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徐三少的辦法,突襲石佛口
  “就這家客棧了。”徐弘玉停下腳步,歪頭看著一側的招牌。

  徐小七趕忙進店叫著夥計,時間不大,兩人便被安排了房間,夥計又忙著去端熱水。

  錦衣衛把這些公子哥帶回京城,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誰會想到有人竟不想回家,半路便拐了跑了呢!

  等到夥計搬來木桶,倒上熱水,立刻得到了徐三少的小費。除了是對殷勤服務的獎賞,徐三少還向夥計打聽了一下最近京師發生的事情。

  “京營招兵——”徐三少的眼中閃過亮光,追問道:“可知道具體的條件?”

  夥計邊想邊回答道:“良家子,身體健壯……嗯,小的記得不多。”

  徐三少皺起了眉頭,問道:“除了這些,武舉考試又有什麽新章程?”

  夥計撓了撓頭,說道:“武舉是秋天開吧?不過,要是國子監的學生,是可以轉武舉的。詳細的,小的也不太清楚,隻是聽客人們聊天時說的。”

  哦,還有這事兒呢!

  “好,你下去吧!”徐三少點了點頭,打發走了夥計,半躺在木桶內,在嫋嫋熱氣中陷入了沉思。

  在國子監學習的,明代通稱為“監生”,可享受“助學金”,由國家財政支出,因為是用於學生改善夥食,故稱為“廩膳”。

  一般來說,能夠到國子監學習的都是讀書很厲害的家夥。你想啊,那可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名牌大學,能隨便進嗎?

  不過,也有例外,考不上,咱可以是自費生,或者叫讚助生啊!

  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鈺便開始從招生指標上動腦袋了。凡想入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隻要肯讚助,就給名額!

  而且,收的不是金銀,隻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從此以後,國子監就多了一類學生,也就是自費生,叫“例監”。

  景泰年間的“例監”,最高的要八百石米,低者三百石米;成化年間則穩定在一百石米。

  如果不要學籍,隻當旁聽生鍍鍍金,或是插班生、肄業生什麽的,還可以享受“優惠價”。

  除例監外,國子監裏還有一類學生,叫官生。主要是官員子弟、勳戚子弟、留學生、舉人監生。

  所以,對徐三少來說,憑他的家世,入國子監簡直不要太輕鬆。在南京時,徐府就給他辦過,他壓根沒去。

  可現在,聽到有這條從軍的路子,徐三少的心思立刻活絡起來。

  也不用回南京那麽麻煩,就去求定國府給幫忙,直接在北京入國子監。然後,嘿嘿,就簡單嘍!

  想到這裏,徐三少嘩啦一聲從桶中站起,衝外間屋招呼著,“小七,走,咱回定國公府去住。”

  啊——徐小七正啃著雞腿,嘴上流油。聽到少爺的招呼,一邊應聲,一邊趕忙放下,胡亂擦了擦手,掀簾而入。

  這剛住下,屁股還沒坐熱呢,就又要換地方,少爺這抽的哪門子瘋啊!

  ………………分隔線……………

  皇帝親自布置,東廠、錦衣衛立刻便象瘋了似的撒開大網,對聞香教開始了偵察緝拿。

  灤州,石佛口。

  聞香教教主王森雖然被朝廷砍了腦袋,卻留下一大筆錢給兒子王好賢。

  王好賢,可是一點都不閑,散家財,傳教徒,還營造出了“聞香教教都”——石佛口。

  而且,王好賢很狡滑,他一方麵與朝廷配合裝良民,一方麵暗中與山東徐鴻儒、北直周印等教內傳頭籌劃起事,以奪取天下。

  而石佛口雖說是莊院,卻建得相當氣派,周長四華裏,四周圍牆牢固,大門雄偉。

  莊院內東西大街兩頭修築兩大牌樓,分別刻寫有“青山主人”、“彌勒轉世”。

  作為教主的王家,則更顯示出特殊氣派:

  內院有客廳、書房、繡樓、花園,側院有衛廳、武場、膳房、魚塘……

  城外則建築有龐大廟宇群;城東北山腳下為“神主廟”,廟內供奉兩米高紅色花崗石石雕彌勒佛像。

  更顯氣派的則是近似“皇陵”的王家陵墓——占地百畝,豎立有二十四座“龜趺蟠龍透雕碑”,老百姓的稱謂則是“王八馱石碑”。

  夜幕降臨,石佛口亮起了點點燈火,王家內院更是燈火明亮,堂皇富麗。

  而在距離石佛口幾裏路的後巍峰山,上千官兵已經趕到,正在聽著軍官們在布置行動。

  這個時候,上千遵化官兵,以及從縣衙被錦衣衛帶來的幾個衙差,才知道此行的目的——剿滅要扯旗造反的聞香教總部,捉拿聞香教掌教王好賢。

  “各個路口,全部都要封死,不準一人逃脫。”指揮史周天寶惡狠狠地掃視著士兵,聲音嚴厲,“先包圍再向內推進,要嚴密得連隻蚊子也飛不出去。”

  說完,周天寶的目光盯向了幾個總旗官。

  “卑職領命。”幾個總旗官躬身施禮。

  周天寶點了點頭,向後一讓,幾個錦衣衛出現在眾人麵前。

  駱養性上前一步,沉聲說道:“此次差使,乃是聖上交代,不容有失。若是放跑了王好賢,少不得都要治罪。”

  停頓了一下,駱養性又接著強調:“王好賢騙了愚民愚婦不少資財,修起了這座莊園。你們可不要見錢眼開,在行動時亂了陣腳。”

  周天寶在旁惡狠狠地說道:“誰敢私取財物,立即斬首示眾,莫怪本將無情。”

  駱養性抿了下嘴角,說道:“這差使要辦得漂亮,皇賞不會少。你們掂量著辦,是掉腦袋合適,還是辦差要緊。”

  周天寶見駱養性遞來目光,上前接過指揮權,指著幾個總旗官厲聲道:“都聽清楚了吧,都管好各自手下,出發。”

  在號令聲中,衙差們也不敢怠慢,擔任向導,引著一路路官兵分赴要道,包圍石佛口。

  “抓住王好賢,撬開他的嘴,便是大功一件。”駱養性低聲交代著幾個手下,“這可是造反謀逆的大案子,咱們可不能落在東廠後麵。”

  “大人放心。”幾個錦衣衛躬身領命,隨著官兵行動,負責監督。

  駱養性抬頭望向石佛口的方向,覺得甚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