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兒須有名酒須醉
  端木序看著眼前的劉同,眼神中恭敬如常,極好地掩飾背後隱隱的興奮。

  一番閑話家常之後,果然如之前所料,劉同有意地慫恿道,“兒須有名酒須醉。大丈夫在世,當有所為,光耀門楣,也算不枉此生。”

  端木序並未接話,知道必有下文。

  “而我們大憲國,最能成就偉業的地方,”劉同往宮城方向一指,“便是那皇上所在之處。此次宮城內正在遴選內侍,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中書令府或可推薦一二,而一番觀察之後,方總管和我覺得你是適合人選。”

  端木序迎著劉同投來鼓勵的目光,恰當好處地做出躍躍欲試的神情。

  “入得宮城,如果再風雲際會,進入鎮撫司,飛羽服,龍雀刀,鮮衣怒馬,何等威風。”

  在劉同正要搜刮枯腸再琢磨幾個好詞時,端木序適時地拋出個問題,“多謝總管大人和執事大人抬愛,隻是進入內侍,聽說好像要淨身。”淨身兩字說得慢,也說得輕。

  不能輕易的答應,那樣反而會招致懷疑,在推演時,皇甫叔曾經叮囑過。不過當時端木序確實也有這樣的擔憂。大仇未報,就先挨一刀嗎?“此次內侍為假,實為人牲,自然不用挨刀。”得到答複,他才算是安心下來。

  劉同稍微一愣,這確是個問題,不過也不棘手。多少窮苦人家的子女為了一口飽飯,自己淨身後想入宮都不可得。

  “到時候我替你給宮裏管事的大人送些銀兩,必定能蒙混過關。再者說,為將來飛黃騰達計,受點小小的委屈又有什麽關係。”

  雖然明顯蹩腳沒有說服力,但端木序隻得就坡下驢地答應。小小年紀,哪能有那麽多的明辨是非,盡量做出一副暢想錦衣玉食的模樣。“倘若能蒙恩招為內侍,必定不忘大人的大恩。”

  聽得此話,劉同不禁喜上眉梢,此事總算妥了。

  ……

  次日一早,劉同便帶著端木序到了方博住處,方博自然也是一番核實,還查看了當時錄記在冊的文檔,年齡和生辰,可不能大意。許是夏日的緣故,端

  木序穿著無袖的汗衫,其手臂上的傷疤有些明顯,方博略略眉頭一皺。劉同一見如此神情,便將當日在覺台寺的事情簡要說了一遍。那方博既然了解到來龍去脈,到時候也好對上麵解釋。

  猶如被尋獲的至寶,從劉同處,到方博處,再到府中總管大人處,如今便被告知要送到宮中。

  端木序卻明白,身下這頂軟轎,不是去往宮城,而是去往皇城南麵的圜方壇,大憲國祭祀皇天後土之所在。他再看看旁邊坐著府中大總管,閉目養神,看待自己如同一件交差的物件。

  軟轎停下,端木序便被帶著穿過一座牌樓,他偷瞄了一眼,果然,上麵赫然是“圜方”二字。

  順著甬道,他跟著繞過皇穹宇及配殿,在跨過丹澤橋,來到神廚院所在。此處他從未來過,但其布局早已爛熟於胸。

  神廚,祭品存放之所,人牲也算此列。

  在府中總管大人和此處的司禮監公公問候和耳語一番後,便隻剩下端木序一人,被一名小太監領著,沒有進入神廚院內的內屋,而是轉身出

  去,通過甬道,再沿著走廊,轉到不遠處的神樂屬。這不禁讓他皺起眉來。自己應該是被安排在神廚院,怎麽會到了神樂署?難道情況有異?或許身份已暴露?

  未等端木序多想,在神樂署大院左側第三間大屋門口,那小太監扔過來一疊衣衫,全為青布所裁,厲聲道,“進去後趕緊換上”。

  端木序趕緊伸手接住,便推門往裏走,裏麵都是人,身身青色。懵懂的年紀,或許有些人還暢想著成為內侍,進入鎮撫司。

  端木序麻利地換好了衣衫,便暗中數了數房間內的人數,算上自己,二十七人。如果旁邊兩間屋也是如此,那正好是八十一人。

  此後數日,除了按時送些膳食,整個神樂署便無人進來,而這些將來的“內侍”,也隻能在這院中活動。端木序也乘此機會,細加觀察,時不時還溜到另外兩間大屋,核算下人數,八十二人。果然如皇甫叔所料,為保萬全,人牲的數量準備不止各八十一人。不過最多會準備多少人數,皇甫叔也不能完全敲定,給了個大約之數,九十。

  “人算終究難敵天算,即使我籌劃再久,準備再細,難免有錯漏之處,那時一切終究靠你自己。”

  皇甫叔的話還真是有所應驗,此後的數日,端木序終究搞清楚被關在神樂署的原因。神廚院內屋一側有幾間屋頂年久失修,前陣的大雨衝刷出好些個窟窿出來。這些人雖為人牲,性命不保,但在祭祀開始前,卻是最為重要的祭品,大意不得。中途人數有所短缺,任誰都不能擔這個責任。

  後續幾日,又有五名人牲被送了進來。果真是有備無患,確保萬無一失。

  離大赦還有一月之久,這些人牲可不是平白關押在這裏,他們需要誦讀《六度真經》,隻有過關者,才堪祭祀之用。當然,這些人被告知的是,通過考核便可成為內侍。。

  “作為人牲,須得背誦《六度真經》。為何要背誦,是因為《六度真經》名為六度,實為六舍。舍過去,舍現在,舍未來,舍肉身,舍法身,舍金身。有此《六度》真經加持,人牲會成為更好的人牲。但凡不過關者,視作備選之用,除非不得已,不會啟用。但無論能否背誦,對於他們來講,進入這圜方壇,不是命喪於祭祀,也會成為亂棍下的冤魂。被盯上之時,命運就已注定。”端木序想起皇甫叔當時的話語。

  對於《六度真經》,端木序早已爛熟,每日的考核,表現都很優異。不過對他而言,唯一的難處是在,口中背誦《六度真經》時,心中卻不能有絲毫的領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甫叔在過去的三個月內,專門訓練其一心兩用之法,將背誦《六度真經》為機械的行為,無非就是嘴皮和喉嚨的配合,心中可背誦其它經文,或進入冥想。甚難,但端木序終有所成。

  後續的時日並未有新的人牲進來。每日眾人的主要功課便是誦讀《六度真經》,越到最後,絕大部分人都頗為熟稔,甚至一些還能對部分經文進行解釋,端木序自然也是此列。另外也有些天資稍微遲鈍之人,未能通篇背誦,免不了太監的拳腳伺候。

  每過去一日,端木序便在角落牆壁處劃一道痕跡,算算日子,明日便是九月初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