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夷陵之戰(25)
  張飛很看重他和劉備、關羽之間的兄弟情義,願意被兩個哥哥驅使,甘願充當打醬油的角色。

  但他的好勝心還是有的,內心也非常不願意真的被關羽壓一頭。

  曹操為了拉攏關羽,曾經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表麵上,張飛對關羽接受曹操封給的爵位嗤之以鼻。

  但看到大家稱呼大哥為劉皇叔,二哥為關君侯,而他自己,隻能被稱為張將軍,內心失落的同時,還是有幾分羨慕的。

  張飛一直很努力,也想立下大功,得到爵位的封賞。

  而馬謖剛好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在關羽之下。

  在夷陵道上,張飛和馬謖逼得曹操進退不得,不得不答應條件,這張君侯的含金量,自然比關君侯要高。

  張飛這次可謂春風得意,他不但為劉備謀得合法的荊州刺史的職位,自己也得到了新亭侯的爵位。

  終於可以和關羽的漢壽亭侯相提並論,張飛心中的得意勁可想而知。

  張飛意氣風發,想要留下一點紀念。

  思前想後,認為自己還缺一把上好的佩刀。

  當世大將,除了用長兵器以後,大部分都帶有佩劍,用於近身搏鬥。

  但張飛長兵器用的是長矛,卻不喜歡佩劍,偏愛佩戴短刀。

  當世冶煉兵器的名家,都偏愛鑄劍,因此,流傳在世上的名劍不少。

  趙雲無意之中,機緣湊巧,就獲得了削鐵如泥的寶劍青虹劍。

  因此,當時是“名劍易得,名刀難求!”的局麵

  張飛早就存下心思,一定要鑄造一把好刀,這次被封為新亭侯,得到不少的賞賜,什麽也不缺,還是差一把好刀,張飛決定自己鑄造。

  張三爺說幹就幹,風風火火的性子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親自帶人前往赤珠山,取來赤珠精鐵,延請名師巧匠,打造了一把結實剽悍的好刀,並銘刻上了“新亭侯漢大將也”七個大字。

  這把刀雖然是一把佩刀,但份量可不輕,而且削鐵如泥,稱得上利器。

  因為此刀是張飛所鑄造,刀上又有銘文,就被眾人稱為“新亭侯刀”。

  張飛曾執掌此刀,縱橫沙場。

  在治理荊州的時候,張飛因為公正無私,被劉備用來監察一方。

  他四處巡視,也用此刀懲奸除惡。

  據說,此刀經年累月受其正氣渲染,能引天地正氣,專斬天下妖邪。

  張飛對此刀非常喜愛,刀不離身,就連夜晚睡覺,也放在枕頭旁,經常四處炫耀,令得諸多名將暗羨不已。

  這次醉酒,張飛照常把自己心愛的佩刀,放在枕邊,才倒頭睡覺。

  範疆拿起刀來,先拔刀出鞘,然後將雪亮的鋼刀遞給張達。

  張達剛開始鼓起勇氣,拿出匕首,閉眼刺向張飛的腹部。

  關鍵時刻,被範疆伸手拉住。

  他收起匕首,接過新亭侯刀以後,氣勢已泄。

  因為張飛積威太重,其實張達心裏打鼓,已經不敢下手了。

  又不想在範疆麵前丟了麵子,張達隻得硬著頭皮舉起短刀,顫抖著雙手,一寸寸往張飛的脖子落下。

  就連旁觀的範疆,都緊張得雙拳緊握,手心冒汗。

  眼看刀刃離張飛的頸部不到一寸,張飛雖然鼾聲如雷,但感覺非常靈敏,刀刃迫近,讓他肌膚受到刺激。

  睡夢中,張飛以為是被蚊子叮咬,舉起蒲扇大的手掌,一巴掌拍了下去。

  大概是天意如此,張飛的巴掌,剛好打在刀背上,手落刀落,無聲無息,鋒利的新亭侯刀,居然如切豆腐般的,把主人張飛鬥大的頭顱切了下來。

  張達麵色蒼白,渾身虛汗,全身乏力,軟倒在地上。

  既然張飛已死,一旁的範疆表並沒有異常,他順手拿起一塊黑色包布,把張飛的頭顱包好,背在背上,拉起張達的手,就要一起離開。

  範疆冷靜非凡,離開前抬頭一看張飛的無頭屍體,覺得容易被發現,就拉起被單,把張飛整個蓋住,看起來像蒙頭大睡的樣子,然後轉身離開。

  張達雖然被張飛所驚,身不由己軟倒,但他畢竟也是殺人如麻的疆場老將,很快就恢複過來。

  他們兩個出了中軍帳,鎮靜自若地騙過外麵的守衛。

  出了軍營,兩人也不回家,馬上開始逃跑。

  他們動手之前,早就安排了退路,數十名心腹,準備好逃亡的物品。

  他們按照早就挑選好的路線,走偏僻的山路,往荊州而去。

  ……

  ……

  劉備在成都整軍,準備禦駕親征。

  諸葛亮一見阻止不了劉備東征,就退而求其次,建議讓劉備坐鎮成都,召張飛前來為主帥,自己願意當軍師,輔佐張飛攻打荊州。

  劉備仔細考慮一番以後,覺得現在的張飛挺好的,一直對自己言聽計從,關鍵時刻為自己衝鋒陷陣。主要是自己從來沒有讓他獨當一麵,也就是說沒有讓他嚐到權利的好處。

  一旦這次任命張飛為主帥,又有諸葛亮為輔助,以張飛的英勇善戰和諸葛亮的智計百出,很可能戰勝孫權,很快收複整個荊州。

  那時張飛功高蓋世,可不是漢中可比,而且也沒有第二個魏延可以頂替張飛,自己不得不把荊州交給張飛鎮守。

  劉備除了認為張飛沒有獨當一麵的才華,主要還是怕張飛步關羽的後塵。

  關羽在荊州後期,建立自己的小王國,自己的政令,在荊州幾乎無法執行,讓他心中不喜,但也不能責怪關羽。

  張飛雖然不像關羽那樣剛愎自用,自己應該還是能夠製衡,問題是自己的兒子劉禪肯定無法駕馭。

  劉備自覺身體大不如前,不想給兒子留下隱患,就斷然否決了諸葛亮的提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自古一來,不管哪個政權,少不了奸臣當道,但從來都不缺乏憂國憂民之,他們敢於用自己的性命去踐行自己的理想。

  劉備要傾西川之兵,與孫權大戰,此戰勝負難料,但關係到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自然還有很多不同意見,但大多數人都是明哲保身,不敢以死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