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夷陵之戰(56)
成都,諸葛亮府邸。
馬謖跪坐在諸葛亮對麵的客位上,看完了諸葛亮遞過來的捷報。
因為早就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馬謖有心裝一下神棍,出言提醒諸葛亮:“他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前景!”
但當馬謖抬起頭來,看到諸葛亮一臉的憂色。
馬謖發現諸葛亮似乎也不看好這場戰爭,實在沒有必要去附和他,當然,他也不敢危言聳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馬謖馬上改變主意,把捷報放下,默默不語,等待諸葛亮的發問。
果然,諸葛亮先沉不住氣,對馬謖說道:
“幼常,陛下領軍一路攻城拔寨,已經深入到荊州腹地數百裏,江東軍全線潰敗,看起來形勢一派大好,你認為陛下真的能夠一舉收複荊州嗎?”
馬謖既然不想裝神棍,就索性按照自己現在對這場戰爭的理解,客觀地評價這場大戰,就對諸葛亮說道:
“陛下興正義之師,討伐背信棄義的孫權,而且荊州是陛下的龍興之地,深得民心!反觀孫權,占據荊州未久,恩信未加,民心未定,陛下這次進軍勢如破竹,也在情理之中!我軍牢牢占據天時、人和,陛下親自領軍,軍隊士氣高漲,在半年之內,收複荊州還是有很大希望的!但要想想攻占江東,則陛下目前那數萬大軍就不夠用了,傾全國之力,或許可以平定江東,但孫權可不是軟柿子,最大的可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得利的是曹丕!”
諸葛亮聽完馬謖的話語,搖了搖頭,微歎一聲,閉目不語,顯然是不讚同他的看法。
這種情況,馬謖非常熟悉!
每次與諸葛亮談論,諸葛亮並不會直接否決別人的觀點,而是用閉目沉思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加以緩衝!
諸葛亮也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前景,馬謖對他準確的預見非常佩服,非常想聽他的判斷依據,不假思索地問道:
“丞相,陛下在前方得勝,這是一件大喜事,為何丞相反而憂慮?”
諸葛亮聽了馬謖的問話,馬上睜開雙眼說道:
“陛下驕兵冒進,乃兵家大忌啊!”
諸葛亮隻能如此說,因為他也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
諸葛亮做事謹慎,未慮勝,先慮敗,隻是朝最壞的方向考慮問題。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既定策略,就是他送給關羽的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他也是不遺餘力地執行這個策略。
因為當年劉備占據江陵郡作為立足之地並不占理,就算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南,劉備和諸葛亮都忍了,這才有了湘水劃界新盟約的出現。
但孫權頗有點得寸進尺的味道,在輕輕鬆鬆拿下荊南還不知足,居然與曹操聯手攻取荊州,並斬殺劉備的義弟關羽,這仇恨已經結下,和孫權這一戰是無法避免的。
孫權和曹操休戰時間不長,悍然出兵偷襲荊州,而曹操在宛城非常默契地按兵不動。
孫權可定有獨抗劉備和曹操的底氣,諸葛亮和法正都認為孫權和曹操已經暗中結盟。
在荊州奪取荊州以後,曹操屯兵洛陽,孫權坐鎮公安,
諸葛亮和法正,因為忌憚曹操和孫權聯手在荊州設局,兩人聯手勸住了劉備出兵報仇。
時過境遷,曹操死亡、曹丕篡漢。
諸葛亮認為是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天賜良機,勸劉備稱帝。
但劉備一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認為貿然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不停眾臣的意見,堅持不稱帝。
諸葛亮沒有辦法,拿出了殺手鐧,居然以辭職相威脅。
此時法正已經亡故,劉備手下能用的大才不多,他不能再失去諸葛亮,這才答應稱帝。
但劉備被諸葛迫稱帝,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諸葛亮冒險要挾劉備,還是有些心虛。
