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水淹七軍(23)
關羽不由得想起了馬良的好處,以前關羽也曾經多次出征,與曹仁、文聘都曾經對陣,在益陽與魯肅對峙時,出動的兵力多大三萬。
有馬良在軍中籌劃,把軍資糧草準備的妥妥當當,關羽從來都不用操心。
劉備自從得到荊州以後,因為本身實力不足,害怕被孫權或者曹操吞並,隻能不計後果發展軍力。
在治理荊州期間,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修生養息,尤其是劉備進軍西川以後,與劉璋打了近兩年的戰爭。
因為劉備軍是仁義之師,並沒有掠奪西川老百姓的糧草以戰養戰,荊州付出的軍資糧草可不少。
關羽這次出征討伐曹操,也是按照劉備的要求,要打出仁義之師的風範,相當於給劉備打廣告,自不能掠奪當地老百姓的財富。
以戰養戰行不通,隻有荊州老百姓自己勒緊褲腰帶了。
這麽快糧草就要見底,也讓關羽吃了一驚!
想起馬良當時可是安排了足足半年的糧草,馬良離開之時,糧草已經全部到位。
關羽對王甫心生不滿,第一反應是王甫管理不善,有人貪墨糧草!
關羽眼裏摻不得沙子,就親自到新野檢查糧草。
其實,關羽是冤枉王甫了。
王甫也非常有才幹,他對糧草的管理沿用了馬良的方法,非常嚴格,其所以這麽快出現糧草警訊,是因為關羽收編了三萬土匪,總兵力達到到了八萬人。
當初,馬良是準備了五萬人半年的糧草,關羽也準備在半年內結束這次戰爭,自然就沒有擔心過糧草。
但在出征前,糜芳、傅士仁管理不善,在軍營中飲酒導致糧草失火,燒掉了大軍差不多一個月的糧草。
關羽攻下新野以後,因為曹仁、滿寵早有敗退的準備,城中並沒有留下多少糧草。
如果一直關羽是還是五萬人馬,糧草堅持五個月自然是沒有問題,稍微緊緊,勉強夠維持半年。
但關羽很快就收編了汝南境內的三萬土匪,五萬軍隊五個月的糧草,八萬軍隊平均下來,也就剛剛夠三個月之用。
現在關羽出征已經快三個月了,能夠還有將近一個月的糧草,主要是王甫管理得當,精打細算。
關羽見到王甫以後,毫不客氣地查問糧草的事情,王甫三言兩語,就把事情說的清清楚楚。
關羽這才知道是冤枉王甫了,沒有別的辦法,想起馬良的告誡,他也開始考慮退兵了。
回到大營,關羽因為有了退兵之心,但還是想要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做最後的努力,找到短期內擊敗於禁的方法。
如果得到於禁新運來的大量糧草,關羽就足以圍困到樊城的曹仁耗盡糧草,不戰而降。
關羽就帶領手下數十名心腹將領,到土山高阜處觀察於禁的營寨,尋找破敵之策。
登高望之,關羽見於禁營寨法度嚴謹,旗號整齊,軍士絲毫不亂。
營寨雖然依山而建,但與山林相隔了一個足夠的安全距離,防火措施到位,根本就無法火攻。
關羽無計可施,手下眾將也麵有難色,場麵有點壓抑。
為了緩和氣氛,關羽隨口問道:
“於禁大營所在山穀,是何地名?”
向導官回答道:“罾口川。”
關羽心裏一動,脫口說道:
“魚入罾口,豈能久乎?”
轉念一想,於禁營地雖然低窪,適宜水淹,但現在是秋末,天幹物燥,馬上進入枯水期,水攻根本無法實施。
看來,於禁紮營之前,早就想到了這點,雖然是火攻的好節氣,但於禁又防備森嚴,料難得手。
回到本寨,關羽想起馬良的忠告,已經有了決斷:既然無法擊敗於禁,不如早點退兵。
關羽下令手下諸將。保養修理船筏、水具。
關平非常疑惑,不由問道:
“父親,陸地相持,何用水具?”
