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敗走麥城(3)
關羽思前想後,認為能給自己報仇之人,隻有關平。
雖是義子,但父子感情深厚,武功兵法,已盡得自己真傳,領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有望給自己報仇雪恨。
關羽本不想派人到上庸求救,劉封那點兵馬,還真不夠盡起主力的江東軍和曹操軍塞牙縫的。
現在要留下關平的性命替自己報仇,倒是一個不錯的借口,就出口說道:
“劉封鎮守上庸,隻有萬餘軍馬,但他擁兵自重,上次拒絕與我軍協同作戰,這次派人前去求救,多半還是推托不前,隻有我兒關平,曾經與劉封一起學文習武,在西川並肩作戰,交情不薄,你可敢突圍而出,前往上庸求取救兵?上庸兵馬畢竟太少,還需西川出兵,方為正理,不管劉封是否出兵,你徑往成都,找你伯父求救。”
關平剛要答應,猛然醒悟過來,父親這是要支走自己,就馬上改口道:
“父親臂傷未愈,我要留在身旁照顧,你們誰願意前往?”
看著城外黑壓壓的敵軍,眾將都沒有把握突圍而出,都默不作聲,關平目視廖化。
關羽部下眾將,論武功,關平之下就是廖化。
廖化久隨關羽征戰,武功曾經得到關羽的悉心指點,在軍中與關平並稱關羽的左膀右臂。
這次攻打曹仁,兩人同為前部先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人之間配合默契,見了關平的眼神,廖化就站出來說道:
“我願意前往!”
關平說道:
“元儉,你雖然武功高強,但江東軍圍城,至少有兩名大將在城外攔截,你雙拳難敵四手,我護送你突出重圍。”
西川路途遙遠,上庸兵微將寡,關羽對派使者求取救兵並不熱心。
但現在他也沒有能力奪回荊州,能夠拖延一時,給大哥劉備反攻贏得時間,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他見關平不願意走,也沒有勉強,讓廖化前往,也無不可,就提筆分別給劉封和大哥劉備修書一封,付廖化藏於身畔。
廖化備好幹糧,喂飽馬匹,自己也飽食一頓,然後翻身上馬,與關平一起,開門出城。
出城不久,正遇吳將徐盛、丁奉截往去路。
廖化和徐盛戰的旗鼓相當,而丁奉不敵關平,拍馬敗走,關平又截住徐盛廝殺,廖化乘勢殺出重圍,投上庸去了。
看到廖化順利突圍,關平也殺退徐盛,退入城中。
自從王甫給關羽獻計以後,關羽也很糾結。
在廖化突圍求援以後,關羽每天都是獨坐沉思,把城中的防務,全部交給了關平。
麥城雖小,但因為王甫、趙累把糧隊早早帶到了麥城,一時糧草無憂。
關平不敢打擾關羽,吩咐眾將,堅守不出,看樣子是在等待援兵到來。
關羽雖然隻有數千軍馬,但對關羽的勇武,呂蒙非常忌憚,現在是圍而不攻,因為他打的也是等到關羽斷糧的主意。
……
……
劉封、孟達在上庸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自從拒絕與關羽協同攻打樊城以後,害怕受到關羽的指責,心裏好像壓著一塊石頭,非常關心樊城方麵的戰況。
當關羽水淹七軍的捷報傳來,劉封和孟達的臉色都不好看。
因為關羽立下的功勞越大,在劉備集團的威勢就更重,話語權就越大,曾經拒絕派遣援兵的他們,以後的日子就越難過。
尤其是劉封,聽到自己當年並肩戰鬥的夥伴關平,已經是威名響徹華夏,而自己不但錯失了一個立功的好機會。
而且憑空製造關羽這麽一個強大的政敵,心中難免對勸阻自己出兵的孟達有些怨氣。
但劉封卻沒有辦法發作,因為兩人互不統屬,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現在處於麵和心不和的狀態。
