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聯蒙製金
  今天和明天保持一更,真點攢點稿啦,下周應該要上架,請朋友們多諒解。

  …………………………分隔線……………………………

  後金崛起後,努爾哈赤認識到聯合蒙古部族對於統一女真,乃至對抗大明是至關重要的。

  萬曆四十年四月,努爾哈赤主動向蒙古科爾沁部聘女為妃,自此開啟了滿蒙聯姻之路。

  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為拉攏此前敵對的喀爾喀部,特賜婚喀爾喀部貴族恩格德爾,兩族由此結束了敵對狀態。

  麵對遼東日益惡化的形勢,明廷也迅速采取舉措試圖穩定局麵,一方麵起複熊廷弼,另一方麵也尋求外部援助來遏製後金的強勢崛起。

  自萬曆四十七年起,明朝改變經濟封鎖的政策,轉而重點拉攏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累計給予箭賞、進馬賞銀近五萬兩,並應允每年撫賞白銀千兩。

  林丹汗很積極地表示了對明廷的支持,雖未與後金直接開戰,但在遼東戰事危急時,還是出兵策應,起到了一定的牽製作用。

  但這種牽製作用,朱由校是不滿足的。對於林丹汗的能力,他更是不相信的。

  所以,他要更積極地加入到與後金爭奪蒙古諸部的行動當中,使林丹汗的腦殘行為的負麵影響降到最低。

  既然蒙古諸部都離不開明朝物資,以後的小冰河期會更依賴,那也別白拿撫賞,得真的出力幹活兒。

  為了表示對大明的實際支持,每部抽出人馬,組建一支聯軍部隊,由明廷指揮,對後金豈不是能施加更大的壓力?

  朱由校管不到林丹汗抽瘋,但至少能搶一部分被他打敗的蒙古部落的人馬,不讓後金全部接收。

  “朕要你統率飛騎營,暫駐於錦州或大淩河,以為寧遠前哨。”

  朱由校講完了自己的設想,總結道:“東虜若大舉來犯,飛騎營可適時轉移,不與其接戰;待到兵強馬壯,則既可擾敵,亦可出動反攻。”

  滿桂大眼珠子轉了轉,差不多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說道:“萬歲讓微臣說是蒙古人,便是為了日後好統領西虜降卒?”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這隻是開始。以後,朕還要出兵大寧衛,築城修路,以為宣大屏障。長城一線,變成長城一帶,方能保我大明北疆安寧。”

  說著,朱由校伸手一指滿桂,朗聲道:“你將是朝廷樹立的榜樣,吸引更多的蒙古人歸化我大明。”

  皇帝陛下竟有如此雄心壯誌?!不僅是剿滅東虜,還要征服草原,建立超過太祖、成祖的功勳!

  要知道,大寧衛就是成祖主動放棄的,守起來實在是困難,光物資運輸就吃不消。

  滿桂可不管這個,既然皇帝決定了,對自己委以重任,說是蒙古人又有啥了不起,升官晉級不耽誤。

  “萬歲既有此宏偉計劃,微臣敢不效忠竭力。”滿桂拱手道:“萬歲說俺是蒙古人就是蒙古人,說俺是漢人就是漢人。”

  這就對了嘛,朕又沒讓你說自己是別的,暫時換個民族有啥難的?朕又不是歧視蒙古人。

  朱由校笑著連連點頭,說道:“滿卿忠心可嘉,朕甚心慰。先去武學騎兵科進修,待兩千蒙古騎兵集結完畢,稍加訓練後,再去錦州不遲。”

  “回萬歲,微臣騎射甚精,不用再學了。”滿桂對此倒是挺自信。

  看,騎射厲害吧,還說你不是蒙古人。

  朱由校擺了擺手,說道:“光是騎射還不夠,對付東虜要有更厲害的戰法。嗯,先去學習,你就會知道用好騎兵是大學問!”

  滿桂趕忙應承,還是那句話,“萬歲讓微臣幹什麽,微臣就幹什麽。”

  對嘛,就憑朕的智商,你不聽朕的聽誰的?

  朱由校甚是滿意,立刻給滿桂升到副將,還賞給他一套盔甲,一把馬刀。

  盔甲是明軍將領的製式,很威武;馬刀的形製稍有些怪異,但外觀也十分漂亮。滿桂當然不知道這是用坩堝鋼打造的高級貨,專門用來賞賜軍中將領的。

  嘿,這事兒劃算哪!

  滿桂咧著大嘴告退而出,捧著盔甲馬刀這個高興,一路上還美滋滋地想:不就是裝蒙古人嘛,算個啥,這升官得賞來得比砍腦袋瓜子簡單多啦!

  哎?俺到底是不是蒙古人啊,這事兒是不是回家好好問問?

  殿內,朱由校又在圍著沙盤轉悠,完善著聯蒙古製後金的大戰略。

  現在,科爾沁已經倒向後金,喀爾喀則因為實力的關係,表麵上屈服於後金,卻與明朝暗通款曲。

  如果保持目前的狀態,對明朝是有利的。左翼蒙古中的察哈爾部已被爭取,喀爾喀哪怕保持中立,後金也不會得到力量上的增強。

  但曆史上的林丹汗腦子不太好使,竟夢想著恢複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也不看看當下的形勢。

  結果,因為林丹汗挑起的左翼蒙古內戰,逼得科爾沁、喀爾喀全麵投向後金。

  然後,在後金的數次打擊下,林丹汗無奈之下進行戰略轉移,率部西遷右翼蒙古,最後病死於青海。

  察哈爾部的敗逃,導致漠南蒙古被後金征服,明朝的薊州、宣大直麵威脅,也給後金繞襲大明創造了條件。

  朱由校想改變這樣的曆史走向,其實挺難的。因為他不是獸醫,治不了林丹汗的間歇性瘋牛病。

  但換一個思路的話,卻還是有很多辦法,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形勢變化的根由。

  沒錯,林丹汗或是虎墩兔吧,難以實現統一蒙古諸部的野心,就因為有後金的存在,並積極地介入蒙古諸部的內戰。

  而蒙古諸部陸續倒向後金,一是打不過,二是能得到好處。

  後金如果沒有籠絡蒙古諸部的財物,即便用武力迫使蒙古諸部結盟,也是“要盟”,不能使蒙古諸部甘心投靠並賣力。

  這就象明朝與蒙古諸部的關係一樣,撫之則安,不撫則戰。

  相比於後金,明朝的物資錢財顯然更為雄厚,對蒙古諸部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北方邊鎮的明軍必須盡快強大起來,這才是實行種種策略的根本。

  首先,明軍要能抵擋住蒙古諸部的劫掠,才能以市賞和貿易這兩個最有力的手段來加以控製;

  其次,明軍要對後金形成足夠的軍事壓力,至少要能擾襲不斷,牽製並破壞後金對蒙古諸部的征討;

  最後則是比較徹底地解決問題,那就是重占大寧衛,再把戰線向北向東推到義州(遼寧義縣、阜新),與寧遠、錦州形成兩個戰略要點。

  這不僅能擋住後金西進,還能重新建立與左翼蒙古諸部的聯係,並和寧遠的明軍集團形成對後金的夾擊之勢。

  嗯,如果能形成這樣的戰略態勢,就不是三方布置,而是四方攻擊了。

  朱由校摸著下巴,發出嘿嘿的笑聲。

  這可都是根據曆史走向而做出的布置,就算不能完全成功,也不至於比曆史上的結果更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