關羽還存在僥幸心理,萬一覓得戰機,就可以行雷霆一擊,並不想過早透露退兵的意圖,就對關平說道:
“非你所知也!”
其實,這些船隻、水具,是關羽早就準備好。
本來用途是準備從水路支援公安的傅士仁,防備呂蒙的偷襲,想不到現在卻用著退兵之用。
但用作退兵也很不錯,可以快速退兵,並不怕不諳水性的於禁軍從背後掩殺。
就在關羽讓軍士們把糧草軍資搬往船隻之上,準備退軍之時,忽然下起了瀝瀝秋雨,而且連綿不斷。
關羽一見有望水淹於禁,大喜過望,連忙吩咐關平道:
“坦之,你速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大之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
關平這才想起,關羽早就修理船隻、水具的用意,心中拜服。
於禁大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害怕關羽水攻,專門求見於禁,建議道:
“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說荊州兵修理船隻、水具,移營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將軍宜早為計。”
看到秋雨不止,於禁作為主帥,當然要找當地人問詢。
他得知秋雨不是夏雨,並不能持久,很難造成洪水泛濫,關羽想要水攻,基本不可能。
而關羽的船隻、戰艦,並不是現在才準備的。
於禁早就做好了調查,知道關羽的船隊和烽火台的存在,是用來防備江東孫權的。
於禁判定,關羽是想要退軍了,正準備整頓軍馬,等關羽退軍之際,隨後掩殺,趁勢奪回新野。
因為成何是龐德的得力屬下,幫助龐德給於禁製造了一些麻煩,於禁聽了他的言語,心中不喜,責備道:
“現在秋幹物躁,馬上進入枯水期,秋雨安能造成大水?關羽的戰船早就準備好的,現在整理船隻戰艦,要不能攻打大營,吾料關羽不久之後就會退兵,你還是回去整頓兵馬準備掩殺,不要惑我軍心!再到處亂言,就按軍法斬首!”
成何聽於禁說的有理有據,無言以對,羞慚而退。
有馬良在軍中籌劃,把軍資糧草準備的妥妥當當,關羽從來都不用操心。
劉備自從得到荊州以後,因為本身實力不足,害怕被孫權或者曹操吞並,隻能不計後果發展軍力。
在治理荊州期間,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修生養息,尤其是劉備進軍西川以後,與劉璋打了近兩年的戰爭。
因為劉備軍是仁義之師,並沒有掠奪西川老百姓的糧草以戰養戰,荊州付出的軍資糧草可不少。
關羽這次出征討伐曹操,也是按照劉備的要求,要打出仁義之師的風範,相當於給劉備打廣告,自不能掠奪當地老百姓的財富。
以戰養戰行不通,隻有荊州老百姓自己勒緊褲腰帶了。
這麽快糧草就要見底,也讓關羽吃了一驚!
想起馬良當時可是安排了足足半年的糧草,馬良離開之時,糧草已經全部到位。
關羽對王甫心生不滿,第一反應是王甫管理不善,有人貪墨糧草!
