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番外:普濟(下)
  第四十一章番外:普濟(下)

  法有剛來招隱寺的幾個月,一直沉浸在雙親逝去的悲痛當中。對此,普濟並沒有說什麽,隻是拿過一把掃帚,教法有閑的沒事的時候掃掃地,以此排遣心中的悲傷。

  過了幾個月,普濟默默觀察,見法有心中的悲傷已經慢慢消去,一天之中偶爾會露出笑容。普濟才從蒲團底下拿出一本佛經,遞給法有:“這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屬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一節,你拿回禪房看一看,學一學。”於是法有每天除了掃地之外,開始念誦佛經。隔三差五的,普濟會給他講解一些地方。就這樣又過了兩三年,普濟看法有漸漸長大,便開始教他洗衣、做飯。在這方麵,普濟教得十分耐心,因此沒過多久,法有就有時自己下廚了。

  這一年,普濟叫法有到近前來:“法有,你皈依佛門,已有數年,可曾想念紅塵?”法有老老實實回答:“想過。”普濟微笑著歎口氣,又搖了搖頭,從袈裟內拿出一本灰色線裝書,遞給法有:“招隱寺已經不行了,我自師傅離世,又在此等了二十年,卻始終沒有等到複興的曙光。不管你是否想念紅塵,你都是我普濟唯一的弟子。這本書,是我寺的鎮寺之寶,名為梵天訣。你好好練練吧。”

  法有第一次接觸武功,開始比較新鮮,每天按照上麵的記載練習。但梵天訣這門功夫,與佛法和星象有關。因此白天須以坐禪靜心,晚上又要夜觀星象,基本沒有什麽休息的時間。加上每日要念經、掃地,有時還要下廚做飯,每天便變得十分辛苦。沒到半個月,法有便叫苦不迭。

  後來,法有練功並不怎麽勤快了,而對於此,普濟也並沒有說什麽。好在法有的悟性能過得去。花了兩年多時間,總算突破了第三層大關。這個時候,法有才隻十七八歲,學會了梵天訣上一點基本輕功,便開始每天樹上逗鳥,玩得不亦樂乎。普濟每次望著法有如此貪玩,隻是微笑著,不知道心底在想什麽。

  又過了幾個月,招隱寺旁的楓葉,已經如火一般紅了。普濟剛欲去廚房,準備今晚做齋飯的材料,就見法有匆匆忙忙跑了過來:“師傅師傅,外麵有一位施主,說要見您。”“法有啊,你出家這麽久,心性卻還是不沉穩,如此慌張。”普濟出口略微責怪著,稍稍洗了洗手,一整僧袍,便帶著法有出門迎接。

  寺廟外,是一位白衣少年。普濟見到他,心裏便若有所感應。此時的普濟,梵天訣已修到十二層,離巔峰隻差一步。他心中最想的,是招隱寺的複興。普濟暗喜,莫非這少年與招隱寺的複興有關?他忙再運梵天訣一感應,可卻冥冥感覺那少年與招隱寺,雖有緣分,卻與複興並無什麽聯係。

  少年率先合十道:“大師,我可以在這裏過幾天青燈古佛的生活嗎?”普濟疑惑地問道:“你是誰家的小孩啊?”少年微微一笑:“出家之人,豈言在家之事?”普濟一愣,這少年居然會點機鋒,他點頭說著:“如此說來,卻是老衲逾矩了,施主,請。”手一伸,將少年請入寺內。

  三人來到大殿,少年開口道:“方丈大師,我想在寺內遊覽一番。”普濟點頭:“法有,你去做好齋飯,我陪這位小施主遊覽寺院。”法有離去,普濟帶著少年參觀。一圈逛畢,少年輕輕歎道:“沒想到這個時候的招隱寺,卻是如此簡陋。”普濟歎息道:“佛門不興,鄙寺又在郊外,因此這幾十年來,越來越是殘破,掃了施主的興致,實在慚愧。”少年趕忙道:“哪裏哪裏。”兩人轉回大殿,少年從身上掏出一張銀票:“在下一點心意,希望大師莫要拒絕。”普濟定睛一看,卻見上麵赫然是五十兩銀子!普濟忙推遲道:“你小小年紀,怎能出這麽多錢,快收回去,免得你家大人責罵。”白衣少年笑笑,輕聲低語:“沒有大人,這都是我自己的錢。這一兩年時運不好,錢沒賺什麽,還望不要嫌少。”普濟看著他的眼睛,梵天訣運轉,卻是如見空中樓閣,仿佛少年與這個時代脫節一般。沉默片刻,普濟雙手接過銀票,躬身一禮:“多謝施主。”少年忙道:“一點小事情,大師莫要多禮。”

  少年在招隱寺住了一個多月,每日與普濟一起誦經禮佛,閑暇之時,或翻閱經書,或和普濟一起飲茶,偶爾還要找普濟下兩盤圍棋。

  這一天少年突然道:“普濟大師,感謝幾日的款待,晚輩我告辭了。”普濟點頭道:“施主此次要去哪裏?”“去該去的地方。”少年似乎有什麽心事。“敝寺雜事諸多,恕老衲不能相送。”就在此時,寺廟外飄下了雪花。普濟微微奇怪,此刻正是十月,雖已入冬,卻不至於下雪:“施主,看來是天要留你,你就再住一兩天,等雪停了再走吧。”

  少年還是走了,普濟望著他遠去的背影,轉頭看向法有:“他……有個心魔。”“心魔?”法有疑惑不解,普濟不再說話,他知道招隱寺和少年有緣,緣既起,無法擺脫。

  少年每過兩三年,都會來招隱寺住一個月。每次來,都會帶一大筆錢,最多的一次,甚至帶了一張數萬兩銀子的銀票。可這隻能讓招隱寺表麵看起來不是那麽破敗,於招隱寺的複興,並無很大的幫助。

  少年已經長成了青年,終於有一天,談及招隱寺,青年突然開口道:“招隱寺……不會埋沒。雖然我不知道,它是如何支撐的,可它,可屹立千年。”一瞬間,普濟預感到,這句話並不是青年的安慰,他開心的笑了,雖然仍然看不見曙光,三代卻變成了千年。

  又是一年,一則消息傳來,玄奘法師奉唐皇旨意,去往西方取經,擴展外交。這一瞬間,普濟猛然見看到了前方。

  太陽,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