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終得江陵(6)
周瑜聽完魯肅的這些話,心裏咯噔了一下,臉色驟變,心知魯肅這次前往劉備處與孔明說理,定然是無功而返,這江陵城是要不回來了!
因為周瑜雖然是用計賺曹仁出戰,但他還是實實在在退兵在前,諸葛亮攻取江陵在後,兩軍並未照麵,孔明並沒有違反當日雙方在江油口的約定。
但諸葛亮占領江陵郡的其他縣鎮,就多少顯得有點理屈了,倒是可以好好理論一番!
因為在當初締結孫劉聯盟之時,兩家在盟約上說的清楚:是誰攻下來的城池就屬於誰,這些縣鎮,都是江東軍攻下來的,自然歸江東所有,孔明也狡辯不得!
於是,周瑜與魯肅“如此這般……”密語一番以後,魯肅確定了說辭,就帶領數十人的精銳衛隊,徑投江陵而來,到城下讓衛士去叫開城門。
曹仁已經退往襄陽,諸葛亮用曹操留下的兵符和手令賺城,陳矯收回兵符和手令以後,棄城而去,劉備軍兵不刃血地取得了江陵城,否則,斷無可能在周瑜來江陵之前攻破城池。
畢竟是搶奪了周瑜的勝利果實,諸葛亮也怕周瑜急紅眼了以後突襲江陵,吩咐趙雲暫時關閉城門,鎮守城門的小校見到魯肅以後,飛報趙雲。
趙雲得知魯肅來訪,並沒有打開城門迎接魯肅入城,而是自己打開城門,在城外與魯肅相見,詢問緣由。
魯肅知道趙雲出城對話是對江東軍不信任,心中有些不悅,他對趙雲也沒有好臉色,毫不客氣的問道:
“我要見劉玄德或者孔明說話,他可在江陵!”言下之意,你趙雲還沒有和我對話的資格。
趙雲自然聽出了魯肅的意思,但他沉得住氣,客氣地對魯肅說道:“子敬先生辛苦了!吾主劉皇叔和諸葛軍師,都不在江陵城,昨夜已經回江夏城去了。”
魯肅聽樂趙雲的話,料想也不會打誑語,也不入江陵城歇息了,領著衛隊徑奔江夏。
將近江夏城,魯肅望見江夏水寨旌旗整列,軍容甚盛,城頭守軍,個個精神抖數,魯肅暗中喝彩道:
“好一個孔明,真非常人也!”
魯肅衛士在城門通名,守門軍士報入城中,說魯子敬前來相見。
孔明得報,令大開城門,親自在城門處接魯肅入衙。
兩人禮畢,分賓主而坐。小童上茶以後,魯肅默默不語,劉備到了以後,魯肅這才開口說道:
“吾主孫權,與大都督周瑜,再三囑咐於我,要我致意皇叔:去年冬,曹操引百萬之眾,名為南征,實際上是來接收劉琮所獻之荊州,並圖謀劉皇叔,幸得我江東出兵相助,這才殺退曹兵,救了劉皇叔。按道理說,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於江東所有。但我主不為己甚,答應與皇叔公平競爭,江東樹萬大軍,坐視劉皇叔率軍平定荊南四郡。而公瑾隻獨取了江陵一郡,與曹仁鬥智鬥勇,當他艱難擊敗曹仁,眼見得要全取江陵,劉皇叔卻用詭計,奪占江陵城,使江東空費錢糧軍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怕於理不順吧。”
孔明答道:“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曹操南征,到底什麽意圖,大家心裏明白!孫劉聯盟,都是為了自保,沒有誰救誰的說法!打退曹操以後,孫仲謀保住了江東六郡之地,這是物歸原主,自不必分寸土給我主。荊襄九郡,並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吾主劉皇叔,是景升之弟也。景升雖亡,其子劉琦尚在;我主以叔輔侄,就算全取荊州,有何不可?”
魯肅默然,因為他並沒有其他理由可說,隻得把周瑜教給他的言語說出來:
“就算江陵城是劉皇叔在公瑾退兵之際派兵打下來的,但夷陵、當陽、孱陵等七縣之城,可不是劉皇叔取得的,那是周都督率領江東軍費時數月打下來的,須將城池還我江東吧?”
