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皇太子拜師(第二更,求推薦票啊!)
  似乎看出朱由榔在想什麽,文安之和聲道:“陛下,老臣也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事情。老臣年邁不能披甲上陣執劍殺敵,但教書育人這種事情還是能做的。太子殿下是大明的未來,老臣願意傾囊相授,還望陛下準許。”

  文安之這番話說的極為真誠,朱由榔聽了直是十分感動。

  這種忠直赤誠的臣子,大明還是太缺了啊。

  “文閣老,朕準了。”

  朱由榔微微頷首,轉向韓淼吩咐道:“去把太子叫來。”

  “遵旨!”

  韓淼躬身領命退出殿去。

  過了約莫半炷香的工夫,皇太子朱慈煊便被帶到殿外。

  經過至奉節撫軍一事的曆練,他的眼界與膽識已經有了不少的提升,再不是那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金絲雀了。

  在內侍的唱誦下,朱慈煊躬身進殿,衝朱由榔跪倒行禮道:“兒臣參見父皇。”

  朱由榔清了清嗓子道:“朕喚太子來是為了拜師一事。文閣老躬忠體國,才學滿腹。朕欲讓你拜文閣老為師。”

  朱慈煊來的時候就聽韓淼提醒,心中早已有了準備。

  “兒臣謝父皇恩典。”

  說罷他轉身衝文安之拜道:“請文先生收孤為學生。”

  文安之滿受此禮後起身將皇太子朱慈煊扶起,感慨道:“太子殿下言重了,臣必定竭盡所能傾囊相授。”

  朱由榔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十分欣慰。

  有明一代尊師重道的禮節還是執行的很到位的。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

  除了拜師時皇太子需要向恩師行跪拜大禮外,臣子給皇太子授課時,皇太子是要站著聽課的,以此表示對先生的尊重。

  而在清朝,這卻是徹底反了過來。

  臣子給皇子講課要下跪,沒錯要下跪!

  這簡直顛覆了華夏幾千年尊師重道的傳統。

  紀曉嵐就因為一次給皇子講課時沒有跪著,被乾隆嚴厲斥責,認為他不守規矩。

  這簡直是本末倒置,貽笑大方。

  當然,明代太子在聽先生講課時先生雖然不用下跪但也要站著。

  能夠享受皇太子叩拜的機會隻有一次,那就是在拜師禮上。

  禮畢,朱慈煊便算是正式成為了文安之的學生。

  朱由榔還是感到有些欣慰的。

  常言道能者多勞。既然文安之自己執意要做太子的老師,朱由榔也沒有什麽理由拒絕。

  隻希望朱慈煊能夠跟著文安之多學些治國之術,他百年之後可以繼承皇明大統成為一代聖君。

  南京龍江關,廢棄多年的龍江船廠重新啟用。

  在施琅的建議下,龍江船廠優先趕製大型海船。

  在嘉靖朝之前,整個大明八成以上的大型海船都是龍江船廠造出來的。

  譬如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寶船,就是出自這裏。

  極盛之時,光是這裏的工匠便有四百餘戶,吃住都在船廠裏。

  造出的船隻據記載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後來因為海禁政策龍江船廠廢棄。

  反倒是隆慶開海後,福建等地造船業飛速發展,福船成為了主流船型。

  施琅被清廷派來江南是要對付占據舟山的鄭成功、張煌言部明軍的。

  思來想去若在浙江沿海造船,一來容易被明軍發覺提前做好準備。二來還需要征調工匠十分繁瑣。

  但若是重新啟用龍江船廠,則事情變得簡單許多。

  南京城中有現成的工匠,現成的船塢,甚至連河道水閘都是現成的。

  隻要疏通疏通,修修棚子就好了。

  施琅現在缺的是時間,要的是效率。

  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造出一批能夠與鄭成功水師抗衡的海船來。僅僅靠郎廷佐、管效忠、梁化鳳之流手中的海船,就貿然跟鄭成功開戰就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沒有人比施琅更清楚鄭氏水師的強大,隻有做到至少五五開他才會主動出戰。

  不然若是屆時清軍戰敗,他在清廷和順治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將會一落千丈。

  施琅自打降清後在京師賦閑多年,等了這麽久好不容易等來這個機會,他自然不能輕易錯過。

  好在郎廷佐此人不是專權貪功之輩,對施琅的建議悉數采納。

  照這個節奏下去,用不了多久施琅就能拉起一票海船。

  火炮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在大規模海戰中,雙方除了拚誰的船大船多,再就是拚誰的炮多。

  清軍的火器配置中,火炮是遠遠重要於火銃的。

  施琅已經跟郎廷佐打過招呼,屆時要把江南清軍中一半以上的火炮盡數裝在水師海船之上。

  這一點郎廷佐不難辦到。畢竟他是堂堂兩江總督,總攬江南軍政大權。這就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隻有列裝到這個程度,施琅才有信心和明軍開戰。

  雖說舟山易守難攻,但也要看雙方的戰力對比。

  清軍就曾多次攻占舟山,打的張煌言倉惶逃亡海上。

  其實施琅對鄭成功能堅持到現在是有些驚訝的。

  當初鄭芝龍降清,鄭成功憤然出走獨自拉起一支人馬可謂是白手起家。

  那時候怎麽看鄭成功都是死路一條。

  殊不知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鄭氏水師比之鄭芝龍當年的那支無敵之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真的就是信念的力量嗎?

  施琅對此嗤之以鼻。人還是要認清現實的,便是如此也不過是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罷了。

  最終所有人都要臣服於大清的統治,那麽為何不早早歸降占個好位置呢?

  注1:《通典·開元禮類籑》記載:皇太子服青衿,至學宮門外,跪。執事者引立於學宮東階,西麵。博士降俟於學宮內東階下。相者引皇太子入。執事者奉酒、修案以從。皇太子入門而左,詣西階之南,東麵,跪,拜;博士答。太子還避。遂進,授幣;奉酒壺修案者從奠於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幣。執事者取酒壺修案以東。皇太子拜訖,相者引皇太子出。禮成。

  這裏明確記載皇太子拜師是要行跪拜禮的,之後曆朝基本都沿用。清朝反倒是先生拜皇子,真是令人咋舌。

  注2:關於龍江船廠的詳細描寫,可以看老坤的老書,這裏不再贅述。

  第二更送到,求推薦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