這天,探馬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消息,坐擁十萬大軍的關羽,在樊城敗於徐晃之手。
勝敗乃兵家常事,劉封和孟達不由同時鬆了一口氣。
關羽敗退回來,對整個劉備集團的士氣,都是不小的打擊,但他們兩個來說,未必是壞事。
緊接著發生的事情,似乎印證了“兵敗如山倒”的俗語,壞消息接連而來。
先是探子來報,關羽樊城兵敗以後,被夏侯尚偷空襲取了兵力空虛的襄陽城,關羽隻能退往江陵。
數天之後,又有探子來報,江東呂蒙趁公安、江陵的兵力空虛,又偷襲取了公安、江陵城,關羽在荊州已經沒有立足之地。
這次劉封和孟達坐不住了,如果關羽不能奪回江陵,能夠退卻的地方不多,無非就是宜都郡和上庸郡。
如果關羽想要再次收複荊州,肯定會領軍先退往上庸立足,畢竟上庸也是荊州九郡之一,他並沒有離開荊州。
兩人還真不知道怎麽處理這種情況,一旦孫權或者曹操郡追殺而來,上庸的形勢嚴峻,關羽肯定會接過軍隊的指揮權,出現鵲巢鳩占的情況。
兩人雖然麵和心不和,但也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不得已坐到一起研究對策。
兩人自然沒有主動出兵救援關羽的勇氣,但對上庸軍隊指揮權的問題,仍然達不成一致,兩人正在爭論,忽報關羽部將廖化至。
在荊州的時候,劉封和廖化份屬軍中同僚,年齡相差不大,關係還算不錯,馬上請進來問道:
“元儉為何而來?”
廖化一臉憔悴,對劉封說道:
“關將軍在樊城兵敗,又被呂蒙襲取了公安和江陵,反攻江陵不成,再次敗於呂蒙之手,現困於麥城,被圍至急。西川援兵,路途遙遠,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我突圍而出,來此向劉將軍求救。望二位將軍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遲延,麥城必被攻陷。”
劉封拿不定主意,就對廖化說道:
“將軍遠道而來,路途辛苦,先去吃飯歇息,容我和孟太守計議。”
廖化被衛士領導到館驛安歇,草草吃了一頓飽飯,雖然非常困倦,但廖化一直睜著眼睛,專候劉封出兵的消息。
一直到了到了子時,還沒有消息,廖化實在是頂不住了,才沉沉睡去。
雖是義子,但父子感情深厚,武功兵法,已盡得自己真傳,領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有望給自己報仇雪恨。
關羽本不想派人到上庸求救,劉封那點兵馬,還真不夠盡起主力的江東軍和曹操軍塞牙縫的。
現在要留下關平的性命替自己報仇,倒是一個不錯的借口,就出口說道:
“劉封鎮守上庸,隻有萬餘軍馬,但他擁兵自重,上次拒絕與我軍協同作戰,這次派人前去求救,多半還是推托不前,隻有我兒關平,曾經與劉封一起學文習武,在西川並肩作戰,交情不薄,你可敢突圍而出,前往上庸求取救兵?上庸兵馬畢竟太少,還需西川出兵,方為正理,不管劉封是否出兵,你徑往成都,找你伯父求救。”
關平剛要答應,猛然醒悟過來,父親這是要支走自己,就馬上改口道:
“父親臂傷未愈,我要留在身旁照顧,你們誰願意前往?”
看著城外黑壓壓的敵軍,眾將都沒有把握突圍而出,都默不作聲,關平目視廖化。
關羽部下眾將,論武功,關平之下就是廖化。
廖化久隨關羽征戰,武功曾經得到關羽的悉心指點,在軍中與關平並稱關羽的左膀右臂。
這次攻打曹仁,兩人同為前部先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人之間配合默契,見了關平的眼神,廖化就站出來說道:
“我願意前往!”