最後,諸葛亮以同意劉備稱帝以後東征孫權為條件,雙方達成妥協。
劉備稱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東征。
劉備提出東征以後,在私下裏與其他大臣的交往中,諸葛亮是不讚同劉備東征的。
因為達成了協議,在正式的場合,諸葛亮並沒有上奏折反對劉備東征,也沒有在朝會上進言反對。
因為有私下協議,劉備有了底氣,這才非常硬氣地把秦宓收入監牢,並下令眾臣不得再出言勸阻。
諸葛亮向劉備妥協,其實他也隻是嘴裏不同意東征,從心裏還是讚同劉備的想法。
他也認為,要好好敲打一下孫權,免得他蹬鼻子上臉,動不動就給你玩偷襲,這盟友就沒法當下去了。
按照諸葛亮的思路,打完這場仗,還是需要和孫權結盟的。
因此,他希望劉備適可而止。
但劉備因為關羽、張飛的相繼死亡,怨恨太深,打得太狠,到時和江東結仇太深,雙方的處境就不妙了。
諸葛亮對三方勢力的強弱,有著清醒的認識。
江東和西川,誰也無法單獨抗衡曹丕,如果各自為戰,早晚被他各個擊破。
馬謖可不知道諸葛亮肚子裏有這麽多彎彎道道,但他知道,諸葛亮的憂慮,絕不會是因為“陛下驕兵冒進”,就出言試探道:
“丞相但請放心!陛下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肯定不會冒進,我不認為孫權能夠抗衡!”
諸葛亮凝視馬謖,覺得還是把話說明白才好,就微帶責備地說道:
“幼常,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陛下要是也和你這麽想就壞了!孫權雖然行軍打仗不如陛下,但深諳用人之道,江東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孫權能夠擇善而用之,加上陛下怒而冒進,驕而不防,想要擊敗陛下也不難!
馬謖自然知道,劉備最後就是輕敵而敗亡。
但馬謖既然不想當出頭鳥,又想向諸葛亮討個差使前往荊州,名正言順地照顧沙摩柯和馬良,隻得順著諸葛亮的話題,向諸葛亮請教道:
“還是丞相想的周到的!但陛下雖然從善如流,但一旦決定了的事情,等閑人等難以勸住,不知丞相有何妙策,讓主公穩打穩紮,立於不敗之地?”
馬謖跪坐在諸葛亮對麵的客位上,看完了諸葛亮遞過來的捷報。
因為早就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馬謖有心裝一下神棍,出言提醒諸葛亮:“他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前景!”
但當馬謖抬起頭來,看到諸葛亮一臉的憂色。
馬謖發現諸葛亮似乎也不看好這場戰爭,實在沒有必要去附和他,當然,他也不敢危言聳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馬謖馬上改變主意,把捷報放下,默默不語,等待諸葛亮的發問。
果然,諸葛亮先沉不住氣,對馬謖說道:
“幼常,陛下領軍一路攻城拔寨,已經深入到荊州腹地數百裏,江東軍全線潰敗,看起來形勢一派大好,你認為陛下真的能夠一舉收複荊州嗎?”
馬謖既然不想裝神棍,就索性按照自己現在對這場戰爭的理解,客觀地評價這場大戰,就對諸葛亮說道:
“陛下興正義之師,討伐背信棄義的孫權,而且荊州是陛下的龍興之地,深得民心!反觀孫權,占據荊州未久,恩信未加,民心未定,陛下這次進軍勢如破竹,也在情理之中!我軍牢牢占據天時、人和,陛下親自領軍,軍隊士氣高漲,在半年之內,收複荊州還是有很大希望的!但要想想攻占江東,則陛下目前那數萬大軍就不夠用了,傾全國之力,或許可以平定江東,但孫權可不是軟柿子,最大的可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得利的是曹丕!”
諸葛亮聽完馬謖的話語,搖了搖頭,微歎一聲,閉目不語,顯然是不讚同他的看法。
這種情況,馬謖非常熟悉!
每次與諸葛亮談論,諸葛亮並不會直接否決別人的觀點,而是用閉目沉思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加以緩衝!
諸葛亮也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前景,馬謖對他準確的預見非常佩服,非常想聽他的判斷依據,不假思索地問道:
“丞相,陛下在前方得勝,這是一件大喜事,為何丞相反而憂慮?”
