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水淹七軍(2)
  第四二四章水淹七軍(2)

  孫權當初在濡須口與曹操大戰,折了陳武、董襲兩員大將,屢戰不利,主動講和,答應了曹操一些條件,但也是模棱兩可,留有餘地,倒也不怕曹操以此要挾。

  孫權知道,滿寵此來,曹操無非要聯合自己,攻打荊州。

  孫權作為一個上位者,自然有自己的主意,他可不會被曹操牽著鼻子走,就召集一眾文武大臣,商量對策。

  雖然三足鼎立鼎立的大勢已經形成,但在孫權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派係也不少。

  在選擇盟友這個大問題上,孫權手下眾臣大體可分為親曹、親劉和中間三派。

  以張昭、呂蒙等人為首,覺得曹操雖然專權,但畢竟還維持著漢室正統,和曹操搞好關係,更加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而諸葛瑾、呂範等人認為,孫權因為先天名分不足,在三國鼎足而立,需要和劉備搞好關係,共同對抗曹操掌控的朝廷,必要時可以使用清君側的口號發動戰爭,把叛逆之名安在曹操頭上。

  而陸遜、顧雍等人認為,三國鼎立,江東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維持三國之間的相對平衡最重要,總的來說,就是需要聯合弱者對抗強者。

  張昭作為文臣之首,對聯劉抗曹,一直是持反對態度的。

  就算是周瑜打敗了曹操,他還是認為周瑜這是勞民傷財,多此一舉。

  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就算孫權舉江東之眾投降曹操,那也是有封賞的,通過討價還價,或許孫權也一樣能夠留在江東,繼續南麵稱孤。

  因為這是沒有發生的事情,誰也不能說張昭的分析不對,張昭也因為不能證明自己的正確而深感遺憾!

  聽說曹操派使者前來,張昭認為是間接證明自己正確性的好機會,就想要勸說孫權交好曹操,進取荊州,他第一個站出來對孫權進言道:

  “主公與曹操,都是漢朝之臣下,本來沒有什麽仇怨,是因為劉備與曹操勢不兩立,才把曹操引到荊州,主公在赤壁之戰前,因聽信諸葛亮的說詞,致兩家連年征戰不息,生靈遭其塗炭。今滿伯寧前來,必是曹操有講和之意,主公可以禮接之,看他有何說辭,再做道理。”

  張昭此言倒也不失公允,孫權依其言,令眾謀士接滿寵入城相見。

  雙方見禮畢,孫權以貴賓之禮接待滿寵。

  滿寵不卑不亢,禮節到位,呈上曹操的書信,並對孫權說道:

  “魏王與吳侯都是漢臣,替皇上治理天下,本來並無衝突,更加沒有仇怨可言。皆因劉備之故,致雙方在赤壁鏖戰,產生釁隙。魏王差我到此,是約將軍攻取荊州,魏王準備兵臨漢川,兩麵夾擊,讓劉備難以首尾難顧。擊破劉備之後,魏王願與吳侯共分疆土,誓不相侵。”

  孫權看完曹操的書信,與滿寵所言並無出入,而且還在信中委婉點出孫權在濡須口停戰時的承諾,並在信中提出:事成之後,可以舉薦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並封南昌侯。

  孫權看完書信,頗為心動。

  曹操的這封信,可以說正好搔到了孫權的癢處!

  孫權剛才還在為沒有名分發愁,想不到曹操就替他想好了職務和封號。

  孫權還在為荊州在劉備手中而煩惱,這曹操馬上就提出要配合他攻取荊州!

  對自己的運氣突然變得這麽好,孫權可不敢輕易相信,因為他知道,曹操放出來的魚餌,可是不好吞!。

  孫權雖然年輕,但城府頗深,看完書信並沒有表態,隻是設筵款待滿寵,並親自送滿寵歸館舍安歇,釋放出自己的善意。

  孫權與眾謀士商議,親曹派與親劉派相持不下,爭執不休,屬於中間派的幾位重要人物,不得不出來打圓場。

  顧雍屬於中間派的中堅,他對與劉備或者曹操結盟並沒有傾向,但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視誠信守約,認為就算倒向曹操,也不能隨意背棄盟約,至少要給自己找一個背盟的借口,就對孫權建議道:

  “滿伯寧所言雖是說詞,但也頗有道理,主公也需要一個名號,才能名正言順地治理江東,這次可以雙管齊下,先送滿寵回,並找些理由拖延約會共擊劉備的時間,另一方麵,派人過江拜訪關羽,探看他對結盟的誠意,就算要背棄盟約,也要把責任推到關羽身上,方可從容行事。”

  顧雍,字元歎,吳郡人,他可不是簡單之人!

  顧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得到家族的重點培養。

  少年時,顧雍曾師從因避怨而隱居於吳地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學琴藝與書法。

  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

  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擔任合肥長。

  後曆任婁縣、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處都有政績。

  建安五年(公元200),孫權兼任會稽太守,以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處理一切事務。

  張昭和顧雍都是以政略見長,但兩個人行事的作風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昭向來疾言厲色,隻要他認為自己是觀點是正確的,就會直言不諱地對孫權進諫,常常搞得孫權下不了台,這情景就像一個嘮叨的老人家訓導小孩一樣,頗有搞笑的意味。

  但顧雍卻相反,他為人謙和,不發脾氣,而且還不喜誇耀。

  但實際上,顧雍治下的政績是非常大的。而顧雍態度溫和的同時,也從不放棄自己的意見,像張昭一樣,隻要是正確的,他也會堅持下去。

  顧雍低調,但絕不平庸。他自持內傾,寡言少語,但隻要話一出口,就能切中肯綮。

  他不喝酒,所以別人在酒後狂歡時,一見到顧雍,就不敢放肆了,連孫權都說:“有顧先生在場,我也不敢縱情。”

  所以,孫權對顧雍的意見相當重視。

  他雖然對曹操許願的驃騎將軍非常滿意,但也不想充當背信棄義的小人,相對於奸詐的曹操,孫權更願意相信以仁義聞名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