起。

  “諸位大人怎麽看今天這事?”阮畯叫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聯合所有人,整理出一個對策來。

  “阮大人,在下認為皇上的意思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推行改革這件事無可避免。”李冕抿了口茶,這才慢悠悠的說道。

  阮畯又把頭轉向薛祥,問道:“薛大人怎麽看?”

  “取消丁稅確實是一項有利人民的好事,在下認為不應該為了反抗而反抗,況且我們在這件事上的利益也沒受什麽損失。”

  誰也不是傻子,風險大卻沒有什麽好處的事沒人願意去做。

  聽到他們這麽說,阮畯有些不悅地說道:“老夫再過兩年就該致仕了,按你們所言,豈不是就應該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了。”

  “而且這種事,有一就有二。今天皇上能為了彌補虧空,一句話把酒類重新收歸專賣,明天就能為了增加國庫收入而取消士子們的賦稅減免。這個問題你們想過沒有?”

  “阮大人慎言啊。”薛祥趕緊把阮畯的話打斷下來:“這可是大不敬。”

  一直沒有發言的趙本去霍地站了起來:“阮大人你身為堂堂吏部尚書,不為黎民百姓計,隻琢磨著自己的那點利益,難道你不為此感到羞愧嗎?”

  這番話是一點麵子都沒有給阮畯留,好在阮畯在官場早就把臉皮練的比城牆還厚了,笑嗬嗬地說道:“難道天下千千萬萬的士子不算在黎民百姓的行列之中嗎?老夫為他們考慮又何錯之有?”

  “真是強詞奪理,某羞與閣下為伍,告辭了。”趙本去起身欲走:“你二人呢?難道還要留在這裏?”

  禮部尚書李冕也變得“神情激昂“:“趙大人言之有理,阮大人這麽說確實有所不妥。”

  “道不同不相為謀,好走不送。”

  趙本去聽到阮畯這麽說,便冷哼一聲,轉過來對著李冕說道:“李大人,在下先行一步了。”

  “趙大人不想再勸勸了嗎?”

  趙本去搖了搖頭,一甩袖子便朝外走去。

  阮畯都沒有起身,就這麽目送趙本去走了出去。隨後便立馬喚來下人吩咐道:“跟上去,盯住他,看他往哪裏走。”

  “沒想到趙大人竟如此熱血,令人好生傾佩。”薛祥還是保持著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渾沒有將剛才的變故放在心上。

  “怎麽,薛大人也想學一學?”

  “學一學可就免了,在下早就過了血氣方剛的年紀。”

  “話可說在前麵,你二人對此有什麽意見的話大可現在離去,老夫絕不追究。”

  “阮大人說的哪裏話,陛下受妖人蠱惑,妄動改革,我們是要做為國為民的大好事啊。”

  李冕的態度不知道為什麽轉了個彎,剛才還反對從中作梗呢,現在突然就又變了。

  薛祥見此挑了挑眉毛:“你二人剛才是在做戲?”

  李冕笑著沒有答話。

  見此情景,薛祥便把事情大概猜出了一二。

  李冕看來從一開始就是站在阮畯那一邊的,目的就是為了試探自己和趙本去二人對此事的真實看法。就這麽一試探,沒想到還真把趙本去給炸出來了。

  薛翔自己的立場一開始是有些飄忽不定的,對於他來說支不支持改革取決於能不能從中獲得政治資本。現在看來,如果支持改革的話就能收獲到阮畯的支持,這將對他有很大幫助。

  因此他立馬調整了自己的立場:“李大人言之有理,改革不可妄動。”

  阮畯滿意地點了點頭:“如此甚好,如今太子領命在揚州府進行試點,我們一定要想辦法破壞此事。”

  “戶部看似都站在了支持的那一方,但他範敏手下卻未必是鐵板一塊,在下湊巧就與郭桓打過交道。”薛祥說道。

  “哦?怎麽說?”

  “此人重利且貪財,十分容易被利用。”

  “那就好辦了,到時候隻要在他身上做做文章,自然就能破壞此事,還不會授人以柄。”

  “嗬嗬,正是如此。”

  “那老夫就安排禦史去搜集證據了,對了薛大人沒在他那裏留下什麽把柄把?別到時連你也栽了進去。”

  “這個請放心,在下與郭桓並無利益往來。”

  “那就好。”

  “阮大人不可操之過急,兵法有雲“半渡而擊之“,若是揭發的太早,太子隻需要重新啟用別人輔佐就可以了。隻有當他們騎虎難下的時候,才是我們出動的良機。”

  “這還用你說,老夫自然省得。”

  三個人交談了一會,眼看就要到了午飯的時候,李冕率先提出告辭,阮畯也沒把留他們下來吃午飯的打算,便各自散去了。

  不一會剛才被吩咐盯梢的人回來了,向阮畯匯報道:“趙大人出門後徑直往韓國公的府上去了,小人一直看著他進了府門,這才回來。”

  阮畯表情嚴峻,緩緩地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其他人阮畯都不怕,唯有對韓國公李善長這個曾經淮西派的老大敬畏三分。

  哪怕李善長如今年老,而且已經在朱元璋那裏失寵了,但他對朝堂上的影響依舊存在。

  朱元璋挑著這個時間點提改革這件事,多少也是考慮到了這段時間李善長抱病在家,沒有來上朝這個情況。

  “沒想到趙本去居然是李善長的人,這情況更複雜了啊。”阮畯歎了口氣。

  另一邊,回到自己府上的李冕連飯都沒來得及吃,立馬寫了一封親筆信。

  “把這個交到範尚書的府上,讓他閱後即焚。”