諸葛亮聽了馬謖的問話,馬上睜開雙眼說道:
“陛下驕兵冒進,乃兵家大忌啊!”
諸葛亮隻能如此說,因為他也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
諸葛亮做事謹慎,未慮勝,先慮敗,隻是朝最壞的方向考慮問題。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既定策略,就是他送給關羽的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他也是不遺餘力地執行這個策略。
因為當年劉備占據江陵郡作為立足之地並不占理,就算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南,劉備和諸葛亮都忍了,這才有了湘水劃界新盟約的出現。
但孫權頗有點得寸進尺的味道,在輕輕鬆鬆拿下荊南還不知足,居然與曹操聯手攻取荊州,並斬殺劉備的義弟關羽,這仇恨已經結下,和孫權這一戰是無法避免的。
孫權和曹操休戰時間不長,悍然出兵偷襲荊州,而曹操在宛城非常默契地按兵不動。
孫權可定有獨抗劉備和曹操的底氣,諸葛亮和法正都認為孫權和曹操已經暗中結盟。
在荊州奪取荊州以後,曹操屯兵洛陽,孫權坐鎮公安,
諸葛亮和法正,因為忌憚曹操和孫權聯手在荊州設局,兩人聯手勸住了劉備出兵報仇。
時過境遷,曹操死亡、曹丕篡漢。
諸葛亮認為是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天賜良機,勸劉備稱帝。
但劉備一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認為貿然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不停眾臣的意見,堅持不稱帝。
諸葛亮沒有辦法,拿出了殺手鐧,居然以辭職相威脅。
此時法正已經亡故,劉備手下能用的大才不多,他不能再失去諸葛亮,這才答應稱帝。
但劉備被諸葛迫稱帝,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諸葛亮冒險要挾劉備,還是有些心虛。
最後,諸葛亮以同意劉備稱帝以後東征孫權為條件,雙方達成妥協。
劉備稱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東征。
劉備提出東征以後,在私下裏與其他大臣的交往中,諸葛亮是不讚同劉備東征的。
因為達成了協議,在正式的場合,諸葛亮並沒有上奏折反對劉備東征,也沒有在朝會上進言反對。
因為有私下協議,劉備有了底氣,這才非常硬氣地把秦宓收入監牢,並下令眾臣不得再出言勸阻。
諸葛亮向劉備妥協,其實他也隻是嘴裏不同意東征,從心裏還是讚同劉備的想法。
他也認為,要好好敲打一下孫權,免得他蹬鼻子上臉,動不動就給你玩偷襲,這盟友就沒法當下去了。
按照諸葛亮的思路,打完這場仗,還是需要和孫權結盟的。
因此,他希望劉備適可而止。
但劉備因為關羽、張飛的相繼死亡,怨恨太深,打得太狠,到時和江東結仇太深,雙方的處境就不妙了。
諸葛亮對三方勢力的強弱,有著清醒的認識。
江東和西川,誰也無法單獨抗衡曹丕,如果各自為戰,早晚被他各個擊破。
馬謖可不知道諸葛亮肚子裏有這麽多彎彎道道,但他知道,諸葛亮的憂慮,絕不會是因為“陛下驕兵冒進”,就出言試探道:
“丞相但請放心!陛下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肯定不會冒進,我不認為孫權能夠抗衡!”
諸葛亮凝視馬謖,覺得還是把話說明白才好,就微帶責備地說道:
“幼常,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陛下要是也和你這麽想就壞了!孫權雖然行軍打仗不如陛下,但深諳用人之道,江東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孫權能夠擇善而用之,加上陛下怒而冒進,驕而不防,想要擊敗陛下也不難!
馬謖自然知道,劉備最後就是輕敵而敗亡。
但馬謖既然不想當出頭鳥,又想向諸葛亮討個差使前往荊州,名正言順地照顧沙摩柯和馬良,隻得順著諸葛亮的話題,向諸葛亮請教道:
“還是丞相想的周到的!但陛下雖然從善如流,但一旦決定了的事情,等閑人等難以勸住,不知丞相有何妙策,讓主公穩打穩紮,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