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結盟暹羅
  暹羅舞蹈不僅舞姿優雅,服裝更是華麗、精致。美女、華服,翩翩起舞,如鮮花在盤旋。

   “此次大勝,全賴諸位將軍,還有兩千大明勇士之力。”納猜舉杯相敬,笑語殷殷。

   張忠貴等人舉杯回敬,賓主言談甚歡,席間不斷響起笑聲。

   作為秘密援泰的大明部隊,其實主要是炮兵,燧發槍步兵隻有五百。他們半年前就攜帶著幾十門重迫入泰,在暹羅又造了上百門。

   倚仗著火力優勢,加上使用的突然性,一舉擊潰了緬甸軍隊,占領了重鎮蒲甘,結束了雙方相持數十年的僵持戰局。

   如果隻是一場戰役的勝負,對於兩國的軍事態勢,還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但大明帝國已經發動重兵,對緬甸進行猛攻,並連獲勝利,迫使緬軍退防阿瓦城。

   也就是說,暹羅軍擊潰當麵之敵後,便可長驅直進,緬軍基本上是無兵可調。就算能從遠方再調動人馬,在時間上也來不及。

   暹羅與緬甸打了數百年的戰爭,現在雖然還沒有到徹底滅亡緬甸的時候,但大明與暹羅結盟,共同對付緬甸的態度已經表達得很清楚。

   暹羅王已經派出使者攜重禮前往京師拜見大明皇帝,盟約達成後,雙方共同進退,共同對敵,等於給緬甸判了死刑。

   就算不能在短期內滅亡緬甸,但在大明和暹羅的壓製和夾擊下,緬甸很難翻身,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而明國的軍事援助團,傳授的鑄造操炮之術,不僅是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大勝,對於暹羅軍力的發展,也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綜合這些因素,對於援泰的明軍將士,暹羅方麵表示出十足的熱情,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況且,大明帝國沒有鯨吞緬甸的計劃,暹羅卻希望一舉滅亡緬甸,從而徹底結束兩國上百年的戰爭。

   “吾皇萬歲英明神武,滅緬當在謀劃之中。”駐暹羅使臣趙宗佑對於暹羅官員的試探,也不虛言敷衍,放下酒杯緩緩說道:“但鯨吞非上策,弊端甚多。鈍刀割肉,不斷削弱緬人實力,且促其內亂,則滅緬易如反掌。”

   停頓了一下,趙宗佑繼續說道:“兩國一北一東,呈夾擊之勢,緬人不敢輕舉妄動。若緬人攻打貴國,我大明必然出兵相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正是,正是。”納猜連連點頭,說道:“緬人現已是砧板上的魚,且讓他們蹦達一時。”

   其實,這個層麵的決策,已經不是使節和官員們能夠左右的。但他們卻能多少代表本國政策的走向,並知道一些皇帝或泰王的意圖和傾向。

   泰人也對大明有過研究和了解,知道現在的皇帝不是個守成之君。在湄公省的開拓,以及對真臘的蠶食,暹羅都是一清二楚。

   而水真臘當時還算是暹羅的藩屬國,暹羅與安南對於水真臘的爭奪和控製,也一直在進行。

   大明加入到中南半島的地盤爭搶中,形勢就相當複雜。暹羅的意思是放棄水真臘,讓大明和安南去搶。

   但緬甸作為暹羅的世仇,必須消滅。這就要借助大明的力量,不管是鯨吞,還是蠶食,大明壓在緬人頭上,就能使緬甸無法集中全力。

   而且,大明帝國的皇帝向暹羅王室表達了足夠的善意。

   不僅賞賜了珍貴的大型穿衣鏡,傳授了重迫的製造和操作技術,還賣給暹羅數千枝新型火槍,並幫助訓練了暹羅士兵。

   軍事上的新技術新戰法,向來是軍國之秘。大明此舉,慷慨大方,顯示出了滿滿的誠意。

   所以,暹羅王室已經決定與大明建立長期良好的關係,互派常駐使節,簽定結盟條約,都是已經決定並付諸實施的大事。

   而大明帝國則給緬甸又樹立了一個強敵,以後靠著土司聯軍,輔以少量的明軍炮兵,就能夠繼續削弱蠶食緬甸,不用再有太大的投入。

   同時,另一支明軍和土司聯軍已經進入車裏、孟艮,降服這兩個宣慰使司府後,將打通與暹羅的陸上通路。

   暹羅的大米,以後將源源運入,成為大明帝國抗擊大災害的重要物資。

   這些政治、軍事上的操作,都是基於暹羅與大明一向友好的關係。與反複無常的緬人相比,暹羅對大明表現的態度非常如一。

   即便是在曆史上南明小朝廷風雨飄搖之際,暹羅還收留了很多流落其國的明朝遺民,並派人聯絡李定國,願意供馬象,並提供複國基地。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在很多事情上,皇帝還是很仁義的,並不全是唯利是圖的考量。

   當然,除了暹羅以外,對於緬甸、安南等國,皇帝卻是滿滿的惡意,咬著牙憋著勁兒,千方百計要弄死他們。

   推杯換盞,氣氛熱烈,雙方也敲定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我軍扼守蒲甘,就切斷了阿瓦緬軍南退的重要通路。緬軍要麽向西,再向南撤退;要麽南下死戰,打開退路。”

   “我軍以逸待勞,在蒲甘城迎戰緬軍,若予以全殲,則緬甸兵力損失過半,南方孟族必然造亂,國亡無日矣!”

   納猜顯然與暹羅將領已經商議妥當,采取了最為穩妥的作戰計劃。如果積極一些,就應該率軍沿阿瓦河北上,與明軍共同圍攻阿瓦城。

   趙宗佑微微頜首,說道:“此正為萬全之策,我與張將軍已經商議過,可照此實施。”

   援泰明軍人數既少,又多是技術兵種,且定位很明確,輔助泰軍,也不越主代皰。隻要沒有大問題,便由暹羅將領指揮。

   顯然,依城而守,扼敵退路,是最穩妥的。明軍主力攻打阿瓦城,也不太需要暹羅軍隊助戰,就象土司聯軍也隻是打下手。

   對於暹羅軍隊的戰力,明軍將領也有準確的認知。

   盡管取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但多倚仗火炮之威,打了緬軍一個措手不及,眾多戰象不但沒起到作用,卻因為受驚而加速了緬軍的潰敗。

   所以,隻要守住蒲甘,切斷阿瓦緬軍直接南下的退路,使其人心惶惶、軍心不穩,就已經幫助了明軍。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