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皇帝的胸襟
  對於老百姓來說,隻要能吃上飯,還是太平年月,那就很是滿足,並會稱頌“萬歲英明”。

  曆朝曆代的很多皇帝,也就滿足於此,並深為能青史留名,成為明君、仁君而得意洋洋。

  但朱由校卻有更高的追求,也認為百姓應該有更好的生活。後世的標準肯定達不到,但在吃飽的層麵上,再吃得好一些,難道做不到?

  能做到,當然能做到,就看皇帝的水平,看政府的能力,以及全部子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奮鬥。

  即便從現在開始,皇帝什麽都不做,他取得的功績也足以自豪和驕傲。

  他擊敗了建虜,使華夏的傳承能夠繼續下去;

  他打造了海軍,擊敗了荷蘭鬼,還將稱霸南海;

  他武裝了最強大的軍隊,占領了曆史上中華領土中所沒有的大片土地;

  他製定並實施著卓有成效的抗災救災計劃,小冰河期的災害已不能動搖大明的統治……

  但這並不能讓他滿足,讓他停步不前。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知道華夏最屈辱的時代,那種喪權辱國、戰亂流離的椎心的痛。

  不管後代是不是敗家子,朱由校都要盡其所能,為大明多攢下些家底。當然,更重要的是重新鑄造大明人的精神。

  隻有開拓進取、勇敢無畏的精神,才是支撐大明長盛不衰的根本。而把國策盡量固化,讓大明各階層都嚐到好處,才能長久地保持下去。

  比如侵略擴張,比如移民墾殖,比如崇尚科學,比如重視工商……

  目前在朝堂上幾乎沒有反對聲音,實實在在的好處擺在那呢!

  你要敢說“與民爭利”,要減輕商稅,那你去想辦法養軍賑災。加重農稅,大災之年你敢提這建議,難道要官逼民反?

  何況,現在的商賈已經基本上與官員分割,人家不用四下打點,好好做生意賺錢,也不用花錢找什麽代言人。

  至於什麽“窮兵黠武”的陳詞濫調,在戰爭收獲的數字麵前,根本不值一駁。

  不管以前怎麽腹誹皇帝的政策,可到了現在,不說佩服,也沒有了反對的理由。事實證明,皇帝的高瞻遠矚,不是你們這幫人能夠理解的。

  所以,皇帝的威信除了至高無上的皇權,還有就是不斷被證明正確的實踐和結果。

  正因為如此,皇帝現在要做得還很多,可卻不必太過勞累,自有下麵的臣子貫徹他的意旨,把大明一步步推向高峰。

  其實,對於臣子們來說,皇帝固然有狠辣的一麵,但總體來說,卻還不是暴君。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你好好工作,不貪不瀆,前程依然是美好的。

  而皇帝也有分寸,並沒有在思想意識領域進行大的動作。

  千年的傳統文化思想,哪是那麽容易改變?要改變,比現在政治軍事上的改革,要艱難許多,用地震形容也不為過。

  潛移默化,皇帝比較喜歡用這種方式,從基礎教育著手,在文化輿論上引導,用它二三十年的時間,打造出適應這個世界的新的思想體係。

  務實,便是皇帝提倡的,不僅是對內,對外也是一樣。

  什麽國泰民安,什麽太平盛世,遠不如老百姓吃飽穿暖更讓皇帝高興;

  什麽天朝上國,什麽萬國來朝,不如軍隊縱橫,實實在在地占領,並納入大明疆域更讓皇帝龍顏大悅。

  ………………

  鬆花江水翻滾著,升起朦朧的水霧,凝華成小冰晶,掛在岸邊的樹上,形成了名為霧淞的奇觀。

  “大人,隆冬時節,下遊一般也不結冰。”一個滿人向導謙恭地向張盤作著介紹,“但再往北,就是江麵冰封了。”

  張盤微微頜首,兜轉馬頭,沿著鬆花江岸邊繼續觀察巡視。

  這裏是後世的鬆原,位於鬆花江幹流南岸,現在還沒有名字,隻能稱之為古扶餘國(都城長春)的地方。

  明年在這裏築城,後年便能推進到上京吧,張盤看著岸邊的霧淞奇景,盤算著向北推進的計劃。

  “這裏江河縱橫,泡沼眾多,耕種畜牧皆可。”張盤揚鞭一指,說道:“盡管氣候寒冷,卻也能夠墾殖發展。”

  滿人向導連連點頭,說道:“大人所見極是。要是按以前的耕種,稻子麥子多半是歉收或顆粒無收。但咱們有抗寒作物,黑麥土豆這兩種便足夠了。”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再加上青蓄,牧放牛羊的話,也差不多。”

  “湖沼眾多,便發展漁業。”張盤笑了笑,說道:“你們那邊好好做工作,遷來此地定居的話,朝廷政策還是相當優惠的。”

  向導陪著笑臉保證道:“冷僧機大人已經動員了五百戶,作為明年開春的第一批移民。”

  張盤微笑頜首,說道:“明年開春,軍隊也會開上來,幫助他們屯墾耕種、設村建房。”

  冷僧機已經成為與納拉忠明並列的滿人大臣,憑他的狡滑和媚上,皇帝甚是看好。

  吉林府不斷擴大,再發展一兩年,極有可能升級為省。到時候,冷僧機至少會是巡撫以下,甚於會入京作官,以滿人的身份與宰桑布和並列。

  而納拉忠明則在軍隊中發展不錯,已是副將之職,率領一支滿漢混編的騎兵部隊,駐紮在敦化、延吉、琿春一帶。

  戰爭已經過去了快三年,滿人從惶恐到安居,從被仇恨的目光注視,到漸漸平息。

  皇帝以滿人治滿人的策略比較成功,冷僧機、納拉忠明等人出了大力。安撫部眾,鎮壓不軌,該懷柔的懷柔,該震懾的震懾,保證了遼東的安定。

  與對待蒙古諸部的王公一樣,皇帝對這些忠心賣命的滿人也不吝封官賞賜。

  就連逃進遼東的朝鮮人,皇帝也優容對待,將他們變成大明子民,變成開發東北的一分子。

  治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應該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

  盡管皇帝製定了眾多的規矩,什麽學漢字說漢語,分屯居住,入籍考核、宣誓等等,但對於這些人來說,能夠被接納,就已經是皇恩浩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