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漂沒之弊,信王謝恩
  當然,這還隻是開始。朱由校更看重的炮科、騎兵科,也將在不久後開課,也將有更多的軍官進入武學。

  “兵部尚書孫承宗、戶部尚書李起元、吏部尚書陶朗先有奏:關於漂沒貪瀆之事已經查清,涉及官員眾多,請示如何處理。”

  劉若愚把歸好的三份奏疏一起向皇帝做了匯報,征詢的目光望向皇帝。

  “抄沒家產,削籍,流放。”少年皇帝不假思索,口中吐出平淡卻又帶有幾分冷意的處置。

  “是!”劉若愚心中凜然,口中應是。

  漂沒這個詞兒,朱由校不陌生,小說裏就看到很多次,深為那些文官的無恥而忿怒。

  當時,駐紮在邊境的明軍,軍餉、糧草都是由所在地的上級文官派人押送。甚至於護甲、兵刃這樣的東西,都由文官派人押送,於是便有了漂沒這一說。

  具體說就是送十到八,或者送十到六,其中的兩成、三成或四成,文官的解釋就是“漂沒”。意思就是這些東西路上遇到意外,沒了。

  實際上呢,就是水過地皮濕,官員們層層克扣,都給貪墨掉了。

  糧食、銀子如此,盔甲兵器也是如此。而運費是朝廷另外出的,還不是從“漂沒”中扣除。

  也不是海運,船遇風浪沉了,這損失誰也沒辦法。那些銀子、盔甲、兵器,一路上還能飛了不成?

  曆史上,東江鎮的漂沒額度則是“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餘俱報以漂沒”,誰讓你朝中沒人呢,亦可見當時文官的貪婪。

  文官漂沒,武將就隻能克扣,士兵們苦不堪言,造成戰力低下、不肯死戰,源頭便是文官的貪瀆。

  朱由校早就讓廠衛暗查,並把查到的證據,以及涉及到的官員名單,都交給了三位新任的尚書。

  三位尚書豈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自己清理門戶,這是皇帝給的麵子,也是給他們新官上任立威的機會。

  隻不過,涉及到的官員確實不少。孫承宗等人也想著謹慎些,便請示一下,看皇帝是從輕還是從重。

  而對於文官來說,貶官罷黜還不算什麽,削籍卻是非常嚴重的懲罰。

  首先,被除了官籍士籍,跟老百姓一樣了。嚴格來說,連士子的服飾都不能穿。

  這麵子上的事兒還不算什麽,關鍵是削籍為民後,原來享受的特權待遇也就全沒了。

  別說坐艙收錢了,就是種地也得正常交納賦稅,和老百姓一樣要服役當差納糧。

  所以,削籍後的官員,不僅僅是丟臉砸飯碗的問題,以後的生計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朱由校處罰得很重,這是外人的看法,但和朱八八的扒皮揎草比,朱由校還覺得過於寬鬆了呢!

  “漂沒”本來是不能明說的潛規則,可到了明朝後期,卻成了半公開的規則,文官們拿得心安理得,別人也以為很正常。

  把貪瀆看得理所當然,這簡直太可怕了,王朝末日的景象啊!

  所以,朱由校認為如果守成姑息,不用鐵腕治理,再怎麽努力,大明也要完蛋。

  王體乾輕手輕腳地走進殿內,還是驚動了朱由校。他示意劉若愚暫停,把目光轉向王體乾。

  “皇爺,信王殿下在外候見。”王體乾趕忙躬身稟告。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讓他進來吧!”

  時間不大,新封信王朱由檢進到殿內,向皇兄施禮謝恩。

  幹翻李三才,又有宅子又得銀子,朱由校便把封王賜宅的事情都辦了。宅院也沒大修,朱由檢便要離宮搬入。

  “吾弟不必多禮。”朱由校伸手指了指,笑著說道:“坐下說話。”

  朱由檢簽身坐下,稍有些恭謹地望著皇兄。

  “雖是出宮開府,日後也要常來看朕。”朱由校和顏悅色地說道:“亦要勤學好讀,莫要荒嬉。”

  朱由檢拱手道:“皇兄教誨,臣弟銘記。”

  朱由校笑著問道:“這幾日的朝廷邸報,還有《大明論壇》,可看過了?”

  “皇兄囑咐過的,臣弟不敢懈怠,都是看過的。”

  “對罷黜官員一事,有何感想?”朱由校微抿起嘴角,帶有考較的意味。

  朱由檢想了想,說道:“皇兄英明,此等結黨排誣之輩,誤國誤民,合該罷黜。”

  朱由校微微一笑,說道:“被罷黜的徐兆魁,以及之前準辭的趙南星等人,據說都持身甚正,頗有為其叫屈者,吾弟如何看?”

  朱由檢不由得撓了撓頭,到底還是歲數小,被這連番詢問給弄得有些暈。

  “他們,他們亦是結黨,為貪瀆的李三才申辯。”朱由檢終於想到了原因,眨巴著眼睛望著皇兄。

  朱由校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緩緩說道:“這是朕故意為之,就是要將這些自詡‘正義’,卻墨守成規、坐而論道的無用官員驅離朝堂。”

  哦,朱由檢瞪大了眼睛,顯得有些驚訝。

  雖然他也有老師,但涉及到皇帝的心機計謀,老師就是看出來了,也不敢給他深講。

  “平時慷慨激昂,臨事卻無一策;犯顏直諫皇家不可貪財言利,財政窘迫卻又束手無策,要內帑救急。”朱由校冷笑一聲,“沽名賣直,要其何用?”

  朱由檢似懂非懂,眨巴著眼睛,可還是點了點頭。

  朱由校說道:“朕不怕史書上會如何寫,要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君王。沒有承擔汙名的勇氣,不把國當作家來悉心治理,如何能抵禦外侮、國泰民安?”

  “皇兄說得極是。”朱由檢似有所悟,說道:“讓那些人背地裏議論去吧,國家治理得好,皇兄便是堯舜之君。”

  吾弟當為堯舜!

  朱由校想起曆史上天啟帝臨終時對崇禎的期許,聽到這熟悉的字詞,不禁油然生出許多感慨。

  別信那些“正義”的文官,要有擔當,要不怕承擔汙名,朱由校覺得自己已經提點教育得可以,便又叮囑了一番,才讓少年朱由檢告退而去。

  萬一,萬一朕被人害了,也盡量不讓你們這幫王八蛋坑了菜鳥朱由檢,害了國家。