  “遵命。”

  ——————————

  北平,燕王府

  把時間倒回四天前,奏折還在送往南京路上的時候,朱棣終於在王府中聽到了兩個好消息。

  第一個好消息就是,最新一期的北平時報已經賣瘋了。之前銷量經曆過幾次上漲之後,已經逐漸穩定在五百份這個數字上。但《三國演義》這個殺手鐧一出,直接讓銷量翻了一番。

  街頭巷尾現在都在討論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時候再想低價收二手報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人們都想把它留下來反複閱讀。有人還打算把報紙上的內容剪下來,準備以後粘成一本冊子。

  甚至有聰明的茶攤老板借此開展了促銷活動,在他那裏點茶就可以免費看報紙,生意那是相當的火爆。

  羅貫中雖然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有自信,卻也沒想到會如此受歡迎,對朱棣的感激之情就又深了一分。

  另一個好消息是,之前朱棣拋出去的那塊玉終於有了消息。

  當袁誌灰頭土臉地背著一大袋水泥粉來到王府上的時候,差點被門房直接給轟回去。

  “睜開你的眼睛好好看看,這裏是燕王府,你要賣糧的話,街對麵就有一家許氏糧鋪。”門房還以為袁誌背的是一袋糧食呢。

  袁誌好說歹說,又把最新一期的報紙拿了出來,給門房指明了報紙上寫的內容。

  “你說是王爺在報紙上吩咐你來獻寶?你叫什麽名字?”

  “在下袁誌。”

  門房將信將疑,他不覺得這樣一個人能交上去什麽好東西。不過出於職責,他還是得派人進去跟王爺通報一聲。

  出乎他意料的是,王爺的命令居然很快傳了過來,不僅讓袁誌進去,還讓他記住報紙上的內容,以後凡是說是看到報紙然後前來的,一律放行。

  “這可真是奇了怪了。”門房喃喃自語道,他不識字,想著今天晚上找個人請教一下這上麵到底寫的是啥。

  袁誌走進院子裏,一眼就看到了正在空地上鍛煉身體的朱棣。

  “王爺,小人幸不辱命!”

  朱棣抬了抬眼皮,接過仆人遞過來的毛巾擦了把汗,略帶困惑地說道:“我記得你是叫袁誌?本王何時對你有過命令?”

  在旁邊侯著的福伯趕緊對著袁誌咳嗽了一聲。

  袁誌這才想起來之前朱棣的反複叮囑,自知所言有失,回複道:“小人是看到報紙上王爺正懸賞寶物,適逢小人新研製出來名為水泥的神奇事物,特以此來為王爺獻禮。”

  朱棣這才點了點頭,不鹹不淡地說:“那就展示展示你的這個水泥神奇在什麽地方吧。”

  “王爺有所不知,水泥乃建築材料,在王府裏施展恐髒了王爺您的地。”

  朱棣仔細一想,也對,自己本來就知道水泥是個啥玩意,戲不是演給自己的。而且這唱戲沒觀眾叫好可不行。

  “建築材料?能用來做什麽?”朱棣明知故問。

  “用途甚廣,可以糊牆、可以鋪路、可以造橋,成本低廉卻極為好用。”

  “果真如此?你可知欺騙本王的下場嗎。”

  “千真萬確,小人句句屬實,不敢有一句虛言。”

  “就隻有這麽一袋水泥嗎?”

  “小人家中還有不少存貨,隻不過沒有搬過來。”

  “那好,你回去把這些水泥都帶上。福伯何在?”

  “老仆在。”

  “給本王備馬,另外你再安排人跟著袁誌去他家裏取剩餘的水泥,然後直接去城外修運河的工地上。”

  “遵命。”

  吩咐完之後,朱棣重新看向袁誌:“希望水泥確實如你所說的那般神奇,不然要是等會讓本王在布政使李大人的麵前丟了麵子的話,一定沒有你的好果子吃。”

  “還請王爺放心。”

  朱棣隨後親自策馬來到了李彧的府上,詢問得知李彧此時正好在運河的工地上呢,於是沒有等袁誌他們,而是選擇了獨自先行一步。

  此時關於運河的修繕工作已經進行到了永定河引水渠的拓寬和加深的階段,為了方便工作,從引水渠的起點那裏就把水給截斷了,因此現在河道裏是幹涸的。

  工人們一部分正在挖掘河道中的淤泥,另一部分正在把原來的河堤拆掉。

  還隔著大老遠的時候朱棣就看到李彧在蔭涼底下坐著呢,那舒服的樣子就差有個給他在後麵扇扇子的人了,與烈日底下的勞役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李大人今日這是在視察工作呢?”

  “這是下官的本職工作,不過王爺可真是稀客啊,是什麽風把王爺吹過來了?”

  “李大人可別忘了,這修運河的銀子本王可也出了不少呢。”

  “下官自然忘不了王爺的鼎力相助。”

  “今日本王前來是因為有人給本王獻寶,此寶名為水泥,本王想著你這邊正大興土木呢,多半用得上。”

  “水泥?此物為何用?”

  “等會一看便知。”

  李彧其實完全不好奇水泥是個什麽東西,本來之前朱棣不聽他勸,非要上書這件事他的氣都還沒消呢,今天不知道是又來搞什麽幺蛾子。要不是因為朱棣是王爺,李彧真不想甩給他什麽好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