關平說道:
“元儉,你雖然武功高強,但江東軍圍城,至少有兩名大將在城外攔截,你雙拳難敵四手,我護送你突出重圍。”
西川路途遙遠,上庸兵微將寡,關羽對派使者求取救兵並不熱心。
但現在他也沒有能力奪回荊州,能夠拖延一時,給大哥劉備反攻贏得時間,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他見關平不願意走,也沒有勉強,讓廖化前往,也無不可,就提筆分別給劉封和大哥劉備修書一封,付廖化藏於身畔。
廖化備好幹糧,喂飽馬匹,自己也飽食一頓,然後翻身上馬,與關平一起,開門出城。
出城不久,正遇吳將徐盛、丁奉截往去路。
廖化和徐盛戰的旗鼓相當,而丁奉不敵關平,拍馬敗走,關平又截住徐盛廝殺,廖化乘勢殺出重圍,投上庸去了。
看到廖化順利突圍,關平也殺退徐盛,退入城中。
自從王甫給關羽獻計以後,關羽也很糾結。
在廖化突圍求援以後,關羽每天都是獨坐沉思,把城中的防務,全部交給了關平。
麥城雖小,但因為王甫、趙累把糧隊早早帶到了麥城,一時糧草無憂。
關平不敢打擾關羽,吩咐眾將,堅守不出,看樣子是在等待援兵到來。
關羽雖然隻有數千軍馬,但對關羽的勇武,呂蒙非常忌憚,現在是圍而不攻,因為他打的也是等到關羽斷糧的主意。
……
……
劉封、孟達在上庸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自從拒絕與關羽協同攻打樊城以後,害怕受到關羽的指責,心裏好像壓著一塊石頭,非常關心樊城方麵的戰況。
當關羽水淹七軍的捷報傳來,劉封和孟達的臉色都不好看。
因為關羽立下的功勞越大,在劉備集團的威勢就更重,話語權就越大,曾經拒絕派遣援兵的他們,以後的日子就越難過。
尤其是劉封,聽到自己當年並肩戰鬥的夥伴關平,已經是威名響徹華夏,而自己不但錯失了一個立功的好機會。
而且憑空製造關羽這麽一個強大的政敵,心中難免對勸阻自己出兵的孟達有些怨氣。
但劉封卻沒有辦法發作,因為兩人互不統屬,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現在處於麵和心不和的狀態。
這天,探馬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消息,坐擁十萬大軍的關羽,在樊城敗於徐晃之手。
勝敗乃兵家常事,劉封和孟達不由同時鬆了一口氣。
關羽敗退回來,對整個劉備集團的士氣,都是不小的打擊,但他們兩個來說,未必是壞事。
緊接著發生的事情,似乎印證了“兵敗如山倒”的俗語,壞消息接連而來。
先是探子來報,關羽樊城兵敗以後,被夏侯尚偷空襲取了兵力空虛的襄陽城,關羽隻能退往江陵。
數天之後,又有探子來報,江東呂蒙趁公安、江陵的兵力空虛,又偷襲取了公安、江陵城,關羽在荊州已經沒有立足之地。
這次劉封和孟達坐不住了,如果關羽不能奪回江陵,能夠退卻的地方不多,無非就是宜都郡和上庸郡。
如果關羽想要再次收複荊州,肯定會領軍先退往上庸立足,畢竟上庸也是荊州九郡之一,他並沒有離開荊州。
兩人還真不知道怎麽處理這種情況,一旦孫權或者曹操郡追殺而來,上庸的形勢嚴峻,關羽肯定會接過軍隊的指揮權,出現鵲巢鳩占的情況。
兩人雖然麵和心不和,但也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不得已坐到一起研究對策。
兩人自然沒有主動出兵救援關羽的勇氣,但對上庸軍隊指揮權的問題,仍然達不成一致,兩人正在爭論,忽報關羽部將廖化至。
在荊州的時候,劉封和廖化份屬軍中同僚,年齡相差不大,關係還算不錯,馬上請進來問道:
“元儉為何而來?”
廖化一臉憔悴,對劉封說道:
“關將軍在樊城兵敗,又被呂蒙襲取了公安和江陵,反攻江陵不成,再次敗於呂蒙之手,現困於麥城,被圍至急。西川援兵,路途遙遠,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我突圍而出,來此向劉將軍求救。望二位將軍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遲延,麥城必被攻陷。”
劉封拿不定主意,就對廖化說道:
“將軍遠道而來,路途辛苦,先去吃飯歇息,容我和孟太守計議。”
廖化被衛士領導到館驛安歇,草草吃了一頓飽飯,雖然非常困倦,但廖化一直睜著眼睛,專候劉封出兵的消息。
一直到了到了子時,還沒有消息,廖化實在是頂不住了,才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