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民貴君輕
  島國貧瘠,又是跨海征伐,即便有銀山,占領和經營成本也很是高昂。

  至少在大明帝國渡過大災害之前,皇帝沒有征伐倭國的打算。

  況且,如何借力打力,如何抓住契機,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利益,依然是皇帝的首選。

  德川幕府時期,有什麽動亂嗎?

  皇帝思索良久,記起好象有個什麽天草四郎的家夥,還有幕府鎖國。

  好吧,要發動戰爭,借口不是問題。你鎖國影響貿易,我就黑船,簽訂條約嘛!

  皇帝輕輕摸了摸貓咪的腦袋,目光投在王體乾臉上,帶著詢問的意味。

  王體乾趕忙躬身道:“皇爺,孟宏略奉詔覲見,正在殿外等候。”

  皇帝點了點頭,轉身向大殿走去,口中道:“宣。”

  孟宏略乃是孟子的六十七代孫,其父孟承光在帶領鄉勇抵禦徐鴻儒作亂時犧牲。

  朝廷本來已有撫恤,他卻沒想到事隔數年,皇帝卻又因此而召其入京。

  他當然不知道皇帝心裏有著怎樣的大謀劃,要是知道,估計要嚇得不敢來。

  而皇帝已經準備好了賞賜,除了加太子少保的頭銜,還會再賜孟家十字十輩。

  要知道,孔、孟兩家的家譜排字,都是皇帝所賜。再不濟,也要報請皇帝批準,才能立字立輩。

  當然,皇帝還要與這位孟子後人探討一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真諦。

  盡管孟子是亞聖,也是儒家學說,但皇帝還是比較推崇,且勝過孔聖。

  能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能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說“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難怪地位一直不如孔聖。

  大明太祖朱八八就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裏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等。

  不僅刪掉,太祖還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旨將孟子逐出文廟。

  後來大臣上疏諫止,太祖才又恢複了孟子在文廟中的待遇。可還對臣子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

  隻能說孟聖死得早了,否則,肯定會被太祖幹掉。

  而皇帝不僅要拔高孟家,還要把孟聖的理論無刪版刊載發行。他要建設以民為本的國家和社會,民貴君輕的理論正對路。

  如果後代不爭氣,皇帝寧願推翻王朝的是人民,而不是被異族滅國。

  ……………….

  皇家有錢,這個結論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

  原因很簡單,金花銀數年未收,少英院又有擴大,圖書館的建設又有皇家的投入。

  當然,皇帝要幹什麽,總會有人熱烈響應,出錢出力。

  這幾年來,表現最突出的便是各大商會。當然,他們也得益於朝廷的政策,或者是皇帝的照顧,賺得不少。

  同樣,工商會的大發展,也增加了商稅的財政收入,使皇帝實施的財政轉型得以順利進行,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這種互相促進的發展模式,在曆朝曆代極為鮮見。要麽是重農輕商,要麽是強製捐輸,越是富有,被朝廷盯上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