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銀河星係 第一百四十八章 建造宇宙級母艦
  實驗室內部。

  申天奇成功的製造出了,幾個不同型號的空間裝備。

  最小的就是空間戒指了,裏麵可以穩定保持三十公裏的空間。最大的一個空間裝備是一個有三十公分的圓盤裝置,內部擁有數十萬公裏範圍的空間,這相當可觀了。

  就是他目前最大的飛船,也可以全部放下。

  這是他目前可以達到的最大空間了,別看這個空間設備隻有三十多公分大小,但是內部的能源係統,卻是一套占地上十公裏的聚變反應爐,為了維持這個巨大的空間,每時每刻消耗的能源都是海量的。

  再大的空間設備,不是建造不出來,而是能源消耗太過於龐大,得不償失了。

  現在這種級別的空間裝備,也夠用了。

  最先想到改進的就是納米裝甲,申天奇現在可以隨時進入量子領域,就有了足夠多的空間粒子。這裏的量子是指本宇宙最小的粒子單位,而不是所謂的亞原子級別,是比亞原子更微小的領域。

  這個量子級別,又沒有突破本宇宙的極限。

  如果突破極限,就進入了次級宇宙空間了,這是完全不會互相影響到緯度,這也許就是人們猜測的平行空間了。

  隻是它的存在,不是人類猜測的那樣,而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但是又互相不會影響幹擾,完全獨立運行到兩個宇宙空間。

  這應該就是空間粒子的特殊作用吧。

  申天奇先把自己的納米裝甲,跟量子戰衣進行融合改造,現在應該叫量子裝甲了,接著把那個三十公分的空間裝備,融合在量子裝甲上,就變成空間量子戰衣了。

  這套戰衣,功能相當的齊全強悍。

  它不但可以控製身體放大縮小,還能進入量子領域,更能進入次級宇宙空間。

  因為身體被放大,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申天奇就別出心裁的,想出了人甲分離式操作,放大時,隻是裝甲進行擴大,他自己的身體卻在裝甲內部保持原來大小,運用腦機接口設備,同樣可以超控自如。

  再說了,放大不但有限度,能量消耗巨大,卻沒有太多的實際作用,一般不會使用的。

  縮小就不一樣了,不但可以進入量子領域,收集海量的空間粒子,更能進入次級宇宙。

  製造出大型的空間粒子儲存設備,申天奇就啟動剛改造完成的空間量子戰衣,進入量子領域進行空間粒子的收集。

  他想建造更多的空間裝備,就需要大量的空間粒子。

  收集了海量的空間粒子,他就進入了次級宇宙,他想建造更多擁有空間特性的戰艦,就需要海量的物質,這才進入次級宇宙。

  想用次級宇宙的物質,來打造自己的艦隊。

  這次直接出現在一個恒星係內,申天奇用念力掃描了一下,周圍一百多光年以內,大小數十個恒星係,全部都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正好可以放開手腳來建造艦隊了。

  不是自己宇宙的東西,不心疼啊。

  放開念力控製跟微觀操控能力,直接把這一百光年以內幾十個恒星係籠罩,除了恒星以外,所有的星球小行星,全部被他同時用來進行艦隊的建造。

  這建造速度,飛船就

  跟憑空變出來一般。

  就見一百光年內,所有行星包括小行星帶在內,全部消失不見,原地出現了海量的飛船。

  為了給這些飛船建造空間裝備,申天奇先製造出來一個空間粒子采集隊,這個采集隊全部都是納米機器人,每一個隊員都有一套量子戰衣,並且配備了大型空間裝備。

  沒有建造新的人工智能,隻是建造了大量信號接收器,申天奇親自操控這個采集隊,一起進入次元宇宙的量子領域采集空間粒子。

  一次采集的空間粒子,足夠這次艦隊改造使用了。

  從量子領域回到次級宇宙,看到周圍幾十個孤零零的恒星,申天奇靈光一閃。

  他想到了地球科學家,對宇宙文明等級的劃分,裏麵就提到過戴森球的概念。

  地球科學家,把宇宙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就是星內文明,這個等級的文明能完美運用行星內部的所有能源。第二等級文明就是恒星文明,可以運用整個恒星係內的所有能源跟物資,並且有能力建造戴森球,可以完美利用恒星的能源。

  第三個宇宙文明等級,就是星係級文明,這個文明等級,已經可以完美利用整個大型星係的能源跟物資,並且可以進行星係間的航行。

  按照這個等級劃分,申天奇的科技水平,就處在第二個等級。

  他完全有能力建造戴森球,完美利用整顆恒星的每一分能量。

  但是現在,申天奇擁有各種異能,正好也擁有了空間技術,已經可以突破大型星係的限製,進行大型星係間的航行了。

  之前,他隻能自己進行大型星係間的穿梭,不能攜帶很多東西,現在有了空間裝備,完全可以把整個飛船艦隊裝入空間裝備內部,攜帶上一起進行星係間的穿梭。

  從這點上來說,申天奇已經處於最高的第三等級了。

  戴森球的假想,讓申天奇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他想建造一個巨大的戴森球,收集恒星能量給飛船提供能源,同時把這顆恒星用空間技術融入飛船內部,做飛船的能量供應源。

  之前不能激發更大的空間裝備,隻是因為能源供應的限製。

  現在如果用恒星來做能源供應,足夠維持一個更龐大的空間穩定長久的存在了。

  接著,他就在大腦中開始建模,模擬實驗戴森球能源收集係統的可行性跟詳細設計方案。建造一個戴森球,對於現在的申天奇來說,很簡單也很輕鬆,隻要有足夠的物質就可以短時間內完成。

  但是,要想這個戴森球,達到為飛船提供穩定能源的目的,就不是那麽簡單了。

  經過詳細的思考模擬實驗,最後確定了一套可行性最高的方案。這套方案不但能有效的屏蔽恒星的超大重力對空間的影響,還能完美的收集利用恒星釋放的能量。

  這個戴森球,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聚變反應爐了。

  確定好建造方案,申天奇就分解了之前建造的飛船形成了海量的物資,圍繞一顆恒星開始了戴森球能源收集係統的建造。

  十顆恒星係所有物質,才勉強建造出一個戴森球,對物質的消耗真的是相當巨大啊。

  戴森球能源係統啟動,打開準備好的大型空間裝備,瞬間內部就

  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空間,申天奇親自進入空間裝備內部,用念力測量了一下,發現這個空間足足有十光年大小。

  接著,他打開了戴森球上預留的空間裝置,隻見巨大無比的戴森球能源係統,瞬間變成了一顆一米直徑大小的球形裝置。

  看到這裏,申天奇笑了。

  這跟自己預想的一樣,可以說分毫不差。

  接下來,申天奇總共建造了一百個這種戴森球能源係統,足足消耗完上千個恒星係的所有物質。

  恒星也用了百顆。

  之前建造的所有飛船,都被用來建造這些戴森球能源係統了,肯定要去別的恒星係,用新的物質來打造更多的飛船了。

  有了空間技術,飛船體積也沒必要建造的那麽龐大了。

  這次建造的飛船,全部是十公裏級別的,別看這種飛船很小,但是內部空間卻超級大,達到了十光年大小。

  申天奇把其中一百艘飛船,當做了母艦來建造的,把一百個戴森球能源係統安裝上去,飛船不但擁有無限能源係統,內部還有了十光年的空間。每一艘母艦飛船內部,都可以裝下海量的飛船了。

  申天奇把這種飛船稱作宇宙級飛船母艦。

  為了給這些宇宙母艦,裝配滿各種型號的飛船,申天奇又跑了幾千個恒星係,才給這些宇宙母艦裝配滿各種飛船。

  每一艘宇宙母艦飛船,內部都有百億艘飛船,內部的維護納米機器人就不計其數了。

  他還預留了兩個宇宙母艦,沒有裝配飛船,申天奇準備改造成適合居住地超大型自然環境,因此沒有給它裝配飛船艦隊。

  十光年大小的自然環境,自然界是難以形成的。

  這兩艘飛船內部,運用戴森球能源裝置,控製重力控製儀器,使得這十光年範圍內的重力場都一樣。

  這樣就適合動植物生存了。

  為了給兩艘飛船這麽大空間,提供光照跟生物生長所需的能量,申天奇設計出了一套能源散射係統,給這兩艘宇宙級母艦又製造了幾個戴森球能源係統,配合能源散射係統,就能給每一寸地方提供日光照射了。

  這可謂是費勁了心思啊。

  其實,這套能源散射係統,就是一套超大型的熱光源係統,利用恒星提供的能量,用數量龐大的日光燈進行分散照射,幾個恒星戴森球能源係統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覆蓋十光年的,超級熱光源日光燈照射係統。

  這簡直就是奇跡啊。

  為了給這兩個宇宙母艦內部,布置足夠動植物生存的各種物質,申天奇耗費了很長時間,在這個次級宇宙空間,跑了幾百萬光年距離,才算收集完成。

  這兩艘飛船內部,現在已經擁有了海量的動植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鏈係統。

  這幾百萬光年範圍,申天奇遇到了很多生命星球,各種動植物不知道遇到多少,各種形式的生命也讓他開了眼。

  期間還遇到幾個高等智慧文明,他隻是暗中觀察了一下,沒有驚動它們。申天奇擁有碾壓他們的實力,也沒有什麽值得他出手的東西,就當見識一下文明的多樣性了。

  至此,一百艘宇宙級母艦建造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