關羽眼裏摻不得沙子,就親自到新野檢查糧草。
其實,關羽是冤枉王甫了。
王甫也非常有才幹,他對糧草的管理沿用了馬良的方法,非常嚴格,其所以這麽快出現糧草警訊,是因為關羽收編了三萬土匪,總兵力達到到了八萬人。
當初,馬良是準備了五萬人半年的糧草,關羽也準備在半年內結束這次戰爭,自然就沒有擔心過糧草。
但在出征前,糜芳、傅士仁管理不善,在軍營中飲酒導致糧草失火,燒掉了大軍差不多一個月的糧草。
關羽攻下新野以後,因為曹仁、滿寵早有敗退的準備,城中並沒有留下多少糧草。
如果一直關羽是還是五萬人馬,糧草堅持五個月自然是沒有問題,稍微緊緊,勉強夠維持半年。
但關羽很快就收編了汝南境內的三萬土匪,五萬軍隊五個月的糧草,八萬軍隊平均下來,也就剛剛夠三個月之用。
現在關羽出征已經快三個月了,能夠還有將近一個月的糧草,主要是王甫管理得當,精打細算。
關羽見到王甫以後,毫不客氣地查問糧草的事情,王甫三言兩語,就把事情說的清清楚楚。
關羽這才知道是冤枉王甫了,沒有別的辦法,想起馬良的告誡,他也開始考慮退兵了。
回到大營,關羽因為有了退兵之心,但還是想要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做最後的努力,找到短期內擊敗於禁的方法。
如果得到於禁新運來的大量糧草,關羽就足以圍困到樊城的曹仁耗盡糧草,不戰而降。
關羽就帶領手下數十名心腹將領,到土山高阜處觀察於禁的營寨,尋找破敵之策。
登高望之,關羽見於禁營寨法度嚴謹,旗號整齊,軍士絲毫不亂。
營寨雖然依山而建,但與山林相隔了一個足夠的安全距離,防火措施到位,根本就無法火攻。
關羽無計可施,手下眾將也麵有難色,場麵有點壓抑。
為了緩和氣氛,關羽隨口問道:
“於禁大營所在山穀,是何地名?”
向導官回答道:“罾口川。”
關羽心裏一動,脫口說道:
“魚入罾口,豈能久乎?”
轉念一想,於禁營地雖然低窪,適宜水淹,但現在是秋末,天幹物燥,馬上進入枯水期,水攻根本無法實施。
看來,於禁紮營之前,早就想到了這點,雖然是火攻的好節氣,但於禁又防備森嚴,料難得手。
回到本寨,關羽想起馬良的忠告,已經有了決斷:既然無法擊敗於禁,不如早點退兵。
關羽下令手下諸將。保養修理船筏、水具。
關平非常疑惑,不由問道:
“父親,陸地相持,何用水具?”
關羽還存在僥幸心理,萬一覓得戰機,就可以行雷霆一擊,並不想過早透露退兵的意圖,就對關平說道:
“非你所知也!”
其實,這些船隻、水具,是關羽早就準備好。
本來用途是準備從水路支援公安的傅士仁,防備呂蒙的偷襲,想不到現在卻用著退兵之用。
但用作退兵也很不錯,可以快速退兵,並不怕不諳水性的於禁軍從背後掩殺。
就在關羽讓軍士們把糧草軍資搬往船隻之上,準備退軍之時,忽然下起了瀝瀝秋雨,而且連綿不斷。
關羽一見有望水淹於禁,大喜過望,連忙吩咐關平道:
“坦之,你速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大之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
關平這才想起,關羽早就修理船隻、水具的用意,心中拜服。
於禁大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害怕關羽水攻,專門求見於禁,建議道:
“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說荊州兵修理船隻、水具,移營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將軍宜早為計。”
看到秋雨不止,於禁作為主帥,當然要找當地人問詢。
他得知秋雨不是夏雨,並不能持久,很難造成洪水泛濫,關羽想要水攻,基本不可能。
而關羽的船隻、戰艦,並不是現在才準備的。
於禁早就做好了調查,知道關羽的船隊和烽火台的存在,是用來防備江東孫權的。
於禁判定,關羽是想要退軍了,正準備整頓軍馬,等關羽退軍之際,隨後掩殺,趁勢奪回新野。
因為成何是龐德的得力屬下,幫助龐德給於禁製造了一些麻煩,於禁聽了他的言語,心中不喜,責備道:
“現在秋幹物躁,馬上進入枯水期,秋雨安能造成大水?關羽的戰船早就準備好的,現在整理船隻戰艦,要不能攻打大營,吾料關羽不久之後就會退兵,你還是回去整頓兵馬準備掩殺,不要惑我軍心!再到處亂言,就按軍法斬首!”
成何聽於禁說的有理有據,無言以對,羞慚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