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六章 鼎足而三(15)
  看到鄧芝似有所悟,諸葛亮心裏一動,覺得把出使東吳的這份功勞,送給劉備看好的鄧芝,也是一個好主意!

  鄧芝立下功勳,不但可以顯示出劉備的知人善任,而且可以令劉禪安心,還可以得到鄧芝本身的助力。

  這樣一舉多得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想錯過,就暗中令人留住鄧芝。

  這次諸葛亮退出五路大軍,他可沒有貪功。

  幾乎做到了麵麵俱到,趙雲、馬超、魏延、張翼等人,還有張苞關興,都被委以重任,都有了立功的機會。

  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也顯現出巨大的作用。

  他不但擋住了蠢蠢欲動的陸遜,而且憑私交退了孟達的上庸兵,功勞可不小。

  最後一個立功的機會,諸葛亮計議已定,也不含糊,立馬準備執行。

  等眾官皆散以後,諸葛亮請鄧芝到書房,試探著問鄧芝道:

  “今蜀漢、曹魏、孫吳,鼎分三國,我想要完成先帝遺誌,光複漢室,準備征討逆賊,一統天下,當先伐何國?”

  鄧芝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斟酌了一下以後,覺得現在並不是征伐他國的時機,就如實回答道:

  “以愚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一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之計也。未審丞相鈞意若何?”

  諸葛亮聽了鄧芝的話語,非常符合現在蜀漢的實際情況,高興地說道:

  “伯苗所見極是,我早想派人出使江東,恢複與孫權的關係,但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今日聽了伯苗的見解,覺得你一定可以勝任。”

  鄧芝心中大喜,雖然臉上有意動之色,但並沒有急於答應,而是試探著說道:

  “丞相,讓我出使東吳,需要向孫權表達什麽意思?”

  諸葛亮也不拐彎抹角,直接說道:

  “我想要你前往江東結交東吳,你既能知道雙方結盟的重要性,必定能夠說服孫權,不辱君命,我私下裏認為:使吳之任,非公不可。”

  鄧芝有把握說服孫權,也非常珍惜這個立功的機會。

  但他也知道,現在朝中形勢複雜,自己是劉備挑選幫助劉禪的人。

  他可不想被人當作牆頭草,就連風頭正勁的馬謖,都被冷遇,是前車之鑒。

  在沒有征得劉禪的同意之前,鄧芝不敢貿然答應諸葛亮所請,就假意推托道:

  “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諸葛亮觀言察色,知道鄧芝心中的顧慮,就直接一錘定音道:

  “吾來日奏知天子,便請伯苗一行,切勿推辭。”

  鄧芝要的就是諸葛亮這句話,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諸葛亮奏準劉禪,差鄧芝為使,往說東吳退兵。

  五路大軍犯境,西川形勢危急,盡管元老係有不少人並不樂意和孫權結交,但也不敢出言反對,置蜀漢的安危於不顧。

  劉禪的目的,是要退五路兵馬,馬上批準了諸葛亮的計劃。

  鄧芝作為劉禪派出的使者,做的非常到位,單獨拜辭劉禪,聆聽劉禪的意見,然後往江東而去。

  ……

  ……

  江東孫權,自擊退曹丕三路大軍的進攻以後,並沒有隱藏自己的野心,雖然沒有公然稱帝,但也自改年號黃武,以為試探。

  孫權擅自施行新的年號,並沒有受到來自蜀漢和魏國的抗議,這才安下心來。

  孫權論功行賞,拜陸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荊州牧。

  自此以後,陸遜成為江東名副其實的軍中第一人。

  不但官職在當年的周瑜之上,軍中的威望,也已經淩駕周瑜之上。

  孫權連勝兩大戰役,但付出的代價可不小,江東經濟衰退,百廢待興。

  東吳上下,力圖精治,準備蓄積力量爭霸天下!

  忽報,魏主曹丕又遣使者至。

  孫權以為,曹丕這是要拿自己改元的事情敲打自己,心中非常不快。

  但孫權為了贏得喘息之機,自然不會在乎個人臉麵,他沒有怠慢,馬上召見使者。

  這次曹丕派出的使者,並沒有盛氣淩人,反而在口頭上向孫權致意道:

  “前者,蜀漢使人求救於魏,魏一時不明,故兵應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東吳可來接應。若得蜀土,各分一半。”

  曹丕空口白牙說假話,不怕孫權反目,就是因為當年孫權作為劉備的盟友,卻與曹操暗通款曲,背後偷襲關羽。

  孫權知道使者話裏有話,但也厚著臉皮認可了曹丕的解釋。

  但曹丕不責備自己改元,但把三路進攻的事情輕輕推到已故的劉備身上,反而相約進攻西川,心中自然不相信曹丕的誠意,一時難以決斷,就大會群臣,商討對策。

  因為與曹丕的戰事剛剛結束不久,雖然曹丕退軍,但東吳損失慘重。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孫權背盟,這些大臣們可以自動忽略。

  但這次是曹丕背盟,而孫權的傷疤還沒有好就忘了痛,又要與曹丕聯手進攻西川,很多官員有切膚之痛,感情上難以接受,提出反對意見。

  尤其是那些參與防禦曹丕進攻的大將們,一時轉不過彎來。

  因為有很多軍中袍澤,死於魏軍之手,對背後捅刀子的盟友非常反感,反對尤為激烈。

  但張昭、顧雍等重量級的官員,認為江東已經無法支持一場大戰,當務之急是恢複經濟,就算不是真心結交曹魏國,但還是需要虛與委蛇,得到喘息之機。

  因此,他們對曹丕的主動示好,持歡迎態度。

  但他們也不敢違背大多數武將的意見,具體方略,還需要得到軍中大將的認可,就向孫權建議道:

  “陸伯言極有高見,可派人詢問他的意見。”

  陸遜雖然在抵抗曹魏三路大軍之時,並沒有親自出戰。

  但也是因為他的按兵不動,引而不發,不但牽製了曹丕的不少軍隊,讓他不敢全力施為,也讓劉備不敢妄動,功不可沒,在軍中的威望,不降反升。

  孫權知道,就算自己要進攻西川,統帥也隻能是陸遜,必須征得他的同意,就索性把陸遜召到武昌,當麵問計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