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湘水劃界(1)
  《蜀科》順利推行以後,西川的治安狀況大為好轉。

  劉備平定西川不足一年,但到了年末以後,剛好是三年一度的官員考核升遷的時間。

  以前劉璋主政之時,這考核升遷,隻是一種形式。

  隻要在任的官員沒有太多的劣跡,沒有激起民怨,就算政績平平也不要緊,隻要得到上官的賞識,按照論資排輩的官場慣例,就能升遷有望。

  今年,劉備初來乍到,這些官員換了新主公,還沒有找到新靠山,自然不敢大意,個個勤於政事。

  劉備派出不少人到各個州縣明察暗訪,還真的找不到這些官員有什麽明顯的過錯,也不好無故免除官員的職位。

  劉備要想給馬謖找一個郡守的職位,其難度可不小。

  思慮良久以後,劉備覺馬謖太年輕,不足以服眾,他的手下人才濟濟,官位嚴重不足,破格提拔官員阻力可不小,這才打消了提拔重用馬謖的念頭。

  劉備覺得馬謖是可用之才,既然不用,但也不能寒了他的心。

  有了張肅、張鬆兄弟的例子,劉備覺得僅僅提拔重用馬良還不足以安撫馬謖,就索性把馬謖召來,和他長談一番以後,打開窗戶說亮話,告知馬謖,要把他和趙雲一起雪藏起來,等兒子劉禪繼位以後,再提拔重用,並囑咐他保守秘密。

  把馬謖的事情處理好,調整官員,就成了劉備的重點工作。

  因為很多蜀地的官員都是跟隨劉璋一起投降,劉備也不好隨便罷免人家,剛好是三年考核升遷的時間,劉備借此要清理一批不稱職的官員。

  如果按照劉璋記載的前兩年的功過是非,劉備還不好動這些官員。

  好在諸葛亮推行《蜀科》這個政令,完全可以作為一個重要考核標準,劉備就交給諸葛亮和法正等人,去考核任免官員。

  但對張肅這個留任的廣漢太守,劉備有點等不及了,親自下令免職。

  張肅被免職,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向劉璋告密,斷送了劉備內應張鬆的性命。

  也是因為張肅在推行《蜀科》期間,有些畏手畏腳,不敢得罪人,被劉備抓住痛腳,當做典型處理。

  張肅能留任廣漢太守一年,其實不是劉璋的麵子有多大,而是因為劉璋對張鬆滿門抄斬之時,張肅保護了張鬆的兒子張表。

  也是因為這件事,張表替伯父求情,劉備才沒有對張肅進行秋後算賬。

  實際上,張肅作為一族之長,為保全整個家族而犧牲某個族人,對那時候的世家大族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畢竟他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出賣自己的親兄弟,劉備也認為情有可原。

  張鬆雖死,但劉備不能忘記他的功績,就征召他的兒子張表為門下書佐。

  同時接受征召的,還有巴西人程祁、犍為人楊戲、巴郡人楊汰。

  他們四個人,是西川年青一代的傑出代表,一同知名於世,劉備思慮周全,在照顧功臣的同時,也不忘唯才是舉。

  劉備緊鑼密鼓整頓西川吏治,想要盡快轉化為實力,但江東的孫權,卻有些等不及了。

  因為現在劉備還騰不出手來,是他收回江陵郡的最佳時機。

  一旦真的等劉備徹底掌控西川,再想要回江陵,少不得做過一場。

  但因為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不想與劉備真的鬥個兩敗俱傷。

  當他得到劉備吞並西川,將劉璋逐於公安以後,就召集手下文武,商量收回江陵之策。

  孫權心中已有定計,就殺氣騰騰地對眾人說道:

  “當初劉備借我江陵之時,魯肅前往交涉,劉備曾經說取了西川,便還江陵,後來劉備前來江東結親,我雖然把江陵作為舍妹的嫁妝,但也言明一旦劉備與舍妹分開,就是收回江陵之時,今劉備已得巴蜀四十一州,舍妹也已經回到江東,無論哪一種說法,他都應該歸還江陵,如其不還,我江東不惜一戰!”

  張昭作為江東的首席政務官,對江東的底子非常清楚,這幾年曹操在合肥沒有少折騰,孫權的積累還難以支持一場大戰,就對孫權建議道:

  “主公,吳中方寧,府庫並不充實,不可擅動刀兵。我有一計,可以讓劉備心甘情願,將江陵還給主公。”

  張昭為人老到,打理政務是一把好手,這次突然出頭獻計索還荊州,孫權非常感興趣,就開口問道:

  “子布有何妙計?可速速道來!”

  張昭答道:

  “劉備所倚仗者,是諸葛亮。其兄諸葛瑾今仕於江東,主公何不假裝將諸葛瑾的一家老小抓捕起來,再讓他入西川告其弟,代表主公討還江陵,諸葛亮顧忌兄弟情義,肯定要懇求劉備,就算他不出口懇求劉備,以劉備的性子,必不會令諸葛亮為難,而答應交還江陵。”

  孫權想了一下,這樣做雖然不地道,但如果能夠奏效,不失為一個可行之法,比雙方動武要好得多、

  但他轉念一想,用手下臣子作為交換利益的籌碼,很容易讓手下官員寒心,如此就有些得不償失了,就對張昭說道:

  “諸葛瑾乃誠實君子,自從投奔江東以來,兢兢業業做事,頗多功績,而劉備借江陵之事,與他毫不相關,我怎麽能夠拘其老小?再說,諸葛亮可不是以私廢公之人,子布之計恐難以奏效!”

  張昭回答道:

  “預先告知諸葛瑾和他的家人,這是索還荊州的計策,他們自然放心,就算劉備不從,對主公也沒有什影響,壞的是劉備仁義名聲。”

  孫權知道,劉備最在意的是他“仁義”之名,覺得張昭說的也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計策,召諸葛瑾老小,虛監在府;一麵修書,派諸葛瑾往西川去。

  諸葛瑾領命,不敢怠慢,日夜兼程,不到十日,就趕到了成都。

  諸葛瑾先公後私,並沒有先見弟弟諸葛亮,而是先使人報知劉備。

  剛好劉備與諸葛亮一起討論官員考核升遷的事情,就出言問道:

  “軍師,令兄此來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