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災中的陝西
  社會製度的改變,並沒有明確的標誌或是界限。

   皇帝是這樣認為,且準備盡量少幹預,就讓大明自然而然地進步,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個社會階段。

   越是平穩的過渡,民眾的適應會越好,因為改變是在一段時間內形成的,給他們適應的階段。

   既然如此,皇帝對於大商會對於馬鐵的投資,就是歡迎的,限製也不會太多。

   馬鐵要在全國鋪開,可是一項大工程,光是朝廷出資,肯定是負擔沉重,甚至是負擔不起。

   借助民間力量是必須的,隻不過,皇帝覺得麵向全體大明子民發行債券,似乎比隻讓大商會參與更好一些。

   當然,老百姓認識到馬鐵的便利,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給予大商會的優惠是不可避免的。

   離壟斷還早著呢,何況,某種程度上的壟斷也未必是壞事。

   但馬鐵的發展要有計劃、有序地進行,而且連成縱橫四方的線路是不可能的。依據當時的技術水平和馬鐵的拉力,穿鑿隧道、翻山越嶺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相當長的階段,馬鐵的線路隻能是區域性的或城際線路,這就需要一個機構來管理。

   皇帝並不想全部由朝廷出人出錢,仿效商會的形式,隻派出官員監督協調就挺好。

   成立一個或幾個鐵路公司,以股份製的形式,有董事會成員協商解決問題,官方隻負責監督和引導。

   皇帝的腦中有了建設馬鐵的大概計劃,坐回禦案,提筆在手,把思路和框架寫下來。具體的細化,自有下麵的人商議研討,甚至會請商會參與進來。

   水利設施、道路、馬鐵,三大工程全部推出,將在北方大規模展開。

   原因很簡單,北方將是受災最重、災害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

   三大工程作為以工代賑的項目,正好既解決災民的溫飽,又把大明的基礎設施推上一個高度。

   給老百姓出力的工作,也給他們吃飽飯的機會。隻要餓不死,大明的內部穩定就有保障,皇帝就能繼續實現自己的宏偉大業。

   而在全省大旱的陝西,水利設施和道路兩大工程,已經全麵展開。雖然大部分田地幹涸開裂,可伴著荒蕪景象的,卻是一場熱火朝天的大規模建設。

   一道道水渠縱橫交錯,在幹涸的田地周邊穿過,有幹渠、支渠,從天空俯看下去,如同粗細不同的血管。

   隻要河流不幹,引水灌溉就會有一定的收成。將來若是再有旱情,隻要不是特別大,持續時間不是特別長,這些水利設施都將起到很大的緩解作用。

   新型的建築材料,大明帝國的水泥,雖然性能不比後世,可卻是巨大的進步,在防水和硬化方麵,遠勝從前。

   石灰石、粘土為主要原料,經破碎、配料、磨細後,進入窯中煆燒,再加適量石膏磨細而成,比三合土的性能好的不是一點半點。

   其實,科學院還有更好的水泥製法和工藝,但簡化版的可以就地取材,且不用長途運輸,最適合古代情況下的使用。

   富平、渭南、蒲城、崤山等地相繼建廠生產,都是石灰石、粘土的產地,生產起來十分方便。

   而這些工程全部都納入了以工代賑的範圍,大旱之年,最不缺的就是勞力,吃飽飯就給你賣力幹活。

   能用水泥的用水泥,能用三合土的用三合土,能用磚石的用磚石,最不濟的就是夯土。

   地方官府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受災百姓找活兒幹,從外地運入的糧食、土豆、蕃薯等吃食,全部充作工錢,發放給災民。

   有勞動能力的自己掙飯吃,沒有勞動能力的,也有一份救濟可領,讓你不至於餓死。

   頭上烈日當空,散發著令人焦躁的熱量。陝西巡撫李邦華戴著大草帽,一身便裝,在幾個隨從官吏的引領下視察民情。

   “大人請看,這裏的引河主渠已經完工,支渠力爭在年底完成。”官吏揚著曬得黝黑的臉,指點著匯報,“明年開春投入使用,本縣就又增加了上千畝水澆地。”

   李邦華點了點頭,問道:“可是按左大人的設計?他是水利專家,規劃設計都是有道理有學問的。”

   “回大人,主體設計依照無誤,個別支渠因為土質情況,略有改動。”

   李邦華走上土坡,舉目瞭望,臉上微露笑意,對著官吏讚賞道:“很好,你做得很好。”

   前任陝西巡撫左光鬥,是大明數得著的水利專家。皇帝欽派其來陝西就任,就是想人盡其才,提前準備,抵禦大災的想法。

   在陝西任上,左光鬥帶領幕僚,實地考察,作出了水利設施的總體規劃,並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現在,左光鬥已經是河道總督,沿黃河勘測考察,既為沿河各省作水利規劃,又奉皇命策劃治黃的大工程。

   黃河百害,曆朝曆代都難以解決。皇帝看過黃河現在的流域圖,發現與自己記憶的不同,判斷黃河日後會經過一次改道,奪淮入海。

   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

   唯金朝明昌五年的第四次大改道,使得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

   黃河也從此長達六百多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係,發生了重大變化。

   自明中葉以來,“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裏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

   作為水利專家的左光鬥,深知其中厲害,殫精竭慮考察研究。

   因為皇帝預言過,大災害持續期間黃河中下遊水量劇減,甚至可能幹涸,借此機會進行大規模疏浚,加固大堤,使黃河不再侵淮。

   這將是百年大計的工程,一旦完成,左光鬥將名垂青史。

   李邦華對此並不是很了解,但也感念左光鬥對陝西所作的貢獻。

   同時,官倉中的糧食儲備還夠半年之用,從外運進的也一直持續,即便明年災害持續,也不虞有大批流民,或者是民亂發生。

   時值中午,在遠處的大席棚內,出工的百姓們正在吃飯,不時還有談笑聲隱約傳來。

   李邦華揮退從人和官吏,邁步走了過去。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