說完這話,魯肅臉上有點發紅,因為這話有點強詞奪理!
其實,那時候所謂的“攻城略地”,隻算到郡一級,也就是說有郡兵駐防的地方。
就江陵郡來說,隻要江陵郡治所在地江陵城被攻占了,就意味著占領了江陵一郡之地。
那些縣一級城鎮,除了戰略要地有駐軍外,一般就沒有城防,隻有捕快抓捕盜賊、維持治安,根本就不存在攻占的問題。
攻取江陵城,畢竟孔明用了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手段,也怕江東老拿這個來說事。
諸葛亮一看魯肅提出一個這樣可笑的要求,他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竟然認可了魯肅的話語,居然非常歉意地回答道:
“子敬之言是也,我們別有商議。”
魯肅也不指望劉備真的歸還那幾個縣城,也沒有太大的價值,隻是要討個說法,回去也好給周瑜和孫權交代,既然達到目的,雙方都感覺滿意,孔明設宴相待,賓主盡歡而散!
宴罷,魯肅辭別劉備和諸葛亮出城,連夜回到江東軍營,向周瑜詳細匯報了與劉備交涉的結果。
說到孔明答應歸還那些縣鎮的時候,魯肅也有些迷惑,就問周瑜道:
“公瑾,我據理力爭要討回江陵城,孔明以江油口約定為借口推掉,拒不歸還,而我提出歸還那幾個縣城,明顯不合常理,孔明反而痛快的答應,是何道理?”
周瑜歎了一口氣道:
“子敬被諸葛亮迷惑了,他這是避重就輕之法,避開江陵城歸屬權的爭端,坐實劉備擁有江陵郡的事實。至於江陵郡所屬的那些縣城,就算孔明真的歸還給你,你除了要派遣官員治理,還要派遣駐軍鎮守,得到的賦稅,卻要上繳到江陵郡,等於是白白替劉備治理地方,上繳賦稅!”
周瑜把話說到這地步,魯肅哪有還不明白的道理,他的臉上有點難堪!
也不是魯肅愚笨,因為當時他隻是想找劉備和諸葛亮要一個交代,並沒有深思這些問題。
魯肅沒有考慮這些事情,並不代表他想不到,為了解開這些麻煩,他陷入了沉思當中。
因為周瑜雖然是用計賺曹仁出戰,但他還是實實在在退兵在前,諸葛亮攻取江陵在後,兩軍並未照麵,孔明並沒有違反當日雙方在江油口的約定。
但諸葛亮占領江陵郡的其他縣鎮,就多少顯得有點理屈了,倒是可以好好理論一番!
因為在當初締結孫劉聯盟之時,兩家在盟約上說的清楚:是誰攻下來的城池就屬於誰,這些縣鎮,都是江東軍攻下來的,自然歸江東所有,孔明也狡辯不得!
於是,周瑜與魯肅“如此這般……”密語一番以後,魯肅確定了說辭,就帶領數十人的精銳衛隊,徑投江陵而來,到城下讓衛士去叫開城門。
曹仁已經退往襄陽,諸葛亮用曹操留下的兵符和手令賺城,陳矯收回兵符和手令以後,棄城而去,劉備軍兵不刃血地取得了江陵城,否則,斷無可能在周瑜來江陵之前攻破城池。
畢竟是搶奪了周瑜的勝利果實,諸葛亮也怕周瑜急紅眼了以後突襲江陵,吩咐趙雲暫時關閉城門,鎮守城門的小校見到魯肅以後,飛報趙雲。
趙雲得知魯肅來訪,並沒有打開城門迎接魯肅入城,而是自己打開城門,在城外與魯肅相見,詢問緣由。
魯肅知道趙雲出城對話是對江東軍不信任,心中有些不悅,他對趙雲也沒有好臉色,毫不客氣的問道:
“我要見劉玄德或者孔明說話,他可在江陵!”言下之意,你趙雲還沒有和我對話的資格。
趙雲自然聽出了魯肅的意思,但他沉得住氣,客氣地對魯肅說道:“子敬先生辛苦了!吾主劉皇叔和諸葛軍師,都不在江陵城,昨夜已經回江夏城去了。”
魯肅聽樂趙雲的話,料想也不會打誑語,也不入江陵城歇息了,領著衛隊徑奔江夏。
將近江夏城,魯肅望見江夏水寨旌旗整列,軍容甚盛,城頭守軍,個個精神抖數,魯肅暗中喝彩道:
“好一個孔明,真非常人也!”
