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君恩
  朱由榔前世也看過不少史料,對於馮雙禮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反叛投降說法不一。

  有一部分人認為馮雙禮是被部將狄三喜脅迫的,本人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製權。

  還有一種說法是投降就是馮雙禮的意思,狄三喜本人沒有那麽大的影響力。要是沒有馮雙禮的首肯,他不會這麽輕鬆的得手。

  朱由榔並沒有特別傾向於某一種論調,因為他覺得討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那個時候明廷已經逃到緬甸,便是馮雙禮不降又能如何?

  被破三路超神翻盤嗎?

  真以為這是在打遊戲嗎?

  但是在這個時空中情況卻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朝廷並沒有退,不但沒有退而且還帶領昆明軍民打了一場漂亮的保衛戰,隨後天子更是禦駕親征追擊清軍潰兵斬首無數。

  這種情況下大明的處境雖然還很艱難,但至少能看到翻盤點。

  這種時候朱由榔用人便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要是朱由榔信任馮雙禮那就毫不猶豫的去任用他。要是他懷疑馮雙禮那就幹脆不要用。

  最忌諱的就是朱由榔雖然懷疑馮雙禮,但礙於馮雙禮的身份和李定國的麵子不得不用。

  朱由榔的靈魂來自後世。

  故而他並不是用帝王心術來考量一個人一件事。

  他隻是單純的從對大明有利的角度來分析。

  確切的說是從對大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

  常言道聽其言觀其行。

  從昆明守衛戰中馮雙禮奮勇殺敵的舉動來看,至少此時他是對大明絕對忠心的。

  不然他都不需要打開城門放清軍進來,隻需要稍稍放放水就能讓清軍找到突破口。

  但是馮雙禮表現的異常英勇,這樣一個人會主動投降朱由榔是不信的。

  至於曆史上馮雙禮在建昌被綁後投降的一係列事情,朱由榔不想分析也不會分析。

  不論他是真的自己想投降也好,被部將脅迫投降也罷都是原本曆史中發生的事情。

  在這個時空,馮雙禮並沒有去建昌,而是留在了昆明。

  朱由榔有什麽理由因為一件沒有發生過得事情而苛責懷疑一位為大明死戰的猛將?

  思定之後朱由榔沉聲道:“晉王無需多言,朕對慶陽王是十分信任的。

  李定國聞言非但麵上沒有露出喜色,反而惶恐道:“馮雙禮接到孫賊的信後沒有第一時間麵聖而是找到臣,臣有罪。

  朱由榔聞言不由得大為疑惑。

  李定國這罪由何來?

  這也太敏感了吧?

  細細一想,他似乎明白了一些。

  李定國是擔心朱由榔懷疑他結黨營私啊。

  這其實也好理解。

  曆代君王最忌諱的事情莫過於臣子功高震主。

  李定國的功勞大不大?用永曆朝廷的擎天一柱來形容都絲毫不過分。

  這種時候如果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容易遭到言官的攻訐。

  加之孫可望之前的惡行,讓人很容易把他和孫可望進行類比。

  是以發生這種事情後李定國才會如此緊張,連夜入宮陛見。

  李定國此舉就是在把自己剝幹淨了展現在朱由榔的麵前,表達自己的赤膽忠心。

  朱由榔也不傻,對方這麽明顯的表示他自然看得懂。

  清了清嗓子,朱由榔和聲道:“晉王何出此言?歸根到底這件事都是孫賊的錯,與晉王、慶陽王何幹?

  朱由榔說的是大實話。

  不管李定國對其他明朝宗室怎樣,至少他對朱由榔是絕對忠貞不二的。

  一些曆史論壇裏說李定國就是曹操第二,目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簡直是扯淡。

  李定國擁戴永曆的時候明廷的版圖已經遠遠不如滿清。

  說孫可望是學曹操還差不多,李定國卻是真心的忠良之臣。

  見天子如此信任自己,李定國也是長出了一口氣。

  “臣謝過陛下,也代馮雙禮謝陛下恩典。

  朱由榔注意到自始至終李定國用的都是馮雙禮而不是慶陽王。

  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表態。

  畢竟不管是慶陽王還是晉王都是大明皇帝賜下的王爵封號。

  李定國是在向朱由榔表明,他們都是天子的臣子,在天子麵前怎好自稱王爵?

  朱由榔想通之後心中不禁苦笑。

  像李定國這種戰神在朝廷之中斡旋都免不了思忖這種東西,當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但愈是如此,朱由榔越要更好的擔負起君王的責任,不能讓將士百姓們寒心。

  他已經享有太多萬民的供養,也該是替天下人出口氣,狠狠痛擊清軍中興大明了。

  ...

  ...

  “太子殿下到奉節了!

  得到這個消息後文安之激動的胡須亂顫。

  他實在沒想到太子殿下會來的這麽快。

  這麽算來欽使應該隻是早走了三五日?

  文安之不是一個沒有見過大世麵的人,曆經天啟、崇禎兩朝,他可以算的上如今永曆朝廷中數一數二的老資曆。

  可他還是第一次看到太子殿下來到軍中前線。

  也許將來陛下也可能會來奉節的吧?

  文安之如是想到。

  原本他已經打算動身啟程前往昆明。

  可現在一來文安之決定等上一等。

  他準備寫信給十三家勳貴,叫他們來奉節拜見太子。

  十三家離昆明太遠不能陛見,可距離奉節就近的多了。

  隻要不是實在有事抽不開身,總該來拜見儲君才是。

  誠然大明有皇儲不得結交邊將的祖宗規矩。可本次皇太子殿下來奉節撫軍就是遵奉了陛下的旨意啊。

  撫軍撫軍見不到將軍還怎麽安撫?

  當然,文安之不會同意太子親自去十三家駐地撫軍的。

  一來那樣太危險,二來太子殿下豈不是要一口氣跑十三家?

  太子畢竟尚在幼衝,這麽做太不合適了。

  文安之相信,袁總第、李來亨等人在看到信後會毫不猶豫的前來。

  他們千搜萬尋希望有一個宗室能夠待在他們駐地為他們說說話。

  現在好了,大明皇儲親臨,不代表著朝廷正式認可他們了嗎?

  如果陛下不是真的信任他們,怎麽會讓太子來到前線這種危險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