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水淹七軍(14)
  於禁的武功和謀略雖然不錯,但也不是特別突出。

  他能夠別出心裁,以嚴明軍紀獲得曹操的青睞,自然做足了功課,好友楊修也是功不可沒。

  在漢中之戰中,楊修因為口令“雞肋”事件,被曹操借故斬殺,於禁的內心也非常警覺。

  現在他被曹操指派去救援曹仁,因為他的武功並非關羽之敵,隱隱覺得自己是一個充當炮灰的角色,心裏一動,就向曹操請求道:

  “我武功非關羽之敵,請丞相派一武功高強之將作先鋒,領兵同去。”

  曹操聽了於禁的要求,並不過分,本來想讓他自己挑一個,但想著於禁太注重軍法,沒有發財的機會,很多將領都不願意與他一同統兵,就想替他做主,當眾問道:

  “誰敢作先鋒?”

  堂下一條大漢,身長九尺,極其雄壯,站出來奮然道:

  “我願意效犬馬之勞,生擒關羽,獻於大王麾下。”

  曹操定睛一看,是歸順未久的西涼勇將龐德,心中咯噔了一下,旋即佯做大喜道:

  “關羽武功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上令明,真勁敵也。”

  於是,曹操當場加於禁為征南將軍,加龐德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前往樊城。

  這七軍,每軍還可分為前、後、左、右、中五部,每部一千人,再加上每軍主將的本部兵馬,約六千五百人左右,加上於禁、龐德的本部兵馬,剛好是五萬大軍。

  但這次曹操動用的軍隊,並不是百戰精兵,隻是訓練有素的北方強壯之士。

  他抱著必敗的心思,雖然派於禁去背黑鍋,但以於禁的能力,也不可能敗的不可收拾,自然也有戰場練兵的想法在內。

  主管訓練這五萬兵馬的兩員領軍將校,一個叫董衡,一個叫董超,是董昭所在董氏家族的傑出子弟,是曹操的手下親信。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年輕時頗有才名,被舉為孝廉,後擔任袁紹帳下參軍。

  他跟隨袁紹平定河北,多有戰功,但是袁紹聽信讒言,董昭受到排擠,不得已離開袁紹,投奔河內太守張楊。

  張楊率軍迎接漢獻帝時,董昭隨行,並被拜為議郎。

  董昭與曹操在洛陽相見,兩人一見如故。

  因為看好曹操的前景,董昭當機立斷,把身家性命押到了曹操身上,建議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並設計挑起楊奉、韓暹等人的爭鬥。

  曹操順利接走漢獻帝,遷都許昌,董昭自此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

  跟隨曹操以後,董昭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職,多有功勞,深受曹操器重。

  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謀劃,主要都是出自董昭之手。

  董家的很多傑出子弟,雖然沒有出任高官,但很多進入軍中,絕對是曹操的親信。

  這次分裂孫劉聯盟的大計,主要是賈詡引導,曹操定計,自然少不了董昭的參詳,所以,董昭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知情者和參與者之一。

  曹操知道,龐德是馬超手下第一勇將,與許褚、張郃等人輪番相鬥,絲毫不落下風,這才勾起曹操的愛才之心。

  說到真實武功和謀略,龐德未必就在馬超之下,但身份不如馬超尊貴,這才屈居馬超之下。

  在曹操看來,龐德武功與關羽相比,也隻在伯仲之間,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曹操也非常好奇,內心也非常期待龐德與關羽的交鋒。

  為了造成劉備已經發展到非常強大的假象,讓孫權忌憚劉備,曹操還準備再敗幾場,他感覺於禁和龐德這個組合,還真有可能擊敗關羽。

  曹操也不能向他們兩個透露自己的謀劃,萬一走漏風聲,就功虧一簣。

  如果於禁真的能夠打敗關羽,孫權絕對不會輕易向荊州動手,甚至有向曹軍動手的可能。

  畢竟孫曹才是是敵對關係,而孫劉是盟友關係。

  暫時不能解除於禁的兵權倒在其次,曹操特別在意的是這次用計的成功與否!

  這次曹操不惜一切代價定計,並言明把荊州拱手讓給孫權,就是要把江東拉下水,旨在破壞孫劉聯盟,自然容不得半點意外。

  回到宮中,曹操心生一計,覺得還是拆散於禁、龐德這個組合比較保險,就把董衡、董超叫過來,“如此這般……”吩咐一番。

  當日,董衡、董超引各軍將領,前往中軍大帳參拜於禁,龐德還沒有過來,董衡乘機對於禁說道:

  “於禁將軍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厄,期在必勝,但用龐德為先鋒,豈不誤事?”

  於禁驚問其故,董衡解說道:

  “龐德原係馬超手下副將,在漢中被大王生擒,不得已投降丞相,今其故主在西川,職居左將軍;況其親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今使他為先鋒,是潑油救火也。將軍何不啟知魏王,別換一人前去?”

  於禁一聽,董衡說的有理,因為數天之後就要出征,於禁連夜入魏王府拜見曹操,要求換掉先鋒龐統,並把董超所言原話稟告曹操。

  曹操假裝醒悟,隨即喚龐德至階下,當堂下令納下先鋒印。

  龐德大驚,問道:

  “我正要為大王出力,何故又不肯見用?”

  曹操回答道:

  “本王本無猜疑之心,但人言你故主馬超現在西川為將,你長兄龐柔亦在西川為官,俱佐劉備。就算我不計較,奈眾口鑠金,主將於禁將軍,也不敢冒險和你共事!”

  龐德了這話,脫下自己的頭盔,用額頭叩擊地麵,血流滿麵,對曹操稟告道:

  “我自漢中投降大王,每感大王厚恩,敗軍之將,並無寸功在身,雖肝腦塗地,不能補報大王之恩,大王為什麽要懷疑我的忠心呢?我當年在故鄉未出仕之時,與兄龐柔同居,嫂甚不賢,食不果腹,被我乘醉殺之;長兄恨我入骨髓,誓不相見,恩斷義絕。故主馬超,有勇無謀,兵敗地亡,孤身入川,今我與他各為其主,舊義已絕,別說是對戰關羽,就算是故主馬超親來,也是絲毫不講情麵,隻在刀上見個高低,我感大王不殺之恩,複有提拔重用之德,安敢萌異誌?惟大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