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漢中之戰(17)
孫權回到秣陵,雖然采用稱臣納貢的手段,得以讓曹操退兵。
他在合肥多次沉沙折戟,損失自然需要哪些世家大族出來分擔,對他的名聲影響可不小。
他隻有寥寥幾次親征,與曹操交鋒無一勝績,這次更是損失了數萬精銳大軍以及董襲和陳武兩員大將,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偏偏還有那麽一些不長眼的人,對孫權的能力提出了質疑。
就連孫氏宗室內部,也傳出了不同的聲音。
有人把已經死去多年的孫翊拿出來說事,甚至有人對孫翊在丹陽郡的死因,提出了質疑。
有人爆出內幕消息,說出手刺殺孫匡的家將邊鴻,是跟隨孫家數十年的老人,武藝頗為不弱。
邊鴻先是跟隨孫權充當護衛,後來孫權找孫策要了周泰當貼身保護,這才轉手把邊鴻推薦給自己的弟弟孫翊。
按道理說,邊鴻的忠心毋庸置疑,偏偏就出現了勾結外人刺殺主人的事件。
孫翊(184年-204年),又名孫儼,字叔弼,是孫堅的第三子,孫策、孫權的親弟弟。
在孫策病危時,當時對繼承人的選定,爭議可不小!
孫翊曾被不少大臣推薦為繼承者,大名鼎鼎的張昭,也屬意於孫翊。
因此,但在孫翊的身邊,還有一批為數不少的支持者。
盡管這個提議被孫策拒絕了,堅持把權利交給孫權,但孫權內心對孫翊還是有些忌憚的。
孫權繼位後不久,孫權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去世。
孫權早就想把孫翊發配出去,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就把他派到丹陽郡任太守。
孫翊在丹陽郡就職,整個江東都亂成一鍋粥。
孫權的形勢非常不妙,孫翊在丹陽尚能穩住局勢,但他任職不到一年,居然被身邊的心腹家將鴻刺殺身死。
那些有心人,影射孫翊的死,與孫權脫不了幹係。
孫權可謂百口莫辯,但這些人畢竟沒有證據,加上時隔多年,孫權的掌控能力很強,謠言很快就平息了,倒也沒有引起什麽亂子。
孫權這次出征失敗,給他帶來的負麵影響,遠不止這些。
看到孫翊的死,並沒有給孫權帶來麻煩,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又把孫堅拿出來說事。
說當年孫堅選定的接班人是並不是孫權,甚至也不是孫策,而是四子孫匡。
孫匡,字季佐,孫堅的第四子,孫權的親弟弟。
初平三年(191年),孫堅死後,按照他的遺願,上報朝廷,孫匡曾襲爵為烏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孫策差不多平定了整個江東,曹操掌控的漢庭非常忌憚,才下旨改命孫策為烏程侯。
孫匡的身份可不簡單,他不但是曾經的烏程侯,現在的定武中郎將,而且是曹操手下重將曹仁的女婿,但被孫權閑置起來。
現在孫權新敗,江東受製於曹操,而孫匡又有曹仁這個硬關係,一時間身價倍增。
很快就有人把孫匡舉孝廉茂才,上報給孫權以後,有人提議把孫匡放到丹陽郡任職,但孫權還沒有正式授官,就病死在自己家中,當年二十餘歲。
這次孫匡死得非常蹊蹺,孫權搶先出手,打著調查孫匡死因的幌子,很是斬殺了一些造謠生事的人,這才把時態平息下去。
孫權無緣無故被人非議,心中的憤怒無處宣泄,偏偏有人傳來了魯肅的消息。
魯肅在評價這次合肥之戰和濡須之戰的時候,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孫權的幾處不妥當之處,讓他很是惱火。
魯肅與張昭素來不睦,加上呂蒙這個急於上位的副都督,少不得在背後說三道四,認為孫權得不到荊州,都是因為魯肅的失誤。
他們向孫權進言,認為當初打敗曹操,有江東自己的軍力就夠了,事實上,也是江東獨力打敗了曹操。
認為魯肅力主的孫劉聯盟是多此一舉,把窮途末路的劉備拉進來,分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好處。
他們還把劉備占領江陵的責任,也推到了魯肅身上。
認為劉備能夠占據江陵,是魯肅擅作主張,把這個戰略要地借給劉備,讓江東失去了進軍西川的通道,這才讓劉備撿漏子,一舉拿下了西川,實力已經淩駕於江東之上。
孫權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東征西討,卻沒有征得寸土入賬,備受非議,而且江東目前的局勢相當不妙!