魯肅衛士在城門通名,守門軍士報入城中,說魯子敬前來相見。
孔明得報,令大開城門,親自在城門處接魯肅入衙。
兩人禮畢,分賓主而坐。小童上茶以後,魯肅默默不語,劉備到了以後,魯肅這才開口說道:
“吾主孫權,與大都督周瑜,再三囑咐於我,要我致意皇叔:去年冬,曹操引百萬之眾,名為南征,實際上是來接收劉琮所獻之荊州,並圖謀劉皇叔,幸得我江東出兵相助,這才殺退曹兵,救了劉皇叔。按道理說,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於江東所有。但我主不為己甚,答應與皇叔公平競爭,江東樹萬大軍,坐視劉皇叔率軍平定荊南四郡。而公瑾隻獨取了江陵一郡,與曹仁鬥智鬥勇,當他艱難擊敗曹仁,眼見得要全取江陵,劉皇叔卻用詭計,奪占江陵城,使江東空費錢糧軍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怕於理不順吧。”
孔明答道:“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曹操南征,到底什麽意圖,大家心裏明白!孫劉聯盟,都是為了自保,沒有誰救誰的說法!打退曹操以後,孫仲謀保住了江東六郡之地,這是物歸原主,自不必分寸土給我主。荊襄九郡,並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吾主劉皇叔,是景升之弟也。景升雖亡,其子劉琦尚在;我主以叔輔侄,就算全取荊州,有何不可?”
魯肅默然,因為他並沒有其他理由可說,隻得把周瑜教給他的言語說出來:
“就算江陵城是劉皇叔在公瑾退兵之際派兵打下來的,但夷陵、當陽、孱陵等七縣之城,可不是劉皇叔取得的,那是周都督率領江東軍費時數月打下來的,須將城池還我江東吧?”
說完這話,魯肅臉上有點發紅,因為這話有點強詞奪理!
其實,那時候所謂的“攻城略地”,隻算到郡一級,也就是說有郡兵駐防的地方。
就江陵郡來說,隻要江陵郡治所在地江陵城被攻占了,就意味著占領了江陵一郡之地。
那些縣一級城鎮,除了戰略要地有駐軍外,一般就沒有城防,隻有捕快抓捕盜賊、維持治安,根本就不存在攻占的問題。
攻取江陵城,畢竟孔明用了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手段,也怕江東老拿這個來說事。
諸葛亮一看魯肅提出一個這樣可笑的要求,他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竟然認可了魯肅的話語,居然非常歉意地回答道:
“子敬之言是也,我們別有商議。”
魯肅也不指望劉備真的歸還那幾個縣城,也沒有太大的價值,隻是要討個說法,回去也好給周瑜和孫權交代,既然達到目的,雙方都感覺滿意,孔明設宴相待,賓主盡歡而散!
宴罷,魯肅辭別劉備和諸葛亮出城,連夜回到江東軍營,向周瑜詳細匯報了與劉備交涉的結果。
說到孔明答應歸還那些縣鎮的時候,魯肅也有些迷惑,就問周瑜道:
“公瑾,我據理力爭要討回江陵城,孔明以江油口約定為借口推掉,拒不歸還,而我提出歸還那幾個縣城,明顯不合常理,孔明反而痛快的答應,是何道理?”
周瑜歎了一口氣道:
“子敬被諸葛亮迷惑了,他這是避重就輕之法,避開江陵城歸屬權的爭端,坐實劉備擁有江陵郡的事實。至於江陵郡所屬的那些縣城,就算孔明真的歸還給你,你除了要派遣官員治理,還要派遣駐軍鎮守,得到的賦稅,卻要上繳到江陵郡,等於是白白替劉備治理地方,上繳賦稅!”
周瑜把話說到這地步,魯肅哪有還不明白的道理,他的臉上有點難堪!
也不是魯肅愚笨,因為當時他隻是想找劉備和諸葛亮要一個交代,並沒有深思這些問題。
魯肅沒有考慮這些事情,並不代表他想不到,為了解開這些麻煩,他陷入了沉思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