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決戰
  在遼東與建虜決戰時,明軍的火力已經創造了紀錄。但那時主要是重迫,火箭並不多,更沒有多管發射。

   現在,多管火箭發射器的應用,使得火箭的投射數量和密度有了成倍的增加,將再一次刷新紀錄。

   而為了達到最大的殺傷,登陸場選在了對岸伸向河水的一片沙洲,寬度不是很大,隻能擺開兩三千人的戰陣。

   但在緬軍瘋狂反撲時,對岸的全部炮火將全部傾瀉在敵人頭上,密度前所未有。

   重迫、火箭全都是拋射,對於明軍登陸的戰陣沒有影響。在登陸場的兩側,還將有船隻裝載佛朗機炮,為明軍登陸部隊提供交叉火力的掩護。

   這樣的布置很毒辣,充分發揮了明軍火力上的優勢,利用少量的登陸部隊,吸引緬軍來攻,給予其重大殺傷,從而打擊其軍心士氣。

   雖然毒辣,卻是堂堂正正的作戰,沒有什麽多點渡河、佯攻牽製的謀略。全靠實力取勝,這也是變數最小的獲勝方式。

   對於緬人,也是退無可退,隻有死戰一途。而且,堂堂正正的對戰,他們也沒有了施展計謀的餘地,硬扛死磕就是。

   一天的時間裏,又有兩萬多土兵抵達前線。這使得在兵力總數上,緬軍也處於劣勢,隻剩下阿瓦河這一個倚仗。

   緬軍倒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槍,是與葡萄牙雇傭軍作戰時見識到了火槍的威力,或是繳獲,或是買來的。

   但這些火槍都是老式的火繩槍,性能上完全不能與明軍相比。至於火炮,則更少,在明軍看來都是老掉牙的舊貨。

   更重要的是,緬人沒有自己生產火器的能力。甚至彈藥,也全是從外購買。

   所以,在整體實力上,緬人在開戰之初便已注定了失敗,之後的抵抗,也不過是延長了時間而已。

   那氏、普氏、沙氏、刀氏等土官,盡數來到了戰場。既是助威向明軍示好,又是觀摩學習。在朝廷來說,更是對土司的震懾。

   土官率領土兵抵達阿瓦河後,立刻按照命令綁紮木筏竹排,在寬廣的河岸上分營駐紮,也能起到一定的牽製作用。

   幾個土官到中軍大營報到後,一起返回各自營地,免不了一番議論。

   “明日的總攻,肯定會成功。”元江那氏曆史悠久,實力很強,可也不免對明軍的戰力發出感慨,“緬人垂死掙紮,隻是多死人,多耗費些彈藥而已。”

   沙源連連點頭,說道:“要不是彈藥物資的運輸所限,明軍一路打下中緬甸、下緬甸,也不是難事。”

   刀河江嘿然笑道:“難道這不是好事?要是緬甸之地皆被明軍打下,那咱們以後作什麽?”

   眾土官若有所思,反應快的已經笑著讚同,沙源便是之一。

   “刀兄此話有理。”沙源說道:“此次伐緬作戰,緬人可謂損失慘重。將來搶掠土地,削弱緬甸,就全靠咱們諸家聯手。明軍嘛,應該不會再大舉出動,隻是在旁協助。”

   那氏摸著下巴胡須,說道:“若是土兵也有明軍的武器裝備,諸家聯軍攻打緬人,應該很有勝算。”

   “仔細琢磨王大人今天的話,頗有深意啊!”普氏眯著眼睛,思索著說道:“他好象說西麵,緬甸之外有個印什麽國,甚是孱弱。”

   刀河江笑著說道:“印度,應該是天竺國那個地方。王大人也隻是那麽一說,意思是天下的土地多著呢,有能耐就搶。明軍呢,會提供適當的幫助。”

   “天竺國呀,聽說過,是不是遍地都和尚?”那氏恍然道:“唐僧取經的那個地方吧?”

   “管他是哪,以後有機會,咱們就聯手打過去。”沙源說道:“土兵能換裝火槍的話,也不用太多的明軍相助,隻要一兩千炮兵,獲勝就差不多有把握了。”

   “不就是錢嘛,花錢請明軍,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普氏嗬嗬笑道:“我猜得沒錯吧,諸位。”

   眾人哈哈大笑,都不是傻子,都聽出王三善的話中之意,也明白朝廷日後的思路和作法。

   此時,王三善正坐在中軍大帳內,看著一幅大地圖在研究以後的布置。

   從長遠考慮,或者說要貫徹皇帝的長期戰略,曼德勒和阿瓦城就必須掌握在手裏,也就是要長期穩固地占領。

   從曼德勒——瑞波——達木——英帕爾——科希馬……這是從緬入印的距離最短的道路。

   但要進入印度,緬甸境內還有兩大障礙:其一是河麵寬達一千公尺的欽敦江;另一個是海拔二千五百英尺、幅員有五十公裏的明京山脈。

   即便這兩大障礙都不容易克服,可也比走喜馬拉雅山脊要現實並穩妥得多。

   況且,皇帝對於進入南亞次大陸,乃至直達印度洋,並不是短期和迫切的要求。

   也就是說,花費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打通入印的道路,皇帝也沒有什麽不滿。

   隻是長遠的戰略,王三善輕輕拍了拍地圖,目光重新注視到阿瓦城。

   ………………….

   這是一個明朗的清晨,日出、朝霞、澄淨的天空,使新的一天充滿了儀式感。

   號聲、鼓聲,在明軍營寨中響起,旗幟在擺動,軍隊在開出,伐緬決戰拉開了帷幕。

   對岸的緬軍也緊張地行動,做好了應對的防範,目的隻有一個,挫敗明軍渡河的企圖,守住阿瓦城的最後一道屏障。

   通過逃回來的緬兵緬將的講述,緬軍也知道明軍有射程很遠的火炮火箭,也不敢過於靠近河岸列陣迎戰。

   但離得太遠,又不能及時投入戰鬥,對渡河的明軍實施反擊,這讓變牙簡也十分為難。

   最後,變牙簡隻能采取前疏後密的排兵布陣,來確保投入兵力的及時性。

   所謂的前疏後密,從字麵上便能理解。說白了,就是前麵的兵力少,後麵則是重兵。

   明軍因為船隻有限,第一批航渡的兵力肯定不會太多。緬軍便可投入前麵的人馬,對登岸的明軍進行反擊。

   如果反擊順利,那自然是最好。一旦反擊失利,緬軍便迅速投入稍後的重兵,利用兵力優勢,把明軍趕下河。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盡量避免明軍遠程火力的殺傷,也可以將緬軍的戰法看作是波次反擊。一浪接一浪,不給登陸明軍喘息穩固的時間。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