麵對劉備,共享長江天險,等於無險可守。
麵對曹操,無力進攻,每戰必敗。
所有這一切,呂蒙等人,都把根子歸到魯肅力主建立的孫劉聯盟上。
孫權當然知道,當初沒有魯肅建立孫劉聯盟,自己說不定就投降了曹操,現在的境況,比劉琮好不到那裏去。
但在荊州這件事上,孫權對魯肅非常不滿。
雖然沒有因為讒言處罰魯肅,也沒有撤職閑置,但嚴令魯肅拿出收回荊州的可行之法,這可把魯肅難為壞了!
魯肅自然不會毀壞自己親手建立的孫劉聯盟,更不想背信棄義暗襲荊州,又聽到了大量不利於自己的謠言,內憂外患之下,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
魯肅一病不起,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
在西川的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孫權還是明白事理的,始終不忘魯肅在自己的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按照魯肅的推薦,呂蒙如願接任都督的職位。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以後,權勢更加穩固,漢室已經名存實亡。
曹操部下的官員,紛紛出來站隊,其中一個有叫楊訓的郡守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文章寫的非常華美,被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廣為傳頌。
楊訓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說他虛偽地迎合權勢。
因為楊訓是崔琰推薦給曹操的,當時崔琰說他“雖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征召了楊訓。”
現在楊訓的表現,剛好與崔琰所說相反,文采非常出眾,但品行卻被人質疑。
作為舉薦人的崔琰,很受曹操的重用,位居魏國的尚書,也受到牽連和非議,認為他是薦人不當。
其實,楊訓隻是一郡之守,那些人拿他說事,目標就是崔琰。
崔琰聽說以後,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仔細看了一遍,認為並沒有什麽不實的內容,隻是看法各不相同,就寫信給楊訓說: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嗬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
有人卻斷章取義,報告曹操,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
曹操也認為崔琰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最後為曹操所賜死。
他在合肥多次沉沙折戟,損失自然需要哪些世家大族出來分擔,對他的名聲影響可不小。
他隻有寥寥幾次親征,與曹操交鋒無一勝績,這次更是損失了數萬精銳大軍以及董襲和陳武兩員大將,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偏偏還有那麽一些不長眼的人,對孫權的能力提出了質疑。
就連孫氏宗室內部,也傳出了不同的聲音。
有人把已經死去多年的孫翊拿出來說事,甚至有人對孫翊在丹陽郡的死因,提出了質疑。
有人爆出內幕消息,說出手刺殺孫匡的家將邊鴻,是跟隨孫家數十年的老人,武藝頗為不弱。
邊鴻先是跟隨孫權充當護衛,後來孫權找孫策要了周泰當貼身保護,這才轉手把邊鴻推薦給自己的弟弟孫翊。
按道理說,邊鴻的忠心毋庸置疑,偏偏就出現了勾結外人刺殺主人的事件。
孫翊(184年-204年),又名孫儼,字叔弼,是孫堅的第三子,孫策、孫權的親弟弟。
在孫策病危時,當時對繼承人的選定,爭議可不小!
