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夷陵之戰(43)
  諸葛瑾走後,孫權心裏還是有些緊張,患得患失,害怕劉備不接受自己的求和。

  孫權聽到劉備起兵東征,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但他很自然地選擇了要與劉備議和。

  孫權雖然如願收回了荊州,畢竟他做的事情太不地道,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連續兩次背盟攻打盟友。

  啊派諸葛瑾前去求和,倒也不全然是害怕與劉備鬥個兩敗俱傷,也點道歉的意思在內。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不接受孫權的議和,就是不接受自己的道歉。

  因此,孫權心裏沒有底,有些坐臥不寧。

  當然,孫權也可以選擇直接和劉備開戰,並向曹丕俯首稱臣,但在孫權眼裏,曹丕這個皇位來得不光彩,他打心裏抗拒這個想法。

  另外,孫權也有點自重身份。

  雖然曹丕隻比孫權小了五歲,也算是同齡人。

  但孫權畢竟是與曹操同時代的人物,一直與曹操平等對話,以曹丕的長輩自居。

  現在要臣服在這個子侄輩的曹丕腳下,心高氣傲的孫權,無論如何放不下這個身段。

  但劉備就不一樣了,不但年齡還在自己之上,而且還是自己的妹夫,還是正統的皇室血脈,他繼承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順。

  而且直到現在,劉備還沒有提出和孫夫人解除婚姻關係。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孫權的內疚,覺得對不起劉備這個便宜妹夫,更對不起自己的親妹妹孫尚香。

  現在放下身段求和,也是表達自己歉意的一種方式。

  不管劉備接不接受,孫權都要有所表示。

  雖然劉備立吳夫人為皇後,讓孫權非常生氣,但他知道妹妹心裏一直在思念劉備,他還是願意放下身段送回妹妹,和劉備達成和解。

  孫權的內心非常矛盾,因為無論是和解和開戰,他的首先目標居然都是劉備,這讓他有點無所適從。

  因為他對劉備開戰有心理優勢,他和劉備軍在荊州的兩場戰事,第一場全取荊南,第二場全取荊州,以全勝而告終。

  反觀他與曹軍的交戰,孫權在孫權親自領軍在合肥大戰數次,無一勝績,每次都是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現在孫權留下了心理陰影,非常害怕和曹軍開戰,尤其是在合肥。

  孫權因為料不準劉備的態度,又怕耽擱了投靠曹丕的最好時機,有些焦慮不安,他的這些情緒,早就落到了一個叫趙谘的有心人眼裏。

  趙谘,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善於辯論。

  他投奔孫權時間不短了,雖然被被孫權任命為中大夫,但因為他的特長是口才,在政務、軍事上沒有突出的能力,暫時沒有受到重用,隻是被孫權用錦衣玉食供養起來。

  這次因為劉備起兵東征,趙谘覺得機會來了,就想效法毛遂自薦,發揮自己的才能。

  於是,他來到孫權的宮外求見。

  因為投奔孫權的人可不少,並不是個個都是人才。

  為了廣開賢路,不錯過人才,並選拔出真正的有用之才,孫權雖然是來者不拒,但要受到重用,就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考察。

  衛士通報以後,記憶力驚人的孫權,很快就想起了這個口才出眾的趙谘,並讓衛士請進來。

  趙谘因為機會難得,並沒有故弄玄虛,開門見山地對孫權說道:

  “近日見主公愁眉緊鎖,必定是因為劉備東征的事情煩惱,擔心諸葛子瑜求和不成。我料劉備這次是想拿主公立威,必不肯求和,但主公大可不必擔憂。”

  孫權正是擔憂抵擋不住劉備的進攻,脫口問道:

  “德度何以教我?”

  趙谘對當前的形勢,早就做了周密的分析,聽到孫權問詢,就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自從曹丕篡漢、劉備稱帝以後,主公完全不用害怕劉備報仇,因為劉備以漢室的正統自居,在西川繼承皇位。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他和曹丕不可以共存,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能得到調和。因為雙方都想要成為正統,就必須剿滅對方,但又互有顧忌,不敢大打出手。因此,主公作為僅存的第三方勢力,很自然成為了兩家立威的對象,但同時也是兩人爭相拉攏的對象。”

  孫權把江東經營得到現在的規模,也是才智過人,馬上就知道了趙谘的意思。就站起來對趙谘謝道:

  “|聽了德度一席話,我豁然開朗,如果真如你所說,劉備不會同意議和,到時就煩勞你替我走一趟魏國,說服曹丕接受我們的依附。”

  趙谘本來還有長篇大論沒有說完,但孫權這麽快就反應過來,讓他如鯁在喉,但有不能繼續說下去,不得不告辭而出。

  和聰明人說話,本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但對一個優秀的辯手來說,卻是非常難受的一件事,自己的論證、論據還沒有拿出來,居然就沒有了說服的對象!

  趙谘說了半截子,也是憋得難受。

  回到家裏,把正在做針線活的夫人硬拉過來,聽他把後麵的論證論據都嘮叨完了,趙谘才輸了一口氣,覺得舒服多了。

  趙谘出去不久,衛士又來通報,張昭求見。

  張昭在江東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算是孫權,也不敢怠慢,連忙請了進來。

  進來以後,張昭一反常態,並沒有匯報公事,反而拉起了家常。

  但又有幾次欲言又止,讓孫權有些摸不著頭腦,就開門見山問道:

  “子布有什麽事情盡管說出來,說什麽孤都不會怪罪於你!”

  張昭這才開口說道:

  “諸葛子瑜之弟在西川為相,知劉備軍勢大,現在假以請和為辭,進入西川,會不會是背叛主公改投劉備?”

  孫權重用諸葛瑾,自然是非常信任,他知道張昭在政見上與諸葛瑾有一些分歧,但也不至於前來說他的壞話,就脫口反駁道:

  “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其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