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各有謀算(14)
  賀齊在六月出兵,能夠輕易擊破晉宗,是有點出其不意。

  那時正好是酷夏,天氣炎熱,雨水眾多,通常不利於出兵。

  但晉宗也非易於之輩,雖然蘄春城池被賀齊出其不意攻破,但他領數百親兵,死守太守府達半月之久。

  晉宗知道,孫權對他恨之入骨,一旦落到孫權手裏,必無幸理。

  他死守太守府,也是權宜之計,絕對擋不住賀齊的進攻。

  太守府雖然防守嚴密,但隻是普通的土木結構,防禦力遠不如城池,隻要采用火攻,晉宗就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也可以圍而不攻,讓晉宗彈盡糧絕,也可以不戰而勝。

  但這兩個計策,賀齊都沒有采用,不是他不愛惜士卒,而是怕火攻燒死晉宗。

  圍而不攻,又怕曹丕派援軍前來,產生變故。

  賀齊派兵強攻太守府,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這次的前鋒糜芳,手下的精銳衛士,幾乎全部折損在攻打太守府的戰鬥中。

  糜芳被虞翻說服,在江陵獻城投降以後,孫權也沒有食言,對他的職位封賞,並不比劉備差,就是沒有實權。

  他也沒有臉麵留在荊州與劉備對陣,孫權也對他統領荊州兵馬不放心,不放心,就把他調到了賀齊手下。

  孫權用糜芳為將,還是按照江東的兵製,本部可以有一千兵馬。

  糜芳原來的手下,都是劉備的手下,已經被孫權打散重編,另外給他配備兵馬。

  但他那兩百名心腹衛士,還是跟隨在他身邊,這是他敢於領兵出征的底氣所在。

  這次跟隨賀齊出征,卻被賀齊借晉宗之手給殺了,糜芳的心都涼了。

  糜芳明知道賀齊是在借刀殺人,但也沒有違反賀齊軍令的膽量,眼看自己的心腹一個個倒在晉宗的利箭之下,心裏在滴血。

  這些衛士的骨幹,都是他從徐州帶來的家丁,武功並不比他差多少。

  糜芳一個商家子弟,自幼錦衣玉食,吃不得苦,雖然自幼好武,但習練的都是花架子,在戰場上並不以武功見長。

  他跟隨劉備十餘年,與兄長糜竺一文一武,一直領兵作戰,大小十餘戰,單憑他自己的武功,十個糜芳也陣亡了。

  他能夠在戰場上保住性命,除了他見機得快,這些武功高強的衛士,也是功不可沒。

  糜芳現在年過半百,武功開始走下坡路,又失去了這些忠心的衛士,他變得有些心灰意亂。

  糜芳年老成精,知道以他的武功,失去了心腹衛士的保護,下次再上戰場,很可能戰死沙場。

  糜芳不知道賀齊的作為,是不是孫權授意,但他不敢冒險,繼續在軍中領軍,就在心中打定主意,這次戰爭結束以後,馬上辭去官職,交出兵權,安度晚年。

  賀齊領命出征,孫權並沒有與蜀漢達成盟約,還沒有徹底和曹丕決裂的底氣,就吩咐賀齊,一定要生擒晉宗,也好與曹丕有一個緩和的機會。

  至於趁機消耗糜芳這個降將的戰力,卻是賀齊自己的主意,他對不忠不義的叛將,也是打心眼裏看不起,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孫權接到賀齊的捷報以後,非常高興!

  但他不敢殺了晉宗泄憤,隻是下令賀齊接管蘄春,並沒有提對晉宗的處理。

  賀齊心領神會,就把晉宗等俘虜關押起來,等待孫權的命令。

  數月以後,張溫在成都與蜀漢簽訂盟約,鄧芝再次出使吳國,吳蜀盟約正式生效,孫權有了底氣,下令賀齊處死了晉宗等一眾俘虜,徹底和曹丕決裂。

  ……

  ……

  賀齊生擒了晉宗這個蘄春太守,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早有戰報上報魏國朝廷。

  又被孫權勝了一陣,曹丕聽了以後,心中大怒!

  晉宗被俘事小,丟了宗主國的麵子事大,曹丕就想出兵找回麵子。

  此時,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經病故,曹丕的謀主,以司馬懿為首。

  曹丕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先把司馬懿找來商量對策

  晉宗是司馬懿的人,晉宗被賀齊生擒,司馬懿也很不高興,也希望給孫權一點顏色看看。

  但蘄春郡雖然也在江北,但河流密布,又是盛夏酷暑,雨水眾多,不利於騎兵作戰,司馬懿認為曹丕出兵沒有勝算,就勸道:

  “陛下,現在正是雨季,不是出兵之時,孫權隻是生擒晉宗而沒有處斬,可能是試探之舉,他與蜀漢交惡,害怕兩麵受敵,不敢真正和陛下決裂,陛下不如以不變應萬變,看孫權有什麽說辭,如果孫權不能給一個滿意的交代,等到秋後枯水季節,陛下再出兵討伐不遲。”

  曹丕聽從司馬懿的意見,把晉宗被俘的事情壓下來,置之不理,等待孫權的交代。

  等了數月,並沒有等來孫權的交代,反而等來了吳國與蜀漢締結盟約的消息,這下不但曹丕大怒不息,就是司馬懿也坐不住了。

  兩人商量以後,一致認為,必須先發製人,討伐背信棄義的孫權。

  於是,曹丕大集文武,商議起兵伐吳。

  侍中辛毗出班勸阻道:

  “中原之地,土闊民稀,而欲用兵,未見其利。今日之計,莫若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後用之,則吳、蜀方可破也。”

  曹丕自繼位以後,兵強馬壯,也分別對孫權和劉備用兵,但都沒有戰果,心裏一直憋著一股氣,這次怎麽也按捺不住,盡管辛毗是他的心腹謀士,而且說得頗為有理,但他為了阻止其他人的勸阻,就大聲訓斥道:

  “此迂儒之論也!今吳國、蜀漢連和,早晚必來侵境,何暇等待十年!”

  曹丕不停勸阻之言,即傳旨起兵伐吳。

  司馬懿奏曰:

  “吳有長江之險,非船莫渡。陛下必禦駕親征,可選大小戰船,從蔡、穎而入淮,取壽春,至廣陵,渡江口,徑取南徐:此為上策。”曹丕當場準奏。

  曹丕前麵一意孤行,乾綱獨斷,顯得非常粗暴,隻是為了確立權威。

  司馬懿之言,是兩人私下裏早就定好的計劃,司馬懿上奏言,曹丕準奏,兩人一唱一和,剛好體現了曹丕從善如流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