孫翊曾被不少大臣推薦為繼承者,大名鼎鼎的張昭,也屬意於孫翊。
因此,但在孫翊的身邊,還有一批為數不少的支持者。
盡管這個提議被孫策拒絕了,堅持把權利交給孫權,但孫權內心對孫翊還是有些忌憚的。
孫權繼位後不久,孫權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去世。
孫權早就想把孫翊發配出去,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就把他派到丹陽郡任太守。
孫翊在丹陽郡就職,整個江東都亂成一鍋粥。
孫權的形勢非常不妙,孫翊在丹陽尚能穩住局勢,但他任職不到一年,居然被身邊的心腹家將鴻刺殺身死。
那些有心人,影射孫翊的死,與孫權脫不了幹係。
孫權可謂百口莫辯,但這些人畢竟沒有證據,加上時隔多年,孫權的掌控能力很強,謠言很快就平息了,倒也沒有引起什麽亂子。
孫權這次出征失敗,給他帶來的負麵影響,遠不止這些。
看到孫翊的死,並沒有給孫權帶來麻煩,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又把孫堅拿出來說事。
說當年孫堅選定的接班人是並不是孫權,甚至也不是孫策,而是四子孫匡。
孫匡,字季佐,孫堅的第四子,孫權的親弟弟。
初平三年(191年),孫堅死後,按照他的遺願,上報朝廷,孫匡曾襲爵為烏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孫策差不多平定了整個江東,曹操掌控的漢庭非常忌憚,才下旨改命孫策為烏程侯。
孫匡的身份可不簡單,他不但是曾經的烏程侯,現在的定武中郎將,而且是曹操手下重將曹仁的女婿,但被孫權閑置起來。
現在孫權新敗,江東受製於曹操,而孫匡又有曹仁這個硬關係,一時間身價倍增。
很快就有人把孫匡舉孝廉茂才,上報給孫權以後,有人提議把孫匡放到丹陽郡任職,但孫權還沒有正式授官,就病死在自己家中,當年二十餘歲。
這次孫匡死得非常蹊蹺,孫權搶先出手,打著調查孫匡死因的幌子,很是斬殺了一些造謠生事的人,這才把時態平息下去。
孫權無緣無故被人非議,心中的憤怒無處宣泄,偏偏有人傳來了魯肅的消息。
魯肅在評價這次合肥之戰和濡須之戰的時候,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孫權的幾處不妥當之處,讓他很是惱火。
魯肅與張昭素來不睦,加上呂蒙這個急於上位的副都督,少不得在背後說三道四,認為孫權得不到荊州,都是因為魯肅的失誤。
他們向孫權進言,認為當初打敗曹操,有江東自己的軍力就夠了,事實上,也是江東獨力打敗了曹操。
認為魯肅力主的孫劉聯盟是多此一舉,把窮途末路的劉備拉進來,分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好處。
他們還把劉備占領江陵的責任,也推到了魯肅身上。
認為劉備能夠占據江陵,是魯肅擅作主張,把這個戰略要地借給劉備,讓江東失去了進軍西川的通道,這才讓劉備撿漏子,一舉拿下了西川,實力已經淩駕於江東之上。
孫權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東征西討,卻沒有征得寸土入賬,備受非議,而且江東目前的局勢相當不妙!
麵對劉備,共享長江天險,等於無險可守。
麵對曹操,無力進攻,每戰必敗。
所有這一切,呂蒙等人,都把根子歸到魯肅力主建立的孫劉聯盟上。
孫權當然知道,當初沒有魯肅建立孫劉聯盟,自己說不定就投降了曹操,現在的境況,比劉琮好不到那裏去。
但在荊州這件事上,孫權對魯肅非常不滿。
雖然沒有因為讒言處罰魯肅,也沒有撤職閑置,但嚴令魯肅拿出收回荊州的可行之法,這可把魯肅難為壞了!
魯肅自然不會毀壞自己親手建立的孫劉聯盟,更不想背信棄義暗襲荊州,又聽到了大量不利於自己的謠言,內憂外患之下,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
魯肅一病不起,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
在西川的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孫權還是明白事理的,始終不忘魯肅在自己的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按照魯肅的推薦,呂蒙如願接任都督的職位。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以後,權勢更加穩固,漢室已經名存實亡。
曹操部下的官員,紛紛出來站隊,其中一個有叫楊訓的郡守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文章寫的非常華美,被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廣為傳頌。
楊訓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說他虛偽地迎合權勢。
因為楊訓是崔琰推薦給曹操的,當時崔琰說他“雖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征召了楊訓。”
現在楊訓的表現,剛好與崔琰所說相反,文采非常出眾,但品行卻被人質疑。
作為舉薦人的崔琰,很受曹操的重用,位居魏國的尚書,也受到牽連和非議,認為他是薦人不當。
其實,楊訓隻是一郡之守,那些人拿他說事,目標就是崔琰。
崔琰聽說以後,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仔細看了一遍,認為並沒有什麽不實的內容,隻是看法各不相同,就寫信給楊訓說: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嗬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
有人卻斷章取義,報告曹操,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
曹操也認為崔琰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最後為曹操所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