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隆慶的新生之始
  在一條路上走到黑走到死的人並不能算錯,可有意誌決心馬上選擇一條新路的人或許更值得尊敬。

  可生命偏偏很奇妙,被告知不能修行的寧缺嘴上說著走不通就換條路,可事實上,無論多麽艱辛,他都沒有想過放棄,拚了命的要在修行這條路上死磕,可最後他成功了。

  然而隆慶呢他一開始就是修行天才,被認作光明之子,以完美要求自己,可當被寧缺一箭穿胸毀掉氣海雪山後,經曆絕望與苦痛的他,決定放棄光明,走向黑暗,可迎接他的卻是更進一步的絕望。至此,隆慶方才明白他不過是個小人物,並沒有資格讓昊天注視,自始至終,那什麽光明之子都是一個笑話。

  麵對絕境,一個選擇堅持,一個選擇新路,都是為了成功,但二者相比較而言,尊敬永遠隻是尊敬,這往往是最無力的東西,因為無論在哪個世界,成功都比尊敬來的重要,而堅持到底死不放棄,通常才有可能成功。

  不信天,不信命,更不信世上存在絕對之事,一旦確定目標,無論如何都要達到,哪怕是為此需用千種方法,萬般手段。

  然而這就是寧缺,這些特質,正是隆慶差寧缺的地方,也是他之所以落得慘敗的原因。隻是在薑明眼中,現在的隆慶已勉強能做到後者不擇手段,至於前者,還差之甚遠,但對薑明而言,如此便夠了。

  他緊盯隆慶的雙眼,沉聲說道:“就如我早先所說,你我有緣,所以我來到了這裏,但這緣卻也隻是給你一個選擇,一個能否入我青雲道門的選擇,如何決斷,仍然在你手中。”

  這是一個選擇題,不過對隆慶而言,這就是個單選題。現今的他隻能在陰溝裏苟活,若有不再苟活的機會,那就不需要選,不需要猶豫,至於那些曾經的擁有,早已隨過去那個光明之子隆慶一同死去,即使有望再擁有,那也不再是隆慶。

  隆慶抬頭看著薑明,堅定的說道:“隆慶已死,如今的我孑然一身,不曾擁有,何談再放下。”

  這就是隆慶的回答,至於他心裏的小心思,薑明並不在意,因為對薑明而言,讓隆慶服從聽話的方法有很多,何況,他也不相信聰明如隆慶會沒有眼色不識時務。

  是以,毫不在意的薑明臉上神色無異,他看著隆慶,平靜的說道:“既然你已做出選擇,那從今日起,你隆慶,就是我青雲道門的弟子,隻是你還有一個入門考驗,完成它,你才能正式拜師,擁有瀏覽學習門內包括五卷天書在內的任何道門真訣,以及在將來繼任道門掌教的資格,而在考驗開始之前,我會治好你,並傳你一門功法,讓你快速恢複修為,好參加考驗。”

  正如薑明之前對莫山山所說,他會治好隆慶,然後給其一個機會,因為對目前的薑明而言,他需要的是已走向黑暗的隆慶來不擇手段的給他搞風搞雨。隻不過薑明一直認為,凡事不可太盡,所以他雖然利用隆慶,但同時也會給他一個機會,把握住,做得好,他就是真正的青雲弟子,把握不住,他們就是利用交易關係。

  至於旁人怎麽看,怎麽想,那不重要,最起碼薑明的心思想法很明確,而他也會這樣做就夠了。

  話語清晰,意思明了,隆慶自然聽明白了。可對隆慶而言,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恢複修行,這是一切之始,至於入門考驗等,那都是之後的事情。

  心裏這般想的隆慶收起臉上複雜交錯的神色,平息源自內心深處的狂喜與激動,而後,他對著薑明再次躬身行了一禮,認真說道:“先生所言,隆慶都明白,但隆慶在此,還是多謝先生的再造之恩”

  這是隆慶的心裏話,隻有曆經種種絕望,且在世界底層掙紮求活的隆慶才明白薑明這樣做的可貴。雖說在隆慶心中,薑明這樣做,肯定有他自己的目的,甚至有利用他的心思在裏麵,可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但願意在他如此情況下出手拯救他的,目前就隻有薑明一個,何況隆慶能感受到,那並不隻是想純粹的利用他而已,所以此刻的隆慶是真的很真誠。

  對此,薑明也感受到了,這種源自隆慶內心的真誠感激,讓薑明知道,世上確實不存在天生的十惡不赦滿身罪業之人,有的隻是無奈下,一步步走錯且無法回頭之人。現在的隆慶並不是無可救藥,他還有新生的可能。

  見此,薑明露出了一個微笑,他麵對著隆慶,說道:“若要感激回報,便漂亮的完成入門考驗。”

  此話一出,隆慶也露出了一個微笑,他帶著笑容揖手大聲說道:“是,先生。”

  一旁的莫山山靜默不語,隻是安靜的站在薑明身後。一開始她對隆慶抱有相當大的戒心與警惕,可聽到隆慶那句謝語,看到隆慶那個微笑時,莫山山便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因為她開始相信身處黑暗者,不一定是邪惡,開始逐漸明白先生為何說光與暗,正與邪通常都是一體。

  是以,莫山山上前一步,對著隆慶真誠的說道:“恭喜隆慶師兄,既將迎來新生。”

  隆慶聞言,著實有些驚訝,因為自他淪落乞丐,開始在陰溝裏掙紮求活以來,他的感知就很敏銳,或者說直覺就高了不少,尤其是旁人對他的感覺。故此,莫山山的前後變化才令他驚訝,不過對此,他還是很喜歡。

  隆慶麵露微笑,衣衫襤褸,打結蓬亂的頭發仍舊擋不住他的慈善真誠,他對著莫山山揖手謝道:“多謝山山師妹。”

  見這一幕,薑明擺了擺手,說:“時間已不早了,我們先在此暫歇一晚,明